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佳君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因此,課堂作業作為數學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一味的搞“題海”戰術,課堂作業設計應該力求形式多樣,內容現實有趣、又富有探索與思考的價值,切實提高課堂作業的質量,實現既減少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又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豐富數學課堂作業的內容與形式
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大量形式單一的重復作業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倦心理,降低作業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需要豐富課堂作業的形式,增加趣味性,多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作業,穿插其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作業力求題型多樣,方式新穎,內容充實。如選擇、填空、作圖、解答、操作、探索、開放等題型經常變換;自學類、復習類、鞏固類等作業互相穿插;知識類、生活類、史料類作業互相滲透。讓學生感受到作業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彩,使之情緒高昂,樂于思考,從而感受到作業的樂趣。
例如,我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師生共同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請你根據身邊的物品,為同學們設計一道與今天學習的知識有關的作業題。”學生經過思考與討論后,紛紛發言:
生1:量出數學課本封面的長與寬,它的周長是多少?
生2:假設我們教室地面是正方形,周長是40米,那么它的邊長是多少?
生3:用4支沒用過的鉛筆圍成一個正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
一下子,略顯沉悶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學生們個個踴躍舉手發言,都想表達自己設計的問題。
二、優化數學課堂作業的有效性
數學課堂作業除了在內容與形式上要能力求新穎與多樣外,在設計題目時,必須圍繞所學知識使作業切實有效。
1.課堂作業設計要有針對性
課堂作業設計要圍繞教學內容,緊扣教學目標,在學生的薄弱之處設計專項練習,做到有的放失,力求用較少的時間,精煉的習題,獲得最佳的效果。
例如在上四年級《角的分類》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①學習角的分類,使學生學會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關系。②初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③通過觀察、操作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平角和周角形成過程,并根據角的度數加以區分。
針對上述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一些練習題:
練習一:根據角度,判斷是什么角(針對目標①)。
通過新授讓學生知道了角的分類后,教師出示標有不同的角度的角,問:“你很快說出這些角分別是什么角嗎?”。通過這道練習,鞏固學生對角的分類的認識。
練習二:看圖,填角的度數(針對目標①、②)。
書本43頁的練習4,一個平角被分成一個鈍角和一個銳角,知道銳角是70度,鈍角是幾度呢?通過本題練習,引發學生思考,啟發學生利用所學平角是180度來解決問題。
練習三:動手操作,進一步感知平角與周角(針對目標③)。
利用學具袋中的塑料道具,讓學生通過旋轉,分別得到下列度數的角:10度、45度、60度、90度、120度、150度、180度、360度。請學生估一估、量一量,看看自己轉的準不準。在轉角的過程中,不自覺的加深了學生腦海中“數學源于生活”的印象,進一步讓學生經歷了平角和周角的形成過程,激發了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
2.課堂作業設計要有層次性
課堂作業內容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具有一定的梯度。
例如在四年級教學《積的變化規律》時,我設計了這樣一組有層次性的課堂習題:第一層次(基本題)根據第一題直接寫成下列各題:40×28=1120,400×28=,40×14=,160×14=。第一題就是基本形式的練習,是直接利用積的變化規律就能得出答案的;第二層次(應用題)一塊長方形草坪,寬30米,面積是1200平方米,現在寬不變,把長加到80米,現在草坪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題需要先求出草坪的長,然后可以利用積的變化規律,根據長度乘2,所以面積也要乘2。第三層次(提高題)已知24×56=1344,(24×14)×(56÷14)=,(24÷6)×(56×6)=,你有什么發現?這題不僅要算出答案,還要讓學生通過觀察這三個算式,得出規律。這樣設計使作業有了層次,有了知識的坡度,學生能在一步步的攀登中,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3.數學課堂作業設計要有開放性
每位學生在學習上都有差異,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作業設計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設計能讓學生自主選擇的作業,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各取所需。
三、采取形式多樣的評價方式
一節課,40分鐘,既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要使課堂作業有一定的效率,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數學教師天天都布置書面課堂作業,又要即時批改回家作業,這樣算下來數學老師只能是陷入作業堆之中,同時也使學生忙不過來。作業的評價方式有很多,不止是單一的由老師批“優,良”或是打一個大概的分數,它可以是多向的立體的互動的。在課堂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主批改;也可以專門讓同學之間互相交流,組內評價,組長打分;或是同桌互相交換批改;組與組之間,班與班之間交換檢查,等等。好的作業可以讓大家傳閱,并說說他好在哪?自己有哪些不足,可以從他的作業上學到什么?
對學生的作業評價不能一個尺度去衡量。學生有差異,當然作業的好壞程度也是有差異的。如果一位平時學習很差、作業情況十分糟糕的學生,在某一次作業中有了明顯的進步就算他的作業還是存在錯誤百出、字跡不夠清楚等等問題,教師也應該給予肯定,給他一個大大的“優”,或者全班進行公開的表揚等。對學生的作業評價,不僅要考慮知識和技能掌握的情況,還要對比其前面作業的情況,評價學生在作業過程中是否表現出了進步、創新意識以及自主探究的習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