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江,鮑仲輔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州 510515)
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職業教育改革已深入到課程領域,國家已將課程改革與建設列為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重點。2015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文件指出:職業院校應堅持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工作方針。課程的診斷與改進是提升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隨著產業轉型升級,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等不斷地更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開發配套的信息反饋機制能及時幫助學校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進行修訂,優化與動態地調整課程標準與課程內容。
高職課程體系的開發流程是通過市場調研明確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分析專業崗位群的工作過程和崗位職業能力要求,歸納典型工作任務及知識、技能與素質要求,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學生職業能力的成長規律基礎上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目前專業調研針對的用人單位較多,而對畢業生的調研較少。從營銷學的角度來看,作為教育服務的對象——畢業生在其工作崗位的體驗對學校課程重要性及滿足度的感受,更能體現專業課程標準制定及實施的有效性。另外,在調研方法上,大多以專家座談定性調研為多,定量調研較少。即使是采用問卷方式進行定量調研,由于缺乏有效的調研分析工具,使得定量調研流于形式。
科學而合理地診斷與改進高職課程建設質量,前提是采集的專業建設相關的數據必須真實可靠。目前高職院校專業與課程建設質量的數據采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學校內部開展的專業數據采集;另一種是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的專業數據采集。
1.2.1 學校內部開展的專業數據采集與評價
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每年學校內部會依據專業建設和專業自身人才培養過程采集相關數據,將同校不同屆專業畢業生及同類院校相關專業的數據作為評價基準開展專業及課程建設質量的診斷與評價。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校內數據采集較齊全,而采集齊全同時期同類院校相關專業數據較困難,這樣必然對專業及課程建設質量的診斷與評價造成一些偏差,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專業與課程建設的完善與改進。
1.2.2 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專業數據采集與評價
為了科學地監測和評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持續完善專業建設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加強教學改進、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培養質量,目前許多高職院校會委托國內較權威的第三方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實施應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項目,并以高職院校各專業畢業生為主體、以滿足社會需求為依據評價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并提出改進建議。該種數據采集方式可以對學校專業的整體建設質量提出較權威的分析與評價,但是數據分析報告并未對專業與課程內涵建設具體指標進行詳細地診斷與分析。
如何從麥可思報告提供的諸多數據中提取有效數據,并較好結合校內采集的專業數據,對專業內涵建設開展更為深入細致的診斷和改進,是許多高職院校一直在思考與努力解決的問題。
本文以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為例,從專業畢業生的視角,借助麥可思相關數據,運用IPA模型,對專業核心課程設置與能力的培養進行診斷,尋找課程設置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IPA模型分析結果,對今后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課程建設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IPA模型(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即重要性與績效表現分析,是營銷領域用來評價企業品牌、產品及服務優勢和劣勢的一項分析工具。IPA 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是根據重要性的高低以及績效評價的高低制作四象限矩陣。落在每個象限中的變量,其重要性和績效評價均不相同。根據其重要性和績效評價不同,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第Ⅰ象限稱為“優勢區”,其變量重要性和滿意度評價都較高,說明這些因素很重要,評價對象對其滿意度也較高,要繼續保持;第Ⅱ象限稱為“改進區”,其變量比較重要,但評價對象對其的滿意度較低,需要加大投入;第Ⅲ象限稱為“機會區”,其變量重要性較低,且評價對象對其的滿意度也較低,暫不需要多加考慮;第Ⅳ象限稱為“維持區”,其變量重要性較低,但評價對象對其的滿意度較高,應避免進行太多的投入。象限的交叉點為重要性和滿意度的平均值,IPA分析象限圖如圖 1所示。
IPA模型應用方法:首先收集整理專業及核心課程調研數據,然后借助SPSS22.0數據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確定反映研究目標的觀測變量和取值范圍;分別確立觀測變量重要程度和績效表現程度二維分值,并繪制由四個象限組成的二維圖表;觀測各變量均值形成的交叉點在四個象限的相應位置;最后根據IPA模型的基本原理對各觀測變量進行分析解讀。
3.1.1 數據采集對象
數據采集的對象是畢業半年后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2016屆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的畢業生,該階段畢業生就業狀況比較穩定,收集的數據能比較客觀地反映出學校教學對學生的影響。數據采集由高校系統外具有第三方公信力和客觀性的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完成。
數據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調研通過專業畢業生個人郵箱,向2016屆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152名畢業生發出參與問卷調查的邀請,調查結束后收回有效問卷125份,有效率為82.2%。
3.1.2 問卷設計
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對本校2016年應屆畢業生培養質量評價調查問卷主要包括:
1)基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專業等相關信息。
2)就業質量:包括就業崗位、月收入、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就業現狀滿意度、職業期待吻合度等。
3)教學培養質量:包括核心課程重要度及培養效果、基本工作能力培養效果、核心知識培養效果等。
3.1.3 分析數據的選取與處理
1)分析數據的選取
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核心課程為:數字化樣機技術、自動機與自動線、鈑金工藝、機械制造裝備設計、機電裝備控制技術等5門課程。選取麥可思應屆畢業生培養質量報告中5門核心課程的專業核心技能、基本工作能力及核心知識的重要程度、滿意程度兩個維度相關數據,并利用IPA模型對專業核心課程進行診斷與分析。
2)課程重要度、滿意度及數據處理
課程重要度:由就業的畢業生判定課程在自己的工作或學習中是否重要。畢業生認為課程對工作或學習重要度評價分為“不重要”、“有些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極其重要”、“無法評估”,其中“有些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極其重要”屬于重要范圍。重要度指標是回答某課程在工作或學習中的重要度百分比。
課程滿意度:回答了課程“有些重要”和“極其重要”的畢業生會被要求回答課程訓練是否滿足工作或學習要求。滿意度指標是回答某課程能滿足工作或學習的百分比。
3.1.4 專業課程核心技能、核心知識與基本工作能力
專業核心課程不僅培養學生的核心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識。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識是參考美國SCANS標準進行描述的,其中:基本工作能力有五大能力、35項指標;核心知識有28項指標。專業核心課程培養專業核心技能如表1所示。

表1 專業核心課程培養的核心技能
3.2.1 畢業生對專業核心課程重要度的評價分析

表2 專業核心課程重要度、滿意度評價表

圖2 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核心課程重要度分析
麥可思應屆畢業生培養質量報告的專業核心課程重要度和滿意度按百分比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采集如表2所示。依據表2繪制專業核心課程重要度評價分析如圖2所示,5門專業核心課程重要度平均值均在82%~86%之間,專業核心課程重要度綜合平均值為84%。除了機電裝備控制技術、自動機與自動線課程都在平均值以上,5門核心課程的重要度均值相差不大,重要度介于比較重要與重要之間。從專業角度評價,畢業生統一認為5門專業核心課程對崗位工作起著重要作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5門核心課程的設置與定位是合理的。
3.2.2 畢業生對專業核心課程滿意度的評價分析
圖3為專業核心課程滿意度評價,由圖3分析可知,5門專業核心課程滿意度平均值在68%~58%之間,專業核心課程滿意度綜合平均值為64%。除了鈑金工藝、自動機與自動線課程,其余課程都在平均分以上,即滿意度介于比較滿意和滿意之間。

圖3 機械設計與制造核心課程滿意度分析
相比畢業生對專業核心課程重要度評價,滿意度得分較低且波動較大。從專業角度評價,除個別課程外,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制定、實施與教學條件建設基本處于正常狀態,但還需進一步完善。
3.2.3 畢業生對最重要專業核心知識、基本工作能力培養效果的滿意度分析
專業核心知識和基本工作能力不僅指畢業生從事對應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也包括職業遷移所需要的通識知識和能力。麥可思畢業生問卷調查表中關于畢業生對專業核心知識和基本工作能力培養效果,更多體現在評價職業遷移所需的通識知識和能力方面。核心知識和基本工作滿意度的數值處于[0,42%]為低等水平,處于[42%,71%]為中等水平,處于[71%,100%]為高等水平。機械設計類專業畢業生對專業核心知識、基本工作能力培養的滿意度如表3所示。

表3 專業最重要基本工作能力、核心知識培養效果
由表3分析可知,專業畢業生認為最重要的前三項核心知識分別為心理學、設計、機械;培養滿意度分別為82%、80%、77%。最重要的前三項基本工作能力分別為時間管理、新產品構思、談判技巧,培養滿意度分別為81%、79%、88%。專業核心知識、基本工作能力培養效果的滿意度均處于[71%~100%],屬于高等水平培養。分析說明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核心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重視職業遷移所需的通識知識和能力培養,專業相關的核心知識與基本工作能力達到了高水平培養,專業畢業生崗位工作的綜合素質較高。

圖4 專業核心課程IPA分析象限圖
如圖4為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5門核心課程的IPA分析象限圖。其中,縱坐標表示核心課程重要度,橫坐標表示核心課程滿意度。核心課程重要度綜合平均值84%與核心課程滿意度綜合平均值64%形成兩條交叉線,將坐標系劃分為四個象限,交叉點坐標為(64%,84%)。
第Ⅰ象限為高重要度、高滿意區域。該區域有“1-數字化樣機技術”、“2-機械制造裝備設計”兩門課程。該區域核心課程的重要度高于核心課程綜合重要度平均值,滿意度高于或持平核心課程滿意度綜合平均值。本象限診斷分析結果為:畢業生認為這兩門核心課程在工作中比較重要,且兩門課程的學習能夠滿足工作的需要。從專業帶頭人和課程負責人角度解讀就是:這兩門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定位準確,相關課程標準、實施方案的制定與教學條件建設處于理想狀態,屬于繼續保持的課程。
第Ⅱ象限為高重要度、低滿意度區域。該區域只有“3-鈑金工藝”課程。該區域核心課程的重要度與核心課程重要度綜合平均值持平,但是課程滿意度低于核心課程滿意度綜合平均值。本象限診斷分析結果為:畢業生認為這門課程在機械設計工作中也是比較重要的,但是,在校期間對這門課程的學習不能滿足工作所需。從專業帶頭人和課程負責人角度解讀就是:這門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定位恰當,但可能在課程標準、實施方案的制定與教學條件建設等方面存在某些不足,應該引起重視,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改進。
第Ⅲ象限為低重要度、低滿意度區域。該區域包括“4-機電裝備控制技術”、“5-自動機與自動線”兩門課程。落在該區域的兩門核心課程的重要度和滿足度評價值低于或持平核心課程重要度和滿意度綜合平均值。本象限診斷分析結果為:畢業生認為該區域的課程在崗位工作時重要性較低,當需要相關課程支持有關工作時,往往難以滿足。從專業帶頭人和課程負責人角度解讀就是:還需要重新評估落在該區域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定位,并對相關課程標準、實施方案的制定與教學條件建設做進一步改進與完善。
第Ⅳ象限為高滿意度、低重要度區域。采集與分析數據尚無落入此區域的課程。如果有課程落入此區域,表明該區域核心課程重要度低于核心課程重要度綜合平均值, 但是核心課程滿意度高于核心課程滿意度綜合平均值。該象限診斷分析結果為:畢業生肯定了課程的實際績效,但通過實際崗位的工作體驗,不認為落在該區域的課程在崗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從專業帶頭人和課程負責人角度解讀:就是還需對該區域課程繼續保持有針對性的完善,避免在這些課程上投入過多資源。
利用IPA分析模型對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五門核心課程進行診斷分析表明,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設置的核心課程,得到了畢業生認可,課程在實際工作中比較重要或重要;多數核心課程的實際績效得到畢業生的肯定,滿足了實際工作對相關知識和技能的需求。
同時,IPA模型診斷分析發現少數核心課程仍存在一些問題:落在第Ⅱ象限的“鈑金工藝”課程,課程標準或實施方案制定、教學條件建設等方面仍存在著某些問題,建議對該課程開展進一步的調研,在課程內容設置、教學實施與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進。落在第Ⅲ象限的“自動機與自動線”、“機電裝備控制技術”兩門課程,需要重新評估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定位以及相關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建設。建議結合進一步的專業定性調研確認它們的重要性,明確教學資源配置目標,自檢相關課程標準或課程實施方案制定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
IPA模型有簡單、直觀特點,可以用于形象地分析研究目標實際狀態與理想目標的差距,評價者可以清晰地了解研究目標的重要度和滿意度集中在哪個象限,為下一步改進提供依據。采用麥可思提供相關數據,提高了對高職課程開展診斷分析與改進的權威性?;贗PA模型和麥可思采集數據為高職院校開展課程診斷與改進等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由于IPA模型和麥可思數據采集的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還需開展更深入的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