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摘 要:數學練習是一種占較大課時比重的重要數學活動,教師設計數學練習時要認真鉆研教材,理解編排意圖。作業設計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運用對比練習分辨是非,設計趣味性強的練習題,有意出一些陷阱練習,設計開放性題目拓展學生思維。
關鍵詞:數學;練習;設計;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5-0058-01
在數學教學中離不開練習來鞏固數學知識,練習成為數學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課堂教學結構中的重要環節。而練習的設計應該是科學的,其優劣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有重要的作用。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練習能讓學生跳出“題海戰術”的怪圈。所以,教師要設計科學的練習,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練習。那么,教師如何進行有效而科學的數學練習題設計呢?本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從易到難,循序漸進
數學知識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說,可以分為雙基內容與拓展內容。雙基內容要求大多數學生甚至是全體學生掌握,教師在完成雙基教學之后,再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拓展性訓練,這也是教學的主要任務,而且不可缺少。練習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一定層次的練習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完成練習。過于容易起不到練習效果,過難又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具有層次性的練習,能讓教師從學生的練習情況中了解學生的思維情況,從而編制更為科學的練習題,并改進教學策略。
二、運用對比練習,進行是非分辨
數學知識中有很多是相似的,但是又有所區別,這些問題如果搞不清楚,往往會出錯,而且一直會錯下去。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做一些相似的對比題,在練習中解決問題,使問題更清晰明確。教師通過對比練習,能讓學生區別各運算律之間的規律,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可以更加自信地運用該用的運算方式。
三、設計趣味性強的練習題,提高學生的興趣
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一節課40分鐘的后半部分他們就開始走神,從頭到尾都讓他們集中注意力學習是不可能的。經研究分析,學生在一節課中的前20分鐘注意力是比較集中的,那么,剩下的時間教師就可以運用有趣味性的練習題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設計一些具有“娛樂性” 的趣味題,讓學生參與到練習當中,如把機械地教學生不斷做題轉化為比一比、賽一賽等比賽形式。規定時間比一比看誰做的題目多,或做一定數量的題目看誰用時間最少等等。同樣的練習題,但是運用了比賽的形式就會激發他們參與熱情。在這種“競賽”氛圍的刺激下,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算得快、算得準,興趣變濃了,參與的熱情也高漲,學習效率自然提升。再如,在“10 的分與合”的教學時,教師可設計一個小游戲:教師先伸出幾個手指,讓學生也伸出幾個手指,使兩人手指之和為10??吹嚼蠋煹挠螒蚍浅S腥ぃ總€學生參與熱情都很高。教師做幾次后,再鼓勵學生每個同桌進行這樣的游戲。當發生錯誤時,要及時解決。這樣,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自然非常好。
四、有意出陷阱練習,提高準確性
做練習時學生出錯是正常的,所以教師不要怕學生犯錯誤,重要的是及時把錯誤改正過來,學生正是在不斷的犯錯中提高自己。在數學教學中,有很多知識點是學習的重點,但老師在教學中強調多次也不起作用。這時教師可以把這些易犯錯誤的知識點設計成為練習題,故意讓他們出錯。當學生以為正確的時候卻錯了,他們很驚訝的時候正是改正錯誤的最好時機。教師要趁機指出錯在哪里,怎么避免,并告訴他們以后這個地方還會容易出錯,需要學生牢牢地記住。然后讓學生再次練習同類題目,進一步鞏固。
五、設計開放題,拓展學生的思維
開放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沒有固定的解題思路,因而對學生的思維訓練也是多元的,可以從多個角度訓練學生的思維。例如,讓學生計算一下16個棱長都是 1 厘米的小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然后把這16個小正方體拼成一個大的立體圖形,再算一算所擺成的立體圖形的表面積是多少,大家再進行交流、比較。這時,大家發現,他們居然能得出好多種答案。這也就說明不同的擺法會有不同的表面積產生。然后再比較一下自己的擺法與別人的擺法是不是一樣,得出的表面積有什么區別。這樣,學生在實踐中恍然大悟,思維得到更深層次的訓練。開放題使學生的思維有了更大的空間,他們在解決這樣的問題時解決思路更多更廣泛,能體會到多樣性的解決策略,并且他們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潛能得到了充分開發。開放性的練習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也得到不同方向的發展。
總之,教師在練習的設計上要多研究,讓學生在練習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既有個體學習又有合作交流。數學練習的設計形式應多樣化,具有一定趣味性,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讓他們在自己的努力下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提高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成業.數學練習題改編應適度[J].教學與管理,2018(02).
[2]廖創英.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練習課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導刊,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