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愛萍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武漢 430074)
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和教育部等六部委頒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確立了現代職業教育的科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職業教育要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為生產一線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但是,在職業教育要求不斷提高和媒體行業飛速變革的新形勢下,高職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加劇。要解決這一矛盾,首當其沖需要對高職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重新定位。本文以湖北省為例,探討目前高職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的轉型。
2015年,教育部頒布了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目錄中在新聞傳播大類下設置了23個專業。本文選取“湖北省高等學校2017年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見湖北省教育廳網站http://www.hbe.gov.cn/content.php?id=16225)中公布的57所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為樣本,統計分析目前湖北省高職院校新聞傳播類專業的設置和專業培養目標的制定現狀。可以看出,盡管一些高職院校設立了獨立的傳媒院系,新聞傳播類專業在高職院校的地位在不斷提升,但是高職新聞傳播類人才的培養在其“繁榮”的表象背后也存在以下問題:
教育部高職專業目錄新聞傳播大類下分設新聞出版類和廣播影視類兩大專業群,其中新聞出版類包括數字出版、網絡新聞與傳播等8個專業,廣播影視類包括新聞采編與制作、播音與主持等15個專業。對比教育部專業目錄,湖北省57所高職中有12所高職院校設置了新聞傳播類專業,分別開設了播音與主持、新聞采編與制作、攝影攝像技術、廣播影視節目制作、影視編導、影視動畫、影視多媒體技術、網絡新聞與傳播、傳播與策劃、網絡營銷、數字出版等11個專業,占教育部設置專業數(23個)的47.8%。這11個專業分布在12所高職院校的24個專業教學點,其中播音與主持7個、新聞采編與制作5個、攝影攝像技術4個,其他8個專業均僅有1個專業點,且只有“網絡新聞與傳播”“網絡營銷”“數字出版”等3個新媒體領域專業(見表1)。表現出集中為傳統的廣播影視領域培養播音與主持、新聞采編與制作、攝影攝像技術類人才的同質化定位。

表1 湖北省高職院校開設新聞傳播類專業點數及類別統計
作為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其專業鮮明的職業屬性。教育部目錄中職業教育的“專業”是按照相應的產業和行業進行設置的,每個專業對應培養規定行業范圍內的專門人才。而對湖北高職院校新聞傳播類專業培養目標面向的行業、崗位、層次類型等統計顯示:目前高職院校仍拘泥于培養傳統的新聞人才,而不是新興的公共傳播人才,且與教育部對高職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的規定要求不符。如湖北省5所高職開設了“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培養面向的崗位有策劃、采訪、編輯、攝影攝像、制作包裝、網頁設計、新媒體運營與管理、影視劇創作等。相對教育部對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目錄中的規定,5所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面向的崗位范圍超出了對應的“記者、編輯”崗位群。不僅跨專業到“影視制作”“攝影攝像技術”“新媒體運營”等其他專業,甚至跨行業到“新聞出版類”,呈現出“包打一切”的泛雜化態勢。這樣的泛雜化定位,表面上看是一種“貪大求全“的急功近利心態,實質是對本專業的內涵和人才培養去向把握不準。
一是層次定位的精確度不夠。目前高職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類型有“應用型人才”“技術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三種。根據職業帶理論,“應用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在層次上是有區別的,一般分別對應應用型本科教育、高職教育、中職教育。三種類型的人才層次類型表明,目前高職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呈上下“飄移”態勢。二是從人才培養目標的表述規范性看,有些院校對人才培養面向的行業間的邏輯關系不清楚,如表述為“能在新聞、網絡、媒體、各級電視臺、影視制作公司、企事業單位等”,把“新聞、網絡、媒體、各級電視臺”這些有交叉含義的行業并列表述,也說明高職新聞傳播類專業對相應的行業和崗位認識不清。
基于以上對湖北省高職院校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現狀分析,一定程度反映出目前高職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在思路的清晰、方向的明確、類型的精準和特色的顯現等方面有待加強,也反映出高職新聞傳播專業對新媒體帶來的媒介變革還把握不準。
傳統媒體的衰退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傳統媒體衰退的加劇,對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的吸納能力相應降低,處于競爭劣勢的高職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已被擋在傳統媒體門檻之外。據了解,近幾年到傳統媒體就業的高職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數量極少。但華中科技大學對我國網絡與新媒體人才需求的調研顯示:有5.26%的網絡與新媒體單位招聘“大專”學歷畢業生,另有占據總樣本量的20.85%的“不限”學歷的招聘信息。[1]這兩項相加共有26.11%比例的新媒體單位或崗位面向高職生招聘,表明“高學歷”在新媒體行業不再是敲門磚,新媒體行業為高職新聞傳播專業開辟了新的就業領域。從就業需求看,高職新聞傳播專業堅守傳統媒體就業陣地,只能是“畫餅充饑”和一廂情愿。高職新聞傳播專業只有果斷放棄傳統媒體,重新尋找出路,搶占新媒體帶來的先機,轉向新媒體行業培養人才,才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隨著傳播科技的發展,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各種新媒體形式不斷出現,帶來新聞傳播生態的巨大變化,繼而引發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探討。近幾年,新聞傳播教育如何轉型的話題在持續升溫。縱觀相關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轉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要加強新聞學界與業界雙方的合作,培養“全能型記者”,以解決新舊媒體融合趨勢下新聞人才培養與媒體需求脫節的問題。誠然,這些研究對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改革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仍難以“藥到病除”。新聞傳播教育的改革,重在把準它對應行業變革的脈搏。從發展來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乃大勢所趨,而目前我國還缺乏能夠貫通、整合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各種傳播形態的統合性概念,而公共傳播恰好能提供一個能夠超越大眾傳播的、更具覆蓋力的術語指稱。[2]也就是說,新媒體時代帶來了公共傳播業的興起。新媒體時代,“以受眾為中心”被“用戶驅動”取代,“用戶”的需求成為新聞傳播行業和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源動力。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用戶”對信息的需求不僅沒有減少,還繼續呈現大幅度的增長態勢。“用戶”需要包括新聞信息在內的全方位的公共信息。基于此背景,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教授提出了新聞傳播教育要進行范式轉型,認為新聞傳播教育要面向社會培養公共傳播人才,而非只是面向機構培養職業新聞人才。[3]
從廣義上來說,面向公眾且有關公共利益的傳播,都可稱為公共傳播(Public Communication)。基于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公共傳播從狹義上指政府機構、社會組織、 公共媒體、 非贏利組織或公民通過媒體進行的以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的公共信息和公共節目發布。[4]可見,面向社會培養公共傳播人才的范式轉型,無疑擴大了高職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外延。高職新聞傳播專業既可以為政府機構、社會組織、 公共媒體、非贏利組織等多種公共傳播業培養行動者,又可以培養參與和服務公共傳播業構建的良好公民,培養人才的領域得到極大的拓展。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職院校應抓住新媒體帶來的契機,準確把握媒介變革的脈搏和高職教育的特點,立足于所在區域的現實,科學進行人才培養定位。
高職院校具有鮮明的區域特征,一般生源與就業均面向所在區域。因此,高職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時,首先要進行所在區域的同類專業設置和人才需求市場調研,特別是要與所在區域的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同類高職院校形成錯位,以避免人才培養的同質化和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以湖北省為例,湖北省目前有18所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普通高校轉型,高職院校開設較多的專業有“播音與主持”“新聞采編與制作”“攝影攝像技術”等專業,那么其他高職院校可補位開設這些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未開設或開設較少的“空位”專業,比如“圖文信息處理”專業等。
新媒體語境下,高職新聞傳播專業要打破相對封閉和滯后的辦學局面,緊跟整個社會變革和媒體轉型的步伐,及時觀測社會需求的變化,科學調整其人才培養定位。一是從宏觀上看,應從“新聞人才”培養移位到“公共傳播人才”培養。因為在移動互聯網重構的網絡化關系社會中,包括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自媒體等在內的一切機構都在或多或少的“媒介化”,政務微博微信編輯、企業社交媒體編輯、平臺型媒體從業者、民間影像工作室成員、公益組織傳播專員等都已成為中國新聞傳播業的“新行動者”。[5]中國新聞傳播業的“新行動者”——“公共傳播人才”的外延遠遠大于傳統意義上的“新聞人才”。這樣的移位,不僅能拓展高職院校為社會服務的范圍,也是高職新聞傳播專業自身的生存需求。二是從中觀上看,應從傳統媒體領域移位到新媒體領域培養人才。傳統的“新聞傳播業”用人規模在不斷減少,對人才的學歷要求卻在不斷提升,目前專科學歷的高職生難進傳統媒體已是不爭的事實。高職新聞傳播專業果斷放棄為傳統媒體培養人才,既是形勢所逼又是明智之舉。三是從微觀上看,人才培養的對應崗位應從記者、編輯、攝影攝像、制作等傳統崗位移位到新媒體相關崗位。華中科技大學調研新媒體崗位招聘信息顯示:社會最需要的三大熱門新媒體人才是后臺研發、文本編輯和產品經理,其中后臺研發崗位招聘基本面向計算機、通訊類專業,其余兩類人才專業來源廣泛;專科學歷的新媒體崗位需求依次有:前端設計、文本編輯、客戶服務、產品銷售、數據分析。[6]高職院校新聞傳播專業可針對這些新媒體崗位進行人才培養定位。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媒體環境下,高職新聞傳播專業應充分認識到對應行業、工作崗位、工作任務的變化,移位到培養新媒體領域所需的公共傳播人才。
“盯位”培養就是盯準對應的就業崗位,進行“訂單”培養。高職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大多具有行業背景和地域特色,要重點面向本地區的某些行業培養人才。從一些高職學校名稱就可見其特色,如“湖北交通職業學院”“武漢鐵路職業學院”“武漢電力職業學院”“湖北民政職業學院”“三峽旅游職業學院”,等等。隨著“萬物皆媒”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越來越重視對外形象的宣傳和與用戶的溝通,開設單位的“內刊”“微博”“微信公眾號”已成常態。既熟悉行業知識和地域文化,又掌握信息傳播規律的特色傳播人才成為新的需求。高職院校新聞傳播專業可充分依靠學校的行業背景或優勢學科對應的行業,主動培養具有這些行業背景的信息傳播和公關人才。如武漢警官職業學院攝影攝像專業立足于對應的“公檢法”行業,主要培養從事公安、檢察、司法機關案件偵破工作中的現場勘驗及攝影攝像工作的專門人才。
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是職業教育的特點,但是屬于人文社會科學的新聞傳播類專業,片面追求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綜合素質的提高,會帶來培養人才的“后勁不足”。據對麥可思高職就業的調查分析,高職畢業生在專業職稱的晉升數據上比本科低,薪酬增長率也低于本科,反映出高職畢業生的后勁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弱。[7]雖然一定的專業技能是高職畢業生順利就業的基礎,但是較高的綜合素質才是高職畢業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麥可思公司和其他研究學者對企業開展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是高職畢業生就業具有良好發展的兩個因素。[8]因此,高職院校在重視專業技能培養的基礎上,還應拓展傳授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加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力度。這也是教育部等六部委頒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的“健全職業教育接續培養制度”“接受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學生達到一定規模”的新要求。在我國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向本科甚至研究生培養上移的新趨勢下,高職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的標準也應相應上移,要充分考慮部分學生接讀本科的需求,形成與應用本科的對接標準和銜接機制。另外,從傳媒業界的飛速發展來看,淺層的新聞寫作完全可由機器人完成。如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級地震,機器人記者25秒寫出540字新聞。“機器人新聞”的出現警醒我們,未來機器人可能取代部分人工絕不是“狼來了”的危言聳聽。如果我們培養的人才淪為操作技能的“機器”,未來人才就可能被“機器人”代替。因此,包括高職在內的新聞傳播教育界需思考前瞻性的應對之策——培養超越機器人程序化的寫作人才,培養有思想、有技能的融合傳播人才。
綜上,高職院校采取“補位”“移位”“盯位”“上位”等定位策略培養社會需要的信息傳播人才,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和學生就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對應行業發展的需要。高職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轉型,有利于促進高職教育效能的更好釋放,實現“既能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又能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