徐高嶺
【摘 要】深入人心不易,深入人心的教育更不易,也更有意義。基于學生個性發展的幸福教育,就是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需要和期望都得到最大滿足,使學生真正享受學習幸福和生活幸福的走心教育。美國心理學家諾丁斯認為:幸福應當成為教育的目的,好的學校教育就是增進個人與公共的幸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教育要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要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因此,建設幸福校園,加強學生個性發展不容忽視。
【關鍵詞】學生個性發展、幸福教育實踐探究
一、發展學生個性的意義
從心理學看,個性即人格,指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它既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等方面的個性傾向性,也包括一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能力、氣質和性格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發展學生個性的意義主要表現在:
1.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人的個性充分而自由的發展是人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因全面發展所追求的恰恰是個性和卓越。全面發展的實現就表現在個性發展、自由發展以及自由個性(即獨立個性)的發展。
2.是實施人本教育的需要
人本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命存在為本,以人的人格尊嚴為本,以人的個性和諧發展為本,以絕大多數人的長遠的根本利益為本,而幸福教育的根本建設滿足人成長的個性需求,即是“以人為本”的教育。
3.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需要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種偉大高尚的事物,無論是作品還是科學成就,都來源于獨立的個性。創新性則蘊含在人的獨立個性當中,抑制個性就是在扼殺創新性,就是在扼殺創新性人才。
4.是學校創建幸福校園的需要
作為城鎮學校,生源的復雜與文化背景的多元化特征明顯,如何讓原住民、新移民及部分暫住居民子弟快速融入與學校文化大環境中,找準使其融合而又不失使其個性成長的契合點尤為關鍵,學校教育必須使其相融、相生、相長。
二、發展學生個性的策略
何為“幸福”?“完整的生活”即為“幸福”,即讓他成為他自己,讓他的個性、才能、才華得以最充分的展現和發展就是幸福。作為省一級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以及區一級幸福教育實驗學校,我們以“培養具有個性魅力的現代公民”作為人才培養目標,依托“個性魅力”和“現代公民”兩大校本教材,積極探索幸福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堅持“預防為保障”、“發展為根本”兩大策略,切實構建和諧幸福校園。
1.預防為保障
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誕生”,孩子經歷過“脫胎換骨”成長過程的煩惱與痛苦,才能真正長大。隨著生理與心理的發育和發展,隨著社會閱歷的擴展與思維方式的改變,處在青春期的初中孩子在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背后,一定程度上與他們的心理因素有關。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心理防治上做到早發現,早解決。
第一,早發現。鑒于心理問題具有潛伏期和隱秘性,一方面要加強多方互通,與家長、與學生、與科任、與心理科代表等;另一方面,做好心理測試與調查。
常規測評包括有《學生心理健康測驗》(MHT)艾森克個性問卷(兒童)(EPQ_E)中學生學習動力因素(KKT)。其中《學生心理健康測驗》與《中學生學習動力因素測試》可選擇在起始年級入學后與畢業前共做兩次(特殊學生會視情況做多次測試跟蹤)。專項調查則可根據學校實情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我們曾經做過的調查就有《校園自殺原因動機調查》、《家校合作教育方式及其有效性的調查》、《觀看校園心理劇對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影響調查》等。
第二,早解決。用好測試調查結果至關重要。測試調查結果雖不能完全準確呈現學生心理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參考性,因此,需要專業人員對測試及調查結果形成分析報告,可實行“三級預防制度”,即“出具測試報告——召開問題研討并制定解決方案——多方共同解決”。
早發現,更便于及時察覺學生的心理狀態與發展動向,及時發現自身德育工作的不足與局限性;早解決,則有效預防因覺察不及時或對學生的不理解而引發的教育事故發生。同時,利用測試調查結果開展家校溝通,也幫助家長對學生行為或學習問題歸因有了更科學的認識,避免了因理解溝通不暢而引發的矛盾沖突的發生。預防策略的實施為解決德育矛盾、真正發展學生個性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改變了長期以來德育“無果”或“微效”尷尬局面的持久狀態。
2.發展為目標
馬斯洛成長需要理論認為,認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都是一個人成長的需要,這些需要雖然不是生存所必須的,但卻是一個人適應社會最具積極意義的。因此,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廣泛開展發展性教育活動很重要,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超越。
第一,多涉獵。我們的“個性魅力修煉”系列課程包括創新的魅力、口才的魅力、書寫的魅力、思維的魅力、寫作的魅力、心靈的魅力、閱讀的魅力和藝術的魅力(上、下);“現代公民教育”系列課程則包括品行修養、家庭情感、社會責任、自然關愛、國家認同、國際視野。這些教材內容的實施與開展,正處在增長知識的旺盛期中學階段的孩子來說,既擴大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利于他們找到及早發現和發展自己的興趣,對其掌握學科知識也有如虎添翼的作用。
第二,多超越。要促成學生的“超越自我”的自信心提升與“自我超越”主體能動性的培養,為學生搭建更多適合其展示魅力的活動“大舞臺”或秀其風采的“自主課堂”很有必要。我們在“心靈的魅力”課程學習中,根據城鄉孩子內斂、膽小和不敢表達的特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心理劇創演活動,以身邊真實發生的故事為劇本創作源頭,通過“以我手寫我心”的方式講述內心心跡,創作心理劇本。在表演過程中,創設具體、真實的心理問題全過程,讓當事人、參與者與觀眾都產生同感性、同理性,從而對當事人、參與者和觀眾過去的、現實的和未來的生活、學習、工作及個人成長產生教育意義。
第三,多涉獵,讓正處在知識增長旺盛期的孩子,擴大視野、增長見識,為其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做好人生發展規劃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多超越,則讓學生們在涉及融合和競爭、學習與意志、人際與交往、青春與情緒、動機與規劃等創設的情境中,產生同感性、同理性,從而對自我有了更正確的認知。用發展的策略培養發展性的人才,實現其超越自我成長,從而激發其自我超越發展的主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