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礎現狀
1.1全省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2017年達到72678.2億元,居全國第3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8千美元提高到1萬美元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098.5億元,年均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5423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49億元,分別居全國第1位、第2位。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雄厚的綜合實力為動能轉換提供了充足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
1.2傳統動能改造取得新進展。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6.7∶45.3∶48.0,第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主動力,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6.4%。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4.3萬億元,居全國第2位,傳統產業與信息、智能技術加快融合,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技術改造投資1.6萬億元以上,居全國首位,鋼鐵、煤炭、電解鋁、輪胎、水泥等行業落后低效產能加速退出,為先進產能騰出廣闊空間。
1.3新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主要特征的新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2.6%。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等產業快速成長,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2%。信息、金融、科研和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快遞服務增勢強勁,為加快培育新經濟、促進人民群眾消費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
2 存在問題
我省大而不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質量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膺^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任務艱巨,傳統產業占工業比重約70%,重化工業占傳統產業比重約70%,多數產業處于價值鏈中低端,轉型升級壓力大,傳統動能主體地位尚未根本改變。新經濟規模偏小,新興產業占比低,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領域實力整體偏弱,新業態、新模式處于起步或跟跑階段,新動能對經濟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研發創新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轉化率偏低,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這些是我省新舊動能轉換必須著力突破的關鍵問題,迫切需要創新思路加快解決。
3 解決路徑
3.1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形成新動能
3.1.1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推動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實施能源開發清潔替代和能源消費電能替代,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做優做強新能源裝備,重點發展大功率風機、海上風電機組、中高溫高效太陽能集熱、光伏系統集成等裝備產品。大力開發智能材料、仿生材料、納米材料、新型超導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等。加快發展基礎優勢材料,做大做強氟硅材料、新型聚氨酯、合成樹脂等先進高分子材料。
3.1.2現代海洋產業。鞏固提升海洋優勢產業,推進海洋裝備自主化、高端化,發展大型高端深海鉆井裝備關鍵技術,提高海洋油氣資源勘探和開發大型裝備設計制造能力。加快發展海洋高技術產業,實施“智慧海洋”“透明海洋”工程。加快建設海洋牧場觀測網,積極發展深海環境監測探測、海洋衛星遙感等新型技術,建設國家海洋設備質檢中心。積極發展遠洋遠航,推進水陸聯運、河海聯運,建設區域性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中心。
3.1.3醫養健康產業。提升醫藥工業發展水平,加大創新藥物研發攻關力度,積極開發新劑型和新產品。創新醫養健康服務模式。大力發展基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健康服務產業,支持商業應用程序開發,創新醫養健康發展環境。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分級診療制度改革,加強城鄉醫療對口支援,加快全科醫生培養和符合條件的醫生多點執業。
3.2提升傳統產業改造形成新動能
3.2.1現代高效農業。加快發展農業“新六產”。調整優化農業產品、產業和布局結構,著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林牧漁業與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三鏈重構”。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實現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品牌化營銷。
3.2.2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發展。延伸旅游演藝、修學度假、建筑博覽、工業遺產等文化產業鏈條。運用“文化+”“互聯網+”和高新技術,大力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加快發展網絡視聽、移動媒體、數字出版、動漫游戲、創意設計等新興產業。推動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發展,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科技企業。
3.2.3現代金融服務。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推動提升國有資產、基礎設施、金融資產、企業資產等證券化率水平,將實體經濟優勢轉化為資本競爭優勢。加快完善金融市場、金融組織、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進行金融業務流程改造和產品創新。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新型金融業態。筑牢市場準入、早期干預和處置退出防線。
3.3匯聚動能轉換新動力
3.3.1創新引領動能轉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提高科技創新應用能力,超前謀劃布局,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推進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金服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壯大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較強的骨干企業,培育一批市場潛力大、跳躍式發展的“獨角獸”“瞪羚”企業。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健全技術轉移體系,發展線上線下結合的科技成果交易,打造鏈接國內外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資源的技術創新網絡。
3.3.2打造一流人才資源。牢固樹立人才第一資源理念,推動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數量型人口紅利向質量型人才紅利轉變。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增設面向新經濟、新產業的學科專業,建設新型高端智庫,造就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傳承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大力倡導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的創新收益和財產權,培養造就具有戰略思維、國際視野和勇于創新的企業家。建立符合國際規則和慣例的引才機制和服務模式,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推進落實離岸創新人才使用辦法,發展專業性、行業性人才市場,放寬人力資源服務業準入限制。
作者簡介:
闞偉志,男,山東臨沂人。中共黨員,山東大學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高級經濟師。山東省科技專家庫專家,入選山東省高層次人才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作者單位:山東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