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薇
2015年以來,自“互聯網+”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的新興網絡平臺之后,互聯網與創新創業融合形成的新型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便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也被認為是中國創新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軌的引擎動力。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繼而通過了《“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互聯網+”指的是互聯網與各類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這類新興業態以網絡平臺、信息通訊技術為支撐,充分發揮了互聯網在資源要素配置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通過互聯網的依托降低了創新創業的進入門檻,將互聯網的技術創新成果嵌入到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互聯網+”行動計劃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與生產性服務業、現代化制造業融合,以打造新興業態的形式培育產業增長點,實現產業智能化發展,促進經濟的質量效率型增長,從而推動了以互聯網為實現形式和基礎設施的新興商業模式,進而帶動了創新創業的強勁發展,繼而加速了創新型經濟增長動力機制形成。
目前“互聯網+”與金融業、商業、工業的融合升級最為顯著,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和工業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也有效推動了互聯網企業的國際化趨勢,這一戰略舉措基于互聯網經濟開拓了新的商業模式,增強了實體行業的創新能力,通過產業升級的方式增強了經濟新優勢和新動能。與此同時,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金融產業的深度融合給全球金融產業帶來了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在新型金融支付手段、貿易手段廣泛普及的前提下,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對金融投資類人才也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新需求點,為了適應這一新的金融發展形勢,我國近年來相繼出臺了高等教育應用技術人才培養導向的相關措施。2015年10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各地區各領域的高校都應該密切圍繞創新驅動發展、“互聯網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制造 2025 年、“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實現轉型發展,以服務區域經濟的創新發展為前提,引領地區經濟新常態發展,將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的改革轉型等放在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本文基于“互聯網+雙創”背景下的投資學應用人才培養機制分析,探究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型人才新需求的發展趨勢,分析投資學專業應用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策略,對于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投資學專業的大學生從多方面開拓就業渠道和改善就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途徑,為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提供了較為重要的理論參考。
對新時期中國金融行業發展的新形勢、新特征,投資學專業作為金融行業的主干專業,其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能否滿足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需求,這是我國應用技術類高校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也是地方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任務和挑戰。然而,對比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現狀和金融行業人才標準,我國投資專業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還不能完全滿足金融行業發展的新需求。主要表現在投資學應用技術人才培養供需結構矛盾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投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仍然停留在傳統金融市場需求下,呈現出與現階段互聯網、大數據和創新創業背景下的金融市場人才需求特點相脫節的現象,而這種脫節將導致學生在高校階段形成的知識結構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的崗位技能需要,從而影響學生就業和發展,應明確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互聯網+雙創”背景下,投資學專業對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和模式,并明晰學生在金融產業鏈中的定位,使投資學人才培養目標跟隨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需求。互聯網金融和“雙創”對投資學人才均提出了金融投資、計算機技術、大數據處理和管理能力的等方面的專業要求,這些需求未及時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過程當中,但這些市場需要和知識結構并未及時傳導入投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當中,大數據和互聯網金融顛覆傳統金融產業經營模式的,催生了新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工作崗位,對應用型高校的投資學人才知識結構和培養目標提出了更高新的要求。

根據各個應用型高校的投資學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并不能充分反映出互聯網和雙創背景下對新型金融投資人才的需求特點和知識結構,金融專業課程設置仍然停留在傳統的金融學、證券投資類等專業核心課程和一些專業基礎課上,沒有將大數據、云計算、數據挖掘和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操作課程融入到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并且在課程開設中實訓和操作性課程比重較小,許多應用型高校的硬件基礎設施和軟件配套并不到位,并且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在互聯網金融和計算機技術普及開來的現代社會,投資學專業教師需要隨時拓展、優化教學內涵和知識結構,并注重改善評價策略的方法。
現階段,互聯網金融和創新創業需要的投資學人才應具備技術、金融、投資和營銷的復合型人才,能夠對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設計、管理外,也需要營銷技術,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化能力,運用互聯網方式進行教學,實現互聯網技術與金融學教學的結合。同時也要求教師不斷更新知識內容,掌握金融專業發展的新動向、新趨勢。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微信銀行,手機銀行等互聯網金融的知識,以增強學生對互聯網金融的認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由于“互聯網+雙創”需要復合性、專業性和創新型的投資學人才,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將統計、金融、投資、會計、計算機等相關專業課程融合入投資學選修課程中,并增添相應的計算機信息專業課程,在金融行業呈現網絡化、多媒體化、大數據化和智能化的需求特征,需要培養學生的系統設計和應用,以及大數據處理、挖掘和分析的能力。在實訓實踐課程中,應引入校外互聯網企業、金融機構擔任導師,從而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訓素質,并培養學生的網絡風險防控能力,在金融風險評估、安全管理等方面,轉換互聯網思維模式,為客戶提供創新化、差異化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注重計算機信息技術能力,在金融實訓室基礎上搭建互聯網金融業務模擬平臺,通過虛擬投資交易,設計互聯網金融的運作流程、挖掘客戶信息,提出并設計創新型互聯網金融產品。
應充分結合互聯網金融和雙創對投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特征,優化投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根據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具有金融基礎理論知識的業務操作技能的人才。面向證券、銀行、保險、信托等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銀行、移動支付公司、P2P公司等新型互聯網金融企業,并能夠從事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營銷推廣、系統設計和運營、征信風險審核控制等業務管理崗位,具備誠實守信、敬業合作的職業素養,掌握經濟學、金融學、投資學、互聯網金融、信息技術等方面知識,具備熟練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操作和服務營銷技能,能從事互聯網金融一線業務操作、產品營銷、支付結算、系統運營與產品維護、電子商務、投資理財、征信、貸款、風險管理等各項工作的具有較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互聯網金融人才應全面了解支付、營銷、融資、風險、監管、發展等方面的知識,對于互聯網金融支付、互聯網金融銷售模式、P2P網絡借貸、眾籌融資、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風險、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系及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業的沖擊及展望等方面都要有深入的學習。組建以互聯網金融企業、計算機技術專家、教學專家、專業帶頭人和青年骨干教師為主要成員的團隊,制定課程標準并定期評審改進,使學生能夠掌握與工作崗位相適應的金融操作技能,滿足不同崗位應具備的核心專業技能更需要,提升投資學人才綜合素養。
開設有關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的核心課程,如《互聯網金融概論》、《互聯網技術與應用》、《金融統計》、《小額信貸實務》、《網貸與眾籌》、《證券投資實務》、《大數據技術基礎》、《互聯網金融營銷》、《金融風險管理》、《大數據挖掘技術》等。在進行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時,要注重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實現教學過程中的產學研一體化,可以邀請互聯網金融專家和計算機技術人員,撰寫校內實訓教材并制作相應的實訓軟件,并開設網絡金融的相關法律法規、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的相關的政策法規、業務培訓和業務案例,作為課程學習的補充材料,并開設特色教學項目,實現“項目教學”方式,實現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革,建立案例教學資源庫,構建根據項目的完成時間和質量為依據的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學生能力考核指標,整合課程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和技能競賽有機結合。
在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應在計算機信息相關專業中開設金融學、統計學、會計學和財務報表分析等方面的課程,而在投資專業中,應設置一些計算機、信息技術等專業課程。從而在課程體系設置中突出體現網絡化、多媒體化、大數據和智能化特征,培養學生管用計算機系統設計、實現和應用,以及大數據處理能力。在實訓操作課程中,課程可以由校外專家或合作企業提供指導,并可以采用“雙導師”制度,每名學生配備校內專業導師和一名校外互聯網企業、金融機構擔任的校外導師,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或者,設立互聯網金融專業和研究機構,在專業設置上需要數學、統計學和網絡信息技術、金融學、營銷和法律等相關課程,尤其在互聯網金融的專業設置和研究中,需要考慮到金融風險管理,實現金融產品設計、投融資風險審核控制,以及投融資兩端無縫對接,并注重培養學生具備網絡風險防控、金融風險防范和預測方面的能力,設置一些金融風險評估和管理、網絡安全與管理方面的課程,轉換互聯網思維模式培養。并搭建互聯網金融業務模擬交易系統和平臺,在各大金融企業觀摩操作,鼓勵學生采用互聯網金融手段進行互聯網金融基本運營操作,結合市場需求動向挖掘客戶需求信息,改善用戶體驗,提出并設計創新型的互聯網金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