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警建, 王龍龍, 高延忠, 李 娜
(陜西省西安市第九醫院 CT&MR室, 陜西 西安, 710054)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以脊柱附著點與骶髂關節炎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多見于青壯年,具有發病隱匿、病程進展緩慢等特點[1]。相關調查[2]發現,約80%的AS患者存在髖關節受累,關節受累后可出現疼痛與活動受限,且隨著病情的進展能夠進一步誘發髖關節周圍結構纖維化、軟骨退行性改變與關節強直等。因此,盡早采取有效的診斷與治療對改善AS髖關節病變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3]。目前,磁共振成像(MRI)與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是診斷AS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比較MRI與CT在AS骶髂關節病變中的診斷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AS骶髂關節病變患者150例,其中男80例,女70例; 年齡18~54歲,平均(36.50±5.30)歲; 病程0.5~6年,平均(2.20±0.50)年。本研究內容已告知患者與其家屬知情同意,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 根據1984年美國紐約修訂標準確診; 實驗室檢查提示C反應蛋白、人類白細胞抗原均為陽性,血沉上升; 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雙下肢麻木、無力,早期感覺到腰部與雙側骶髂關節不適,腰骶部疼痛并向臀部、大腿放射,腰骶部晨僵,劇烈活動時雙髖部疼痛,后期疼痛向上進展,可累及肋椎關節與胸椎,致使胸廓活動受限; 患者意識清楚,無任何精神類疾病。排除標準: 椎間盤突出、風濕、類風濕及外周性關節炎等疾病; 有髖關節創傷史; 妊娠期與哺乳期女性; 伴有關節內腫瘤或感染; 股骨頭壞死。
本組患者均先采取CT診斷,而后間隔14 d行MRI診斷。采用128層螺旋CT(GE Lightspeed,美國)進行診斷,患者取仰臥體位,頭先進,檢查范圍上至髂嵴上緣,下至恥骨聯合下緣,根據結果評價病情。參數設置為螺距1.0, 矩陣512×512, 準直0.6 mm。采用GE AW5.0工作站對圖像進行處理,從骨窗與軟組織窗觀察骶髂關節,并從多方位觀察多平面重組情況,觀察時可適當調節窗位與窗寬。采用MRI掃描儀(Philips Achieva 1.5 T, 荷蘭)進行診斷, SE脂肪抑制序列SET1WI, TE 15 ms, TR 500 ms; 冠狀面與橫斷面脂肪抑制序列(FSE)T2WI, TE 95 ms, TR 5 000 ms; 矩陣256×256, 層間距0.5~1.0 mm, 層厚4 mm。CT與MRI均由2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進行操作與閱片。
比較CT與MRI對AS分級的檢出率與總檢出率。AS分級標準[3]: 完全正常為0級; 疑似侵蝕與硬化現象為Ⅰ級; 輕度侵蝕與硬化,但關節間隙變化不明顯為Ⅱ級; 明顯侵蝕與硬化現象,重度異常,關節間隙變化,部分已發生強直為Ⅲ級; 嚴重異常,全面或大部分強直為Ⅳ級。比較CT與MRI對AS各種征象的檢出效果。
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MRI對AS I級、Ⅱ級檢出率及總檢出率均顯著高于CT(P<0.05)。MRI與CT對AS Ⅲ級與Ⅳ級檢出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MRI對AS關節面下骨質囊變、關節面侵蝕、關節面增生硬化的檢出率顯著高于CT(P<0.05); MRI與CT對AS關節間隙狹窄或增寬、關節軟骨腫脹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CT與MRI對AS分級的檢出率與總檢出率對比[n(%)]
與CT相比, *P<0.05。

表2 CT與MRI對AS各種征象的檢出效果對比[n(%)]
與CT相比, *P<0.05。
AS屬于風濕病范疇,其病因尚未明確,是一種以脊柱為主要病變部位的慢性疾病,可累及骶髂關節,導致脊柱纖維化與強直,繼而誘發不同程度的肺、眼、骨骼、肌肉病變。AS病程長,致殘率較高,若未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可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4]。
早期AS的臨床癥狀、體征與血液檢查無高度的特異性,目前仍以影像學診斷為主。早期AS多累及骶髂關節,對于AS骶髂關節病變的早期診斷主要依靠CT與MRI等放射性檢查技術,以便從不同方面提示軟組織情況與關節面微小變化,為臨床診療提供有利的參考[5]。CT具有高密度與高分辨率的特點,可以清楚顯示掃描影像,且掃描的組織結構無任何重疊陰影[6]。采用CT掃描早期AS骶髂關節病變能夠清晰顯示出骶髂關節的解剖結構,以及各種病變關節面強直、侵蝕等細微變化。研究[7]發現, CT無法有效顯示關節軟骨與關節旁軟組織炎癥改變,特別是≤Ⅱ級的骶髂關節炎癥。
郭成等[8]對38例AS骶髂關節病變患者分別應用MRI與CT檢查,結果發現MRI對AS骶髂關節病變I級的檢出率,以及骨質囊變、關節面侵蝕、關節面增生硬化的檢出率均高于CT, 并認為MRI有利于細微病變診斷,可為早期診斷與治療AS骶髂關節病變提供有效的參考。雷揚[9]采用MRI與CT對78例AS患者進行檢查,其中MRI檢查Ⅰ級AS骶髂病變的敏感性33.33%(26/78), 高于CT的17.95%(14/78)。本研究結果顯示, MRI對AS Ⅰ級、Ⅱ級檢出率及總檢出率均顯著高于CT(P<0.05)。MRI與CT對AS Ⅲ級與Ⅳ級檢出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AS的早期病理學變化以肌腱附著點炎與滑膜炎為主,當病變進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夠導致骨密度與骨結構變化,所以限制了CT在早期AS診斷中的應用效果。
MRI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分辨率,加之無電離輻射,能夠有效顯示CT無法顯示的滑膜、軟骨、肌腱與骨髓變化,在CT未發現骨破壞前提示骶髂關節的炎癥變化。同時, MRI圖像中滑膜炎癥主要表現為滑膜組織增厚,呈略長或等長T1、長T2信號,增強后可見中度到明顯的強化。經梯度回波序列顯示,關節軟骨信號與形態變化,說明關節軟骨邊緣毛糙,伴有不規則形小缺損[10]。此外,脂肪抑制T2WI與自旋回波T1WI序列中,能夠明顯區分骨髓與病變區,表現為T2WI高信號, T1WI低信號,所以顯著增加了早期AS骶髂關節病變的準確率[11]。梁佐堂等[12]觀察X線、CT與MRI對早期AS骶髂關節病變的影像表現,發現MRI診斷關節面骨質囊變、關節面侵蝕的檢出率高于X線與CT。本研究結果顯示, MRI對AS關節面下骨質囊變、關節面侵蝕、關節面增生硬化的檢出率顯著高于CT(P<0.05), MRI與CT對AS關節間隙狹窄或增寬、關節軟骨腫脹的檢出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CT診斷AS所致骨結構改變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其層面掃描不受干擾,可以觀察到骶髂關節情況,但MRI能夠很好地顯示出CT無法顯示的關節面下骨松質損傷和伸出,達到滿意的診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