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宗保
摘 要:《個人所得稅法》的改革已經從免征額、累進稅率的調整深入到綜合稅制建構的層面,個稅的改革已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切身利益,對稅務機關的征稅方式及行為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闡述了新個稅的主要特點,并就其對社會及經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綜合征稅;稅率級距;稅負公平
2018年6月29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公布,因個稅關系到百姓切身利益,自然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和討論。此次個人所得稅法改革充分考慮了以人民為中心,與國際先進個稅接軌的原則,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首次實行綜合征稅
現行個人所得稅法將應稅所得分為11類,采用分類征稅方式。新個稅將此前分類課征的工薪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綜合征稅,適用統一的超額累進稅率,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等專項附加扣除。同時提高免征額,免征額由3500元/月調整為5000元/月。
二、優化稅率結構,擴大較低檔稅率級距
《草案》以現行工資、薪金所得稅率(3%至45%的7級超額累進稅率)為基礎,將按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調整為按年計算,并優化調整部分稅率的級距。具體是:擴大3%、10%、20%三檔低稅率的級距,3%稅率的級距擴大一倍,現行稅率為10%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3%;大幅擴大10%稅率的級距,現行稅率為20%的所得,以及現行稅率為25%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10%;現行稅率為25%的部分所得的稅率降為20%;相應縮小25%稅率的級距,30%、35%、45%這三檔較高稅率的級距保持不變。
《草案》還以現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稅率為基礎,保持5%至35%的5級稅率不變,適當調整各檔稅率的級距,其中最高檔稅率級距下限從10萬元提高至50萬元。
三、增加反避稅條款,堵塞稅收漏洞
《草案》中明確提出增加反避稅條款,是在個人所得稅領域的首次突破。之前的稅法實踐中,只有2014年國家稅務總局頒布的《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試行)》就自然人股權轉讓事項出臺了納稅調整相應規則,但其調整面和調整方法均有限,在個人反避稅領域仍存在很大空白。此次《草案》中,針對個人不按獨立交易原則轉讓財產、在境外避稅地避稅、實施不合理商業安排獲取不當稅收利益等避稅行為,賦予稅務機關按合理方法進行納稅調整的權力。
四、完善有關納稅人的規定
《草案》借鑒國際慣例,將在中國境內居住的時間這一判定居民個人和非居民個人的標準,由現行的是否滿1年調整為是否滿183天;同時,勞動性所得綜合征稅范圍為居民個人按年合并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
新個稅帶來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稅負更公平
《草案》適當照顧房奴、育兒職工人群的壓力,如將按揭貸款利息、子女教育等家庭支出納入稅前扣除部分;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以及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等勞動收入合并在一起,實行綜合課征,對于糾正之前因收入來源不同所導致的稅負不公,具有顯著的作用。整個個稅改革方案都是圍繞如何減輕普通工薪階層的經濟壓力并如何提高生活水平而設定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維持國家稅收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品質,促進社會公平及和諧。新個稅(以免征額5000元/月為例)與現行個稅的稅后計算結果做了比對可看出,超額累進稅率低端的和最高的邊際稅率,都向下進行了調整,一方面有利于培養中等收入階層,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高收入者對于稅負的心理壓力。從而使低收入者稅負下降,中高收入者勞動所得稅負有上升,富有階層財產性所得稅負穩定不變。
二、改變申報格局:由代扣代繳申報為主變為個人自主申報為主
按照現行的個人所得稅稅制,對于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均由支付方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新的《草案》將這三類勞動所得和工資薪金所得一起作為綜合所得計算個人所得稅。這種情形下,原有的扣繳義務人無法明確獲得自然人其他三項收入數額,無法獲得抵扣項金額,那么在此種情形下,原有的代扣代繳義務無法完全實現。針對此種情形,最終的申報納稅將由個人自行完成。
三、堵塞稅收漏洞,維護國家稅收權益
《草案》首次在個人不按獨立交易原則轉讓財產、在境外避稅地避稅、實施不合理商業安排獲取不當稅收利益等避稅行為,賦予稅務機關按合理方法進行納稅調整的權力。公安、人民銀行、金融監督管理等相關部門應當協助稅務機關確認納稅人身份、銀行賬戶信息。教育、衛生、醫療保障、民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人民銀行、金融監督管理等相關部門應當向稅務機關提供納稅人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信息。
個稅改革對于個稅征管能力要求更高了,征管能力提升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納稅人主動申報納稅機制,二是建立個人所得稅的繳納監督機制。將納稅與個人購房、就業以及孩子教育相關聯,將個稅繳納情況納入個人征信系統,促進納稅人主動積極繳納。
在大數據支持下,各種收入來源越來越多地存有可查的電子痕跡,所有個人收入未來將按照個人身份證號碼即個人納稅號碼紀錄歸堆,稅務機關能夠更快、更全面地查清納稅人的真實情況,鋌而走險式逃稅被發現的概率將大大提高。這正是對于個人長遠利益的保護,也是我國納稅機關和納稅人建立更和諧關系的必要條件之一。
四、引導企業提高員工待遇,刺激消費者升級
個稅免征額的提高,增加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對于居民而言,確實能夠獲得更高的稅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在不斷提高,消費者口袋的錢將更充足,這有利于刺激消費,引發消費升級。免征額的提高還會引導企業提高員工待遇,如有些城市買房或買車搖號對個稅有一些要求,比如北京小客車搖號不僅要求社保連續5年,個稅也要連續5年。新的個稅調整之后勢必對一些有此需求的員工有影響,可能會到達不了免征額而無法交個稅,如果想要滿足員工交個稅的需求,企業就要提高員工待遇。
課題項目: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卓越院校特色群建設項目(Z1414201609)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2018年6月29日。
[2]陳治,基于生存權保障的《個人所得稅法》改革及完善,《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3]于堯,個人所得稅稅收法律關系研究,《吉林財經大學》,2015。
(作者單位: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