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宏
摘 要:黑龍江作為農業大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我省來說具有極為特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爭取國家政策傾斜和項目扶持、加大農業產業化推進力度、加快種植業結構和品種結構調整、突出地域特色發展“綠色經濟”、繼續加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力度、努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是推進黑龍江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途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政策;建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在深刻認識新時代“三農”發展新階段新規律新任務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集中反映了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的必然要求。黑龍江作為農業大省,但不是農村經濟發達的省份,我們雖然擁有明顯的糧牧優勢,但經濟結構升級滯后,人口素質偏低,生活質量不高,經濟活力不足,促進農民增收對我省來說具有極為特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農民收入現狀與特征
據省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數據匯總統計,2017年省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14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258.8元,比上年提高了566.23元,增幅5.52%。2007-2017年農戶家庭收入統計分析,農民總收入逐年增加,農民純收入不斷增加,增長緩慢,家庭經營性收入呈下降趨勢。家庭經營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主體地位短時間內無法改變。黑龍江省農戶收入結構在11年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家庭經營收入份額在不斷的減少,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支付收入的比重在不斷增加。11年間,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占比下降了31.32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2.8個百分點;從工資性收入金額變動來看,農戶工資性收入在2006年僅為1995.1元,到2017年黑龍江省農民工資性收入己經達到3168.88元,11年間共增長了1172.9元,平均每年增長105.6元,較2006年增長了2.1倍,年均增長40.01%。工資性收入份額上升了34.91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升個3.17百分點;財產性收入份額增長了17.61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長1.6個百分點;轉移支付收入份額共增長了3.74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長0.34個百分點。家庭經營收入的主導地位雖未被改變,但是未來多元化收入來源趨勢已經較為明朗。工資性收入已經成為農民純收入的一大組成部分,且今后其所占比重也將不斷增長。相對來講,轉移支付收入在逐漸成為新的收入增長動力,其未來將成為農民收入的一大穩定來源。財產性收入占比的波動性仍舊較大,這說明財產性收入尚未成為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但未來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11年間各收入來源份額變化較大,黑龍江省農民收入正由單一收入來源向多元收入來源轉變,未來黑龍江省農民收入的增長點也會有更多的選擇。
二、我省農民增收制約因素與問題分析
根據調查分析,目前我省農民增收的主要問題是
(一)農民財產性收入增收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
全省農民手中有大量資產、資本和資源沒有得到開發利用,我省農民普遍對自有財產經營認識不足,財產性投資少,收入十分有限。挖掘財產性收入大有文章可做。土地確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接近尾聲,只要加以正確引導,增強農民市場經營理念,農民財產性收入也必將有新的增加。轉移性收入有潛力。
(二)地域之間農民收入發展很不平衡
據統計,全省人均年收入在1570元以下的低收入農村人口還有213萬,占農村總人口的12.5%。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到2020年全省農民收入在2008年的基礎上翻一番以上,基本消除貧困人口。解決這些貧困縣和低收入農戶收入問題,不僅關乎全省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還將影響到農村社會的穩定。
(三)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沒有轉移出去
全省現有農村勞動力1000萬人,已轉移560萬人,留足250萬務農勞力,全省還將有200萬勞動力需要從農業分離出來。現在,這些勞動力所以沒走出來,一方面是土地沒有全部實現規模經營,另一方面農民素質偏低,就業渠道不寬。
(四)全省尚有3000萬畝耕地沒有得到國家補貼
2004年我省在實施對農民直接補貼時,按照“有稅有補、無稅不補”的原則,以計稅土地面積為主要依據確定了1.42億畝補貼面積。2006年和2011年,在國家實施農資補貼和調增農資補貼標準時,糧食補貼面積達到1.78億畝(含農墾),但與我省糧食種植面積2.1億畝相比,還有3000萬畝左右的耕地未納入糧食補貼范圍。2016年,我省三項補貼每畝為71.45元(按地方1.4億畝計算),全省少得21.43億元,農民人平均少收入117元。
三、對策建議
(一)完善糧食調控政策最大限度保護農民利益
積極采取措施解決我省玉米主產區“賣糧難”問題,最大限度保證種植玉米農戶收益,最大限度保證種植玉米生產積極性。建議國家加大對大豆產業支持力度,提高目標價格,使大豆和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相當。只有這樣,玉米種植面積才能減下來,減輕玉米的收儲壓力。同時,建議國家采取一定技術性手段,對糧食尤其是玉米替代品進口進行宏觀控制,為國內主產區種糧農民增收保留空間。
(二)安排創業資金加大農民創業培訓力度。
全省還將有200萬勞動力需要從農業分離出來。現在,這些勞動力所以沒走出來,一方面是土地沒有全部實現規模經營,另一方面農民素質偏低,就業渠道不寬。因此,建議國家繼續加大農民培訓力度。在抓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基礎上,加強農民非農產業技能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去年以來,我省大力推動農民創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效果很好。建議國家安排農民創業專項資金,用于農民創業培訓,解決農民創業意識不強、能力不足、素質偏低的問題。
(三)按實有耕地面積完善我省糧食補貼政策
2016年,我省三項補貼每畝為71.45元(按地方1.4億畝計算),全省少得21.43億元,農民人平均少收入117元。為進一步完善糧食補貼政策,保證種糧農民收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建議將我省未納入糧食補貼范圍的耕地(3000萬畝)納入國家補貼范圍。
(四)加快建立國家級綠色食品加工業園區
我省是農業大省但不是農業強省,農產品以原字號為主,精深加工產品少,加工產品價值鏈和產業鏈段短附加值低是制約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黑龍江省糧食、畜產品、特色農產品等綠色食品種植面積和產量全國第一,原料充足,但是糧食庫存積壓、運輸難運費高。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就地轉化豐富的綠色食品資源,在黑龍江當地建設國家級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在國家層面運作給與相關的政策和資本支持,打造一個配套的檢測、集散、物流一體的國家綠色食品產業航母。
近幾年,黑龍江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持續穩定增長,但與全國發展較快地區相比,黑龍江省農民增收還處于相對滯后狀態,2016年,受玉米臨儲價格下調影響,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明顯收窄,2017年黑龍江省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調查顯示:農戶收入增速下降了2.48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增速低1.8個百分點,居于全國最后位,全省農民增收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我省農業連續14年豐收,但是增產不增收仍然是最大的尷尬和困境,這是當前“三農”工作的最難點。
參考文獻
[1]宋莉莉,馬曉春,楊國軍.發達國家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及啟示[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5,17(04):143-149.
[2]李子聯.新型城鎮化與農民增收:一個制度分析的視角[J].經濟評論,2014(03):16-25.
[3]張紅宇,張海陽,李偉毅,李冠佑.當前農民增收形勢分析與對策思路[J].農業經濟問題,2013,34(04):9-14.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