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龔潔
【摘 要】《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經過長期地修改,使高中數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以“圓錐曲線與方程”為例,通過比較分析《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實驗稿)和《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對我們在本章節的教學提出一些建議,能更好地把握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課程標準 圓錐曲線與方程 差異比較 教學啟示
“圓錐曲線與方程”是高中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出現在高中選修模塊中,是在必修課程學習平面解析幾何初步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拓展學習。對于這部分內容,《標準》和《實驗稿》相比,在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教學設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本文就《標準》和《實驗稿》中這部分的相關變化做一個簡要分析,并對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一、《標準》和《實驗稿》
1.內容設計
“圓錐曲線與方程”在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內容設計流程圖分別為:
《實驗稿》:
《標準》:
如上圖所示,《實驗稿》中對“圓錐曲線與方程”這一部分內容是分文理科設置的。系列1中的選修1-1是針對文科生設計的;而系列2中的選修2-1是針對理科生設計的,這部分內容的數學知識點更深入,也更全面,對于學生的要求相對要高一些。
而《標準》的最大特色是文理不分科,對全體學生在數學方面的要求相統一。在內容設計上,它位于主題二的第三個模塊,是在學習了直線與方程、圓與方程的相關知識后再來學習圓錐曲線的相關概念,層層遞進,最后闡述了解析幾何的形成與發展,從熟悉到陌生,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并融入數學文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總的來說,《標準》比《實驗稿》更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需求,關注學科之間的融合,可以給學生提供“全營養”式的教育。而且,讓學生在高中階段打牢數學知識的基礎,知識面更廣,也更有利于他們進入大學后向更精、深、尖的方面發展。
2.能力定位
《實驗稿》在選修1-1中對“圓錐曲線與方程”定位于“了解圓錐曲線與二次方程的關系......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思想”。而在選修2-1中則對“圓錐曲線與方程”定位于“......結合已學過的......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偟膩碚f,《實驗稿》定位于發展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數形結合思想。
《標準》中對“圓錐曲線與方程”定位于“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景......逐步提升直觀想象、數學運算、數學建模、邏輯推理和數學抽象素養?!币虼恕稑藴省穼@部分的內容主要是定位了以上五大數學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3.教學內容與要求
在內容與要求方面,《標準》削枝強干,突出核心,是對《實驗稿》中的選修1-1和2-1中的內容與要求進行整合,保留素質教育中每一個公民必須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對那些偏、難、雜的內容進行了刪減和削弱;同時結合時代對學生的要求,突出學生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標準》保留了選修1-1中的前四項內容與要求,刪除了“了解圓錐曲線的簡單應用”這一項,只要求從整體上把握圓錐曲線的相關知識點,要求對概念和性質的理解與掌握。而相對于選修2-1來說,《標準》對于教學要求大大降低了,但對學生數學思想、數學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難度和要求雖然降低了,但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卻是不容忽視的。
二、教學啟示
1.引導學生“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題多解”能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題多解的條件,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題,拓寬視野,整合知識結構,提高認知水平。例如以下的題目,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采用一題多解,用分步推進的方法,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探究解法:例: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點B與點A(-1,1)關于原點O對稱,P是動
點,是直線AP與直線BP的斜率之積等于 。
①求動點P的軌跡方程:②設直線AP與BP分別與直線x=3相較于M,N,問:是否存在點P,使得△PAB與△PMN的面積相等?若存在,求出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法一:直接求解。先設點P的坐標,然后利用點P的坐標寫出直線AP,BP的方程。求點M,N的坐標,利用面積相等求解。
解法二:利用橢圓直徑定理。
解法三:利用平行關系。
解法四:利用三角形重心。 ......
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這幾種解法進行討論評價,讓學生找出解法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體會各種解法的奧妙,感悟不同的數學思想。
2.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
“圓錐曲線與方程”是一個能較好地體現數形結合思想的素材,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在“形題數解”的同時,還強調“數題形解”,不斷地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培養學生的數感。如用幾何圖形解釋a,b,c,p為橢圓、雙曲線、拋物線中的哪一條線段,當a為定值時,橢圓的形狀與它的離心率e有這樣的關系,離心率e刻畫了橢圓、雙曲線的什么幾何特征等等,利用圖形,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注重數學文化的滲透,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標準》中指出要在日常教學中注重數學文化的滲透,讓學生感悟數學的文化價值,而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高考考綱修訂內容中明確指出,高考數學將增加數學文化的考察,并增加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能力內涵要求。由此可見,當前高中數學教育十分重視滲透數學文化的教育。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應滲透數學史的人文教育價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觀。如在教授“圓錐曲線與方程”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閱讀材料《圓錐曲線起源》,介紹圓錐曲線的簡史,讓學生體會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經歷知識的再發現,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常建偉. 挖掘教材數學文化,提升學生數學素養--以《圓錐曲線與方程》為例[J]. 數學教學通訊,2017(15): 30-31.
[4]徐承繼,蘇凡文. 談一類一題多解的思維生成過程--以一道圓錐曲線題為例[J]. 中學數學月刊, 2017(10): 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