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的暑假后,孩子們進入了中班,做起了哥哥姐姐。而這些哥哥姐姐卻感覺又回到了小班初來的時候……
實錄一:
剛開學,每到飯點,川川總像是碰到了世紀難題一般。他一臉苦惱地看著別人。陳梓杰看到不吃飯的川川,跟他對看了起來,兩個人就這么一動不動地默默對視了很久。一一抬起頭,看了一眼他倆,說道:“快點吃呀!”川川看了一一一眼,低頭用勺子撥了下,喝了口湯,又停了下來,看著遠方。
實錄二:
這天,川川終于吃飯了,為什么呢?他發現了自己愛吃的。中午吃的是營養飯,川川低著頭很快地把飯扒到了嘴里,很認真地吃飯,小馬找他聊天,他都沒有搭理。他吃完了,表示還要吃一碗。營養飯里,有肉和蔬菜,很合他的口味。



實錄三:
吃好午飯,孩子們來到了小花園里散步、活動,有的孩子拿來了玩具,有的孩子照顧起了植物,還有少數孩子結伴參觀花園里的植物。午后的陽光還是很熱的,等到快午睡的時候,當當的汗已經從腦袋上流了下來,小臉紅撲撲的,明顯是玩熱了,但是他絲毫沒有休息或者停下來的意識。雖然正值秋季,但是陽光下不能待時間長了,還是需要休息會兒。
許多家庭的教育就像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在他的名著《教育詩》中寫到的一樣:“一般人說,我是母親,我是父親,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們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可是這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了。”日本心理學家山下俊郎把這種“可怕的禮物”稱之為“過度教育”,并指出:這是孩子意志薄弱和依附心理的根源。
在現在家庭中,父母很多是獨生子女,又由于工作原因,將孩子全部托給祖輩,孩子們自幼受寵,依賴性強,獨立意識差。家長對幼兒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瑣事兒幾乎一切包辦代替,從而忽視了對幼兒自主生活習慣的培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父母、爺爺、奶奶背著或抱著健康結實的孩子上幼兒園。在家里四個大人輪流充當“保姆”,對孩子的吃飯、穿衣、洗臉、洗手都照顧得很周到。吃魚、吃蝦更是挑凈刺,剝去殼,親自送到孩子的口中,造成了幼兒“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家長卻不知道幼兒時期正是培養幼兒自主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若錯過這個寶貴時期,一旦壞習慣形成了,非但難改,而且貽害無窮。
然而,每天早上家長將孩子送到老師手里,囑托最多的事是:“老師,他今天有點咳嗽,讓他多喝水。”“老師,他今天可能穿得多了,等等你讓他脫衣服哦。”“老師,他今天早上起來情緒有點不好,等等讓他餅干、牛奶少吃點。”……各種各樣的囑托,到了中班全都是給予老師的。很少有家長會在早上對自己的孩子說:“你今天咳嗽要多喝水哦。”“你記得小便的時候,褲子要往下拉。”……孩子們的依賴其實變相從家長的身上轉移到了老師身上。
因此,作為幼兒園教師,我覺得我們可以向家長宣傳那些不良行為的弊端,提出生活自主習慣培養的正確方法,家園配合,在“既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的前提下,避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力的嘗試”。只有讓孩子家長都重視起來,才能保障孩子形成良好的自主生活習慣,才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為了讓孩子們建立自主獨立意識,增設了生活分享環節。家庭中也請家長一起建立幼兒自主發揮平臺。
1.我是午餐分享達人——午餐營養味道好。
午餐報告,雖然從小班就開始分享,但是小班是從保育老師那里了解吃什么,然后聽了告訴大家。為了順應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愿意用圖畫或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本學期開始采用調查記錄的方式,讓孩子們前一天晚上回家請爸爸媽媽幫忙查詢第二天的菜譜,然后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寫字記錄;有些孩子繪畫很出色,就用圖畫的方式;有些能力弱一些的,家長幫忙一起畫,然后幼兒自己涂色。


因為有了小班的經歷,所以午餐報告對于他們來說并不難。這也引發了我們進一步的思考,當一輪孩子結束午餐匯報之后,我們創想,是否在記錄的同時,可以讓他們了解今天菜譜中菜的營養等飲食方面的相關知識,比如多吃菠菜,對眼睛好;多吃魚增加蛋白質;肉不能吃得太多等。可以著重地分享一種菜,并把孩子們的調查表做成一本菜譜,從中推選出幼兒最愛菜品系列。
推行午餐報告一段時間之后,挑食的孩子少了,大家快到吃午飯前,總是非常興奮,會討論今天的飯菜好吃在哪里,為什么好吃,自己最喜愛的菜譜是什么。而且為了更加提升孩子分享的積極性,我們創想:評選最美味的飯菜、最棒的分享達人。
2.我是天氣分享達人——冷熱知多少。
天氣預報的分享,是因為中班的孩子能感知和發現不同季節的特點,體驗季節對動、植物和人的影響,并能通過簡單的調查收集信息。
孩子們會在前一天晚上帶著調查表格,回家詢問父母,甚至有些孩子會自己通過父母的手機來查看天氣,然后做好相應的記錄。

調查是為了讓孩子們了解天氣,了解氣溫,并自己感知在運動、游戲等過程中,熱了脫衣服,冷了穿衣服,學會更好地照顧自己。爸爸媽媽特別支持,丁丁的爸爸還在家里特地準備了一塊小黑板,每天都讓丁丁了解天氣情況,然后讓他在家里的小黑板上自己記錄。分享天氣這件事,讓孩子們自信心倍增,從不知道要說什么,到先調查,心里有底后再分享,最后獲得同伴的鼓勵和感謝。
特別是在分享天氣預報的溫馨提示時,孩子們會非常細致地提醒大家:“下雨了,路上滑,走路要小心!”“下雨了,要穿雨衣、雨鞋。”“今天很熱,大家要多喝水。”“今天出門可以搽防曬霜。”“如果太熱了要休息,還要擦汗,墊毛巾。”天氣預報的分享,讓孩子們知道,在這一天運動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各種事項。不僅在運動前分享這個提醒,在運動中,當天分享的孩子和幾個特別自主的孩子會時刻提醒那些需要休息、出汗的孩子各種事項。
孩子們不僅變得自主了,而且還會互相照顧,主動幫助別人。他們不再是小皇帝、小公主,需要人伺候。他們很享受給大家服務,每次分享的時候,內向的孩子也變得大膽了,沒有一個孩子忘記自己當日的分享活動。
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自主生活習慣不僅是幼兒身體健康的需要,同時對幼兒良好個性的培養,以及在體、智、德、美諸方面的發展中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尊重幼兒的愿望和需要,尊重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多用榜樣、表揚、鼓勵等方法,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通過家園之間的合作,共同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本次活動中,我深刻地體會到:
我們是長輩,總是想在孩子遇到麻煩的時候伸出援手。殊不知,這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增強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孩子們從出生到踏入社會,以至于將來適應社會,靠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想法。試問我們可以給孩子創建一片完美的天空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陪伴孩子最多的是他們的同伴,在幼兒園里,最頻繁的莫過于同伴之間的交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導自主習慣較薄弱的幼兒多與自主習慣較好的幼兒一起做游戲,利用同伴的相互影響,讓幼兒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自主習慣。對于有進步的幼兒,我們給予獎勵,如送紅五星,讓更多的有進步的小朋友當值日生,這樣在全班幼兒中創設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共同促進幼兒良好自主生活習慣的養成。
家庭中,分一雙筷子,拿一雙拖鞋,遞一個杯子等,這些小小的舉動,都是促進孩子獨立自主的引擎。給孩子創設相對安全的環境,讓孩子伸出雙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獲得的不僅是一個行為的積累,更是一種經驗的奠基。不管是小事還是大事,都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權利,讓他們用最安全的方式參與其中。鍛煉是成長中不可缺失的一個階段,幼兒只有在不斷的鍛煉中,磨練自己,激發自己,才能相對健全地發展。孩子喜歡幫助大人去做一些事情,得到自我價值的滿足。他們的自信心、表現欲等也與此同時增進。就是在不同的小事中,讓他們發現我行,我真棒,而不是單純地只是我們大人填鴨式地告知:“你真行,你真棒!”
獨立的孩子,能走出一片完美的天地。大人的信任,能讓孩子走得更好、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