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新
(江蘇 宜興 214221)
紫砂至今已發展為聞名世界,獨秀于陶瓷之林的一個藝術門類。以壺為主體的紫砂陶的發展與興起同茶以為茶文化發展密切相聯。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茶文化的發展就難有紫砂壺今日之盛。茶文化帶動了紫砂壺的發展,壺主導、影響、興旺了整個紫砂行業。“壺以砂者為上,世間茶具稱為首”,贊揚紫砂泥料是造壺的最佳材料。
紫砂泥料的分子排列與一般陶瓷泥料的顆粒結構不同,成鱗片狀結構。本山綠泥是甲泥礦內的夾脂,紅泥是夾于陶土“嫩泥”礦中的泥料又稱朱砂泥。三種原料可單獨使用,也可根據需要進行相互配比混合使用,從而產生更多的紫砂泥色。由于原料礦區和礦層分布的不同,配方不同,以及燒成的溫度、氣氛變化的不同,色澤更為豐富,可分別呈現天青、栗色、深紫、梨皮、朱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等色,故有紫而不艷、紅而不驕、綠而不嫩、黑而不墨、灰而不暗的高雅色調。純樸大方,別具風格。
茶壺形態特征可歸納為三類:一是光貨,光貨分為圓器和方器,圓器主要由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線構成的茶壺,骨肉勻稱、轉折圓潤、雋永耐看:方器主要由長短不等的直線構成的茶壺,線面挺刮平整、輪廓分明,顯示出干凈利落、明快挺秀的陽剛之美。二是筋紋器,根據植物花朵歸納整合呈花卉圖案的壺器,茶壺壺體作云水紋理,口蓋部份分保持圓形,如魚化龍壺、蓮蕊壺等。三是花貨,將動植物進行寫實的自然形器物,特點是巧形、巧色、巧工,肖形而不俗套,如樹癭壺、南瓜壺、梅樁壺、松干壺、桃子壺,等等,理趣兼顧,巧用紫砂泥的天然色彩,取得神形兼備的效果。
本人制作的一款壺名為江南春色。此款壺型敦厚大氣,壺嘴壺把以梅干為型,雋秀生動。壺鈕以梅干為型,梅花加以點綴。壺身上也同樣以梅干與梅花加以修飾,梅花生動賦予壺之靈氣,梅干挺拔秀氣。美是藝術的靈魂,藝術家通常是通過一個個載體來表現藝術美的,審美在藝術創作中又尤為重要,在紫砂陶藝制作過程中亦是如此,一件上好的紫砂壺作品,優美的造型結構是前提,它就要求創作人應具備相當豐富的文學素養、審美能力以及精湛的制作技巧。

紫砂壺茶具的發展過程是非常艱辛的,但是,不經歷風雨哪來彩虹,紫砂壺因其獨特的優點,才能傳承至今,它的泡茶功能十分之實用,用它泡茶更是能使茶香持久,優點如下:用紫砂壺泡茶,茶香濃郁持久。紫砂壺嘴小、蓋嚴,壺的內壁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氣過早散失。長久使用的紫砂茶壺,內壁掛上一層棕紅色茶銹,使用時間越長,茶銹積在 內壁上越多,故沖泡茶葉后茶湯越加醇郁芳馨。長期使用的紫砂茶壺,即使不放茶,只倒入開水,仍茶香誘人,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紫砂壺泡茶,保溫時間長。由于壺壁內部存在著許多小氣泡,氣泡里又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故紫砂壺有較好的保溫性能。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炙手。紫砂壺線膨脹系數比瓷壺略高,而且沒有釉,就不存在坯釉應力的問題;燒成以后的紫砂壺,玻璃極少,有足以克服冷熱溫度差所 產生的急變能力,故具有緩慢的傳熱性。紫砂茶壺適應冷熱急變的能力極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溫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會爆裂。因此,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炙手;寒冬臘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擔心裂開,甚至置于文火上燒燉,也無炸裂之虞。
宜興紫砂壺造型豐富、式樣繁多,紫砂壺的造型,按照業內的共識,一般分為“光貨”和“花貨”兩大類,其中最為常見的款式是“光貨”。 在紫砂陶藝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光貨是最為常見的,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一種!紫砂光貨以幾何形體為主,以自然淳樸、簡練、高雅取勝,僅以簡潔的形態來表達自己的生命力,最符合人們質樸自然的欣賞習慣。
隨著新時期紫砂壺造型設計裝飾手法的與時俱進,在工藝制作中的文化追求層出不窮,嚴謹中追求自在天成的感覺,做到形似、神似,從而力創自身的特色風格。當代紫砂壺的制作工藝在向高處攀登的同時,努力追求力接地氣的意念,竭誠地反映我們新時期的生活和對美的追求。
對新一代青年藝術人員來說,在藝術創新的道路上不僅看到了而且體悟到了老一輩藝術家們在恢復繼承和發展傳統的陶瓷藝術中所表現出來的勤勉和敬業,對陶瓷藝術所值得作出的巨大貢獻。現在制作紫砂壺已不是單純的埋頭苦干了,既要熟諳傳統陶瓷藝術語言和技藝,又具有豐富的創作經驗,以及還要反映時代精神的創新觀念,只有將傳統文化落實于現實生活中,創造出嶄新的陶瓷藝術世界,才能表達出民族精神與藝術形式相融合的陶瓷科學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