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夢怡
摘 要:隨著貿易全球化的發展,商務英語談判在跨國貿易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談判過程中,明確談判雙方的文化理解差異有助于談判的進行。本文基于跨文化“面子威脅論”,對“面子”這一概念中西方不同的理解進行了研究。該研究有助于在跨文化的談判環境中,使得談判雙方了解雙方在“面子”概念上的理解差異,從而有助于談判雙方不受文化差異干擾,順利進行商務談判。
關鍵詞:跨文化;面子威脅論;中西面子;差異對比
一、面子威脅論
為了論述和詮釋禮貌現象中的人際關系理論,基于西方文化基礎上,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論。基于對“面子”的系統研究,他們提出了“面子保全論”。西方文化中將“面子”定義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意欲為自己掙得的一種在公眾中的個人形象”。通過與他人的交際,面子可以被傷害,保持或增長。Brown和Levinson認為每個交際參與者都具有兩種面子: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積極面子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贊同、喜愛、欣賞和尊敬;消極面子是指不希望別人強加于自己,自己的行為不受別人的干涉、阻礙,有自己選擇行動的自由。”
“在會話過程中談話雙方的兩種面子都會受到侵襲,即說話人和聽話人同時面臨著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的威脅”。由此,在許多會話中會產生許多的影響到交際雙方面子的行為,“即絕大多數言語行為都是威脅面子的行為”。Brown 和Levinson將威脅面子的行為大致分成以下四類:(1)威脅信息接收者消極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向聽話人做住命令、請求、勸告、威脅、警告等一系列話語或行為;(2)威脅信息接收者積極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不同意聽話人的見解,向聽話人給予批評、蔑視、抱怨、譴責、指控、侮辱等一系列言語或行為,對聽話人的一些意見和觀點想法持否定態度;(3)威脅信息接收者消極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向聽話人表達謝意、接受批評,對聽話人的反應作出違心的許諾或提供非情愿的幫助;(4)威脅信息接收者積極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的道歉、接受批 評或恭維,懺悔、承認有罪或有錯等一系列的言語或行為。據此,在人際交往中,說話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目的對信息接收者采取一系列的影響面子的言語或者行為。
在人際語用學看來,言語互動策略選擇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和維護人際關系,也即,語言使用的功能在于實現“人際關系的有效管理”。目前國內的語用學研究長期以來過多倚重西方文化語境下提出的人際修辭論、人際關系論等,如面子威脅論、禮貌原則論、和諧管理論等,但是沒有能注意到交際者雙方各自依附著的文化差異,這使得語用研究被局限在單一文化之中。而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發生著越來越多的跨文化交際。這一類的商務談判更是強調著談判雙方的文化背景的重要性。由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首先要清楚“面子的概念”,再基于“面子理論”之上,根據自己和對方的需求尋找到一個交際雙方的維護面子的平衡點,在商務交際中更應如此。由于東西方的文化差異,該面子理論還需考慮跨文化普遍性問題。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的文化特征是不同的。探討和對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和行為中體現出的面子文化的差異有助于完善面子理論,幫助消除東西方商務人士在談判過程中的障礙,從而促進有效的交流。
二、漢文化中的“面子”
漢文化中的“面子”包括兩個組成部分:“面子”和“臉”。胡先縉對面子和臉的定義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面子”是“個人的聲望和地位得到公眾的一致認可”;“臉”是指“群體對于符合社會和內在道德行為標準的個體尊敬”。他將漢文化中“面子”劃分為以下兩個方向:(一)面子是個體行為與理想形象契合度的表現,是個體社會地位、社會價值表現和理想形象處世要求等的總和。由此,為了保全面子,個體的處事行為必須符合該社會地位的身份和形象的要求。在漢文化社會里,由于文化長期的發展,社會集體中建立了一些公認的道德規范與理想人格標準,例如仁、義、禮、智、信等。如果個體的言行符合該社會普遍標準就掙得了面子,如果違背這種普遍的標準就丟了面子。(二)面子在漢語文化社會里則是人情關系與人際影響的象征。漢文化社會特別重視人情關系和人際關系的融洽,情面被看成是個體人際影響度和關系融洽度的標尺。在人際交往中,給對方以情面,達成關系的和諧,就給了對方莫大的面子,反之就會駁了對方的面子。
三、結論
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在中西文化中,“面子”一詞涵蓋的意義不同。漢文化中的“面子”強調公共面子。公共面子不是強調個人愿望的遷就,而是強調個體行為和群體觀念、評價的和諧統一。而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則強調個人面子,即“每一個社會成員意欲為自己掙得的一種在公眾中的個人形象”。其次,中英文化對消極面子的認同程度不同。在漢文化中很難找到一個與消極面子對等的概念。“面子的自我取向特性在西方是適用的,而在強調個體歸屬與群體的中國文化中并不適用”。所以中國人的面子概念并沒有包括消極面子這一部分。因此,漢文化中的“面子” 和“臉”都更接近于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積極面子,因為中國人都希望得到群體的接納、認可和尊重,而并不崇尚過度地滿足個人行為的自由。相比而言,西方文化更注重對彼此消極面子的保護。在社交禮儀中,西方人特別推崇“盡量避免給他人帶來不便”這一原則。這樣就給對方留有更多的選擇余地,還避免造成尷尬,從而充分尊重了彼此行為的自由。
參考文獻
[1]Levinson and Brow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onomena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2]黃國光 中國人的面子觀:中國人的權利游戲[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4
[3]劉潤清 文旭 新編語言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6
(作者單位:浙江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