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智
摘 要:農產品產量增加為黑龍江省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黑龍江省存在著發展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基礎設施和有利條件,但其中也存在以下問題:各參與主體地位不平衡,農民個體作為弱勢一方獲得的信息不完全;流通各環節之間結構松散,沒有形成完整流通體系應形成的供應鏈結構。這就為推廣以供應鏈管理為基本出發點的農產品流通技術創造了條件。通過對黑龍江省農產品流通現狀分析,提出黑龍江省農產品流通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為黑龍江省農村經濟發展獻計獻策。
關鍵詞:農產品;市場;批發;流通
一、黑龍江省農產品市場流通現狀
(一)日益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0 世紀90 年代,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和最終確立,黑龍江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市場交易規模不斷擴大,初步形成了包括綜合市場和專業市場、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及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多業態的流通網絡。全省已建農副產品批發市場142個,按地域分,城市79個,農村63個;按種類分,糧食批發市場40個,肉、菜專業批發市場52個,水產品批發市場6個,干鮮果批發市場34個。全省擁有城鄉集貿市場1 744個,是現階段主要的農產品零售終端、居民日常消費的主要場所。自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放開部分農產品的價格和經營,允許農民個人或合伙進行長途販運以來,農民進入流通領域的越來越多,已成為農產品遠距離運銷的重要力量,部分農民甚至把農產品運銷到國外。
(二)多元化的農產品市場流通主體
隨著農產品流通的日趨活躍,逐步形成了多種形式、多種經濟成分市場主體共同參與農產品流通的格局。農民個體營銷戶和農民經紀人隊伍不斷壯大,涌現出一大批年銷售收入在100 萬元以上的營銷大戶,在農產品銷售及科技、信息、中介服務等方面發揮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成為搞活農產品流通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二、黑龍江省農產品流通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建設缺乏合理規劃,市場基礎設施落后
長期以來,農產品有形市場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和指導,以致市場數量、分布密度不合理。有的地方行政區之間各自為政,造成市場重復建設、分布過密,有的地方市場建設不足,沿公路擺攤、沿街叫賣、沿街為市、占道為市的現象依然突出。從總體上看,各類農產品市場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仍相對滯后,交易場所較為簡陋,鮮活農產品的倉儲、加工能力嚴重不足,交通、運輸等配套設施建設也不能滿足農產品流通的需要。即使是目前交易額相對較大的批發市場,也由于基礎設施、管理水平、信息手段等功能落后,難以滿足經營者的需要。農產品批發市場總量雖已達到相當規模,但交易量大、知名度高、輻射范圍廣的批發市場卻為數不多。
(二)流通的集約化程度偏低,經營業態較為陳舊
農產品流通的經營主體絕大多數是農民個體運銷戶、經紀人等農民個體組織,經營規模小、實力弱,流通的組織化程度較低,基本上處于自發、松散、無序狀態,經營手段較為原始,難以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目前市場流通的大多數農產品無品牌、無包裝、無分級,給農產品流通向現代物流轉變帶來很大困難,而且缺少集中、統一、有效的物流信息網絡,缺乏對農產品產銷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處理和發布能力。
三、促進黑龍江省農產品流通的對策
(一)努力提升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功能與檔次
一是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交易、集散、倉儲、運輸、配送、結算、信息服務等多種功能。二是改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交易方式和經營模式,加快發展農產品拍賣、經紀人代理、網上交易、集中配售、連鎖經營等新型交易及經營方式,建立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為主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市場的企業化經營和集團式發展。
(二)著力構建農產品流通的組織體系
一是圍繞黑龍江省正在推進的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著力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能力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銷售龍頭企業,并使之與農戶通過訂單、入股等方式實現緊密聯結,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和組織化程度。二是積極扶持和發展專業協會、合作社等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其在提供信息、引導生產、聯結產銷、制定標準、協調價格、拓展市場、行業自律以及反傾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三是積極培植農產品經營大戶,鼓勵經營大戶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實行訂單采購、保護價收購。
(三)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
一是鼓勵原有的農產品批發和儲運企業組建專業的農產品物流企業集團,支持大型連鎖超市、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建設大型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加快現有農產品物流企業改造升級,推動其向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對大型連鎖超市、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大型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政府應給予重點扶持。二是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冷鏈流通體系。
(四)積極推進市場管理的規范化、法治化和制度化
一是加快制定和完善有關農產品市場監管、農業標準化建設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條例和實施細則,盡快完善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制定農產品市場交易標準和檢測標準,健全農產品市場交易規則。二是積極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度,盡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逐步建立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制度,實行農產品包裝、流通、供應環節的標準化管理。三是工商、衛生、質檢等部門要加大依法行政和執法力度,共同加強對農產品市場的監督和管理。既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又要整頓市場秩序,嚴厲打擊欺行霸市行為,堅決取消各種不合理收費。
參考文獻
[1]徐揚,呼濤,馬揚.東北農產品流通體系問題與對策分析.農產品市場周刊,2006,(4)
[2]趙艷麗,嵇國平,譚祖飛.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現狀、問題和新思路.物流科技,2004,(9)
[3]周力,王亞欣.“十一五”時期加快我國農村市場流通體系構建的思考.農村經濟,2006,(2)
[4]許一芳.福建省果蔬加工業的現狀與發展對策.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5,(5)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