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聲偉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第三人民醫院 普外科, 陜西 安康, 725018)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廣泛應用于急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等臨床治療[1-3]。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患者創傷性較低,術后恢復時間短,應激反應小,能有效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和并發癥發生率[4]。腹腔鏡術需行氣腹,腹腔壓力加大后會導致相應內臟器官血流減少,而術后腹腔壓力恢復后內臟血流再灌注,可造成缺血再灌注損傷,導致患者應激水平上升[5-6]。本研究比較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開腹膽囊切除術對機體應激與炎癥因子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2月本院肝膽外科擬行膽囊切除術的膽囊結石患者80例,按照手術方式分為開腹手術組和腹腔鏡手術組。開腹手術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31~63歲,平均(46.70±10.60)歲; 慢性膽囊炎7例,膽囊息肉樣病變8例,膽囊結石25例。腹腔鏡手術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8~62歲,平均(48.50±11.20)歲; 慢性膽囊炎7例,膽囊息肉樣病變10例,膽囊結石23例。納入標準: ① 符合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者; ② 同意行手術治療并簽署同意書者; ③ 相關檢查均完善并具有明確診斷者。排除標準: ① 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 ② 肝腎功能不全者; ③ 合并膽管惡性腫瘤者; ④ 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本研究經過院倫理委員會論證并批準, 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開腹手術組采用常規開腹手術切除患者膽囊,取仰臥位,行全麻并氣管插管后,于右上腹腹直肌處做8~10 cm切口,分離組織后暴露膽囊,切除并縫合,轉入術后處理。腹腔鏡手術組行腹腔鏡輔助下膽囊切除術,取仰臥位,全麻并氣管插管后使用CO2氣腹機建立氣腹,氣壓設置為12~15 mmHg, 采用四孔法穿刺,分別在臍周、腹正中劍突下方右側2~3 cm、右肋緣下方腋中線、腋前線取穿刺孔并置入操作器械,暴露膽囊壺與膽囊管交界,解剖膽囊三角后夾閉膽囊管和膽囊動脈,以順行或順逆結合方式切除膽囊,取出切除物并檢查,確認無誤后縫合穿刺孔,轉術后處理。
觀察并記錄2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與術后創口感染例數。術前與術后采集2組靜脈外周血,檢驗2組腎上腺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 比較2組應激因子的變化。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 SOD采用黃嘌呤氧化酶法檢測,均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測定,腎上腺素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含量。觀察并記錄2組術前及術后1、4 d炎癥因子含量,包括IL-6、IL-10、TNF-α、CRP水平,采用熒光免疫分析法測定。

2組手術均成功實施,腹腔鏡手術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術后感染例數均顯著優于開腹手術組(P<0.05), 見表1。

表1 2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與開腹手術組比較, *P<0.05。
2組術前腎上腺素、SOD、MDA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 2組術后腎上腺素、MDA均顯著上升, SOD顯著下降,且腹腔鏡手術組腎上腺素、SOD顯著低于開腹手術組, MDA顯著高于開腹手術組(P<0.05), 見表2。
2組術前炎癥因子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 術后1 d, 2組炎癥因子水平均顯著上升(P<0.05); 術后4 d, 腹腔鏡組IL-6、IL-10、CRP與術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開腹手術組IL-6、IL-10、TNF-α、CRP與術前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5); 術后1、4 d, 腹腔鏡手術組IL-6、IL-10、TNF-α、CRP水平均顯著低于開腹手術組(P<0.05), 見表3。

表2 2組手術前后應激反應指標的比較
與術前比較,*P<0.05; 與開腹手術組比較,#P<0.05。

表3 2組術前及術后1、4 d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與術前比較, *P<0.05; 與開腹手術組比較, #P<0.05。
較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外科手術切口小,對肌肉損傷較輕,未切斷腹壁神經,減輕了患者術后疼痛感,手術時間較短,術后恢復較快[7-8]。本研究中,腹腔鏡手術組手術時間短于開腹手術組,顯著縮短了內臟暴露時間,同時降低了手術出血量,縮短了術后排氣時間和胃腸復位時間,對腹部臟器干擾較小。腹腔鏡切除術后恢復時間較短,表現為腹腔鏡手術組出院時間較早。腹腔鏡手術組感染例數明顯低于開腹手術組,可能與該術腹部暴露范圍小有關。
本研究中,腹腔鏡手術氣腹壓力選擇為10~15 mmHg, 較體內正常靜脈壓力高,腹內壓的劇烈上升,將對腹腔內臟器血流造成影響,使內臟血管灌注水平大為降低,造成體內應激指標變化,當腹部氣壓恢復正常后,血流灌注逐步改善,此過程可能對臟器產生缺血再灌注損傷。有研究[9]指出,當組織發生缺血再灌注情況時,氧自由基生成與清除平衡狀態失衡,造成氧自由基能力降低。MDA為氧自由基與膜內多價不飽和酸發生氧化反應的中間產物, MDA水平提示機體處于氧自由基損傷的程度,而SOD則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隨著氧自由基增加,其體內活性降低。兩種指標能較好地反映機體氧化應激水平。腎上腺素則是反映患者對手術刺激的應激水平的敏感指標。本研究中, 2組術后腎上腺素均顯著上升,腹腔鏡手術組腎上腺素低于開腹手術組,顯示該手術切口方式對機體應激水平影響較小。
IL-6、IL-10、TNF-α、CRP均為臨床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10-11]。本研究中,腹腔鏡手術組術后1 d的IL-6、IL-10、TNF-α、CRP均顯著上升(P<0.05), 但術后7 d,IL-6、IL-10、CRP均恢復到術前水平,開腹手術組則呈現為術后1、7 d炎癥因子均顯著高于術前。表明腹腔鏡手術引起的炎癥反應較輕,安全性較好,術后4 d時炎癥指標可恢復至術前水平,與已有研究[12-15]結果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