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在家園共育中,時常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家園間矛盾,導致家長、教師、幼兒園之間非常尷尬和不快,甚至教師們無心工作,最終產生倦怠。其實,只要我們能以預防為主,有效避免家園間易出現的問題,家園合作就會更好。那么怎樣預防呢?其實,幼兒園每月工作是具有其特點和共性的,只要我們摸清每月家長工作特點,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定能做好家長工作,使家園雙方合作,達成事半功倍的效用。
家長工作的主題往往帶有時間規律,找準規律,提前準備,會令家長工作有備無患,輕松自如。如,9、10月份,大、中、小班幼兒特點都是剛剛升班或入園,家長一般會擔心孩子的適應問題,而且,家長的擔心程度往往高于孩子的不適應程度。所以,這兩個月,如果不了解家長工作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極有可能造成孩子更加焦慮,家長對幼兒園不滿,教師因此而工作倦怠。因此,此階段以適應為主題的家長活動應較多一些。教師要盡可能詳細地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的活動安排、幼兒的活動狀況,最好配上一些照片、錄像,讓家長了解,讓家長放心,消除其后顧之憂。11、12月份,天氣轉涼,家長比較關注幼兒園班級的溫度和戶外活動情況。因此,教師要及時向家長介紹班級的取暖設施和溫度情況,讓家長不用擔心孩子挨凍。此外,還需要介紹幼兒園冬季戶外活動安排,宣傳堅持鍛煉的意義以及防護措施,讓家長放心。5月份,是幼兒園最繁忙的時期,各種節日,特別是六一國際兒童節,都會涉及文藝演出、游園等各種慶祝活動,因排練節目帶來的公平問題較多。教師要有預見性,在活動安排上要考慮幼兒的參與度,保證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活動,不可因機會不均等影響家園關系。6、7月份,涉及升班問題,有時需要對帶班老師進行調整,于是家長容易出現擔心換老師帶來孩子不適應的問題,出現議論紛紛,甚至阻撓幼兒園教師調整等情況。教師要做好心理準備,提前向家長做出合理解釋,解除家長顧慮。
不同類型的家長,其關注點不同,教師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側重點也應有所變化。一般而言,老人更關注孩子的飲食,父母更關注學習;小班家長關心生活多些,大班孩子的家長更關注孩子學習方面的事情;體弱兒家長關心孩子健康方面的事多些;新入園孩子的家長每天都想從老師那里了解孩子在園的一切表現。
教師要多關注家長所擔心的問題,以家長最為關心的話題為切入點進行溝通,滿足家長的內心需求,溝通便會更順暢、有效。如果我們不能從幼兒的每月在園特點尋找到家長工作特點,那么,我們就不能發掘家長工作的有效策略,也就不能較好地實現為孩子成長服務,就不能以預防為主,有效地開展家長工作。遇到問題后再被動地解決問題,不是最佳策略,以預防為主才是有效開展家園共育的有效策略。關鍵的一點,要尋找出每月家長工作的特點來實施有效的策略。
近一年來,幼兒園對每月家長工作進行了梳理發現,每月家長工作是有特點的。由于幼兒每月所在特點不同,需求不同,從關注幼兒角度,發現家長工作易出現的問題,并有效實施后,家園定會形成良好家園關系,實現幼兒愉悅的在園生活。

9月家園合作的有效策略
以下列舉均以9月為例。

9月家園間易出現的問題

在家長工作上1.開展家長調研,了解幼兒家庭情況及教育理念。2.對家長進行小班分離焦慮、中大班年齡特點講座、開展幼兒園文化建設的理念培訓、向家長介紹家長工作重點。3.組織家長每月來園參與活動,多角度了解幼兒園工作。4.開展9月最初印象調查。5.召開家長教師學會。1.做好家訪工作的安排(主要了解幼兒家庭情況、個性、飲食、禁忌食物,熟悉幼兒,增進情感等)。2.召開新生家長會,介紹本班級教師情況、班級文化、班級工作計劃及重點、日常班級管理及要求。選出教師家長協會成員,明確工作要求。3.對于新小班每晚離園前十分鐘召開溝通會,每周組織家長看幼兒生活視頻一次,月底班級開放活動。4.開展家長對班級建議的收集。
以上可以看出,家長工作的舉措應該根據每月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
以9月為例:9月,幼兒、家長焦慮期。
問題一:幼兒情緒不穩定,不愿來幼兒園。
案例1:晨間接待環節,孩子們陸續來園。今天,已經是他們新學期入園的第7天了,但仍見一個個小班家長們抱著哭喊的孩子來幼兒園,孩子們重復的話大都是:我不上幼兒園。
問題二:孩子的焦慮,導致家長焦慮。
案例2:9月開學,我們時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幕。晨間家長將孩子送到班級時,孩子聲嘶力竭地哭喊和扯拽家長衣服,要求不來園的同時,只見媽媽、奶奶甚至爺爺一步一回頭地抹著淚離開幼兒園,他們甚至說:“實在受不了。”
問題三:孩子剛剛入園,家長送孩子到班級后不愿離開。
案例3:9月上旬的幾天,小班教師接過哭鬧的孩子后,只見家長們不走,在窗外看自己的孩子。為了不影響孩子的情緒穩定,老師們將窗簾拉上。即使這樣,家長們還有不走的,用耳朵貼在教室的門上聽。甚至有的家長住得離幼兒園近,用望遠鏡看孩子在操場是否哭,哭了多長時間。
我們發現,之所以9月開學在家長工作上出現上述問題,主要有以下原因:
1.從幼兒角度分析。幼兒入園前是以家庭個體為主要的生活方式,沒有接觸過幼兒園的群體生活。突然與家人分離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接觸眾多陌生的人,讓幼兒沒有安全感。因此,陌生是孩子們來園產生焦慮的重要因素。
2.從家庭角度分析。當今家庭看護幼兒比例多為4∶1甚至6∶1,即4個大人甚至6個大人看護一個孩子。很多孩子在家庭中,凡事都有家長為他們提前想到和做好,盡力“服務到位、體貼入微、關心備至”,也正因如此會直接影響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因此,幼兒到了幼兒園很容易因不會吃飯,不會自己脫褲子小便或蹲坑,午睡要成人哄喝水,要用奶瓶等個性需求不能滿足,自然會出現晨間一幕幕的哭鬧場面。
3.從幼兒園角度分析。在分析之前,我們先回憶一下,作為一個成年人,自己在新入職剛剛來到幼兒園時,心理也同樣具有壓力和緊張,主要表現出不敢在大會上發言,不敢與人交流,甚至午餐、開會時,盡力找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坐,等等,都是因為環境、人群的陌生而造成的。因此,作為新生入園,他們面臨的是從家庭生活向幼兒園生活轉換的時期,由于年齡小,從未離開過家人,他們入園的最大難度就是幼兒園的陌生。此時如果不能給孩子們適宜他們每個人的安慰方式,特別是不能為幼兒創設溫馨、舒適、安全、寬松的環境氛圍,幼兒沒有安全感,焦慮自然會產生。
4.從家長角度分析。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行為對幼兒起著重要的影響與示范的作用。幼兒入園往往是家長先焦慮,他們從身邊得知很多孩子入園時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焦慮問題,由此,越是隨著自己孩子入園的臨近,他們越發焦慮。“寶寶上幼兒園要哭怎么辦啊?”“寶寶上幼兒園,奶奶想你怎么辦?”還有的家長會威脅孩子:“你再不睡覺我就給你送幼兒園去!”……孩子從家長的語言和表情里讀懂了有關幼兒園的信息,家長的焦慮也就無形地影響了幼兒,使他們也焦慮起來。
1.9月幼兒園對教師可開展以下活動。
(1)聘用適宜小班幼兒的教師,挑選具有細心、耐心和愛心的教師。
(2)開學前對小班教師進行培訓:如何家訪,如何做家長問卷的調研,如何環境布置,如何召開新生班級家長會,新生幼兒家長焦慮的策略指導。
(3)對教師進行師德培訓。
(4)召開新小班教師會,對教師們進行“做幸福的小班教師”主題活動,既讓教師產生我是全園教師中挑選出來最適宜帶小班的教師的自豪感,又讓教師感受到做好小班幼兒工作、家長工作的責任與光榮。開展“做家長信任的教師”倡議活動。
(5)幼兒園保教、保健、教師隊伍等日常捕捉教師工作優勢,通過園所欄目,在家長面前做好教師的師德等宣傳。
2.9月園所對家長可開展以下工作。
(1)開展家長調研,了解幼兒家庭情況及教育理念調研,如父母工作單位、崗位,家庭的看護人員及每天成人能跟孩子游戲時間,孩子日常的生活習慣、自理能力,對于孩子入園有哪些問題及讓孩子減少焦慮的方法,幼兒入園后如遇問題最先采取怎樣的方法……了解家長在幼兒教育上的理念及幼兒情況,以便班級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對一些生活能力弱的孩子,及時溝通,改變家庭養育方法,為幼兒入園做好準備。
(2)對家長進行小班分離焦慮和中、大班年齡特點講座,開展幼兒園文化建設的理念培訓,向家長介紹家長工作重點。講座人可以從不同層次進行選擇,如可以是專家、幼兒園保教管理者、骨干,還可請上一屆小班的家長,相信他們更有說服力,家長更愛聽。重要的是在講座后,需要給家長問答的時間,讓他們將疑問說出,以便更好地為幼兒入園奠定基礎。
(3)組織家長每月來園參與活動,多角度了解幼兒園工作。如來幼兒園參觀整體環境、班級環境,認識門衛、會計、保安、班級教師、園領導班子等。可以通過講座了解幼兒園,如幼兒園文化、辦園理念等。對于新班幼兒家長,還可以每周五離園時自愿在班中觀看孩子本周錄像或活動介紹,讓教師更多地了解孩子和班級工作。

(4)開展9月最初印象調查,通過月末對家長的調查內容的設置,讓家長多多關注教師的優勢,如,請您列舉班級最有愛心的老師、最負責的教師、最受幼兒喜歡的老師等,而且家長可多選,激發教師的干勁。此調查一定在開學初的家長會上公示內容,讓家長在日常關注的同時,教師也能有意識地去達成。
(5)成立幼兒園教師家長協會。結合幼兒園教師家長協會,班級可以成立班級教師家長協會,自主申報與班級推薦相結合,并根據家長職業、教育理念、特長、工作時間寬松度甚至性格、正能量等確定家委會(教師家長學校的會員)。根據班級需要每月召開相應的協商會,共同組織各項活動。招募家長志愿者,在大型活動、外出活動中發揮家長作用,合作能有效融合班級與家長的關系。
3.9月班級對教師可開展以下工作。
(1)有序做好班級幼兒家訪工作,雙方增進情感。
(2)班級組織教師結合幼兒9月需求,開展“我的第二個家”“幼兒園是我家”“我長大了”“我和我的伙伴”“我升班了”等主題游戲課程,增進師幼情感和班級歸屬感活動。
(3)中、大班開展幼兒調研,了解幼兒最喜歡的教師標準,和幼兒拉鉤,做孩子們喜歡的教師。增加師幼間情感。
4.9月班級對家長可開展以下工作。
(1)做好家訪工作的安排。提前制定家訪方案,將家訪目的向家長講清楚,與家長確定家訪時間,主要了解幼兒家庭情況、性格、飲食、身體狀況、禁忌食物的調查,并記錄,熟悉幼兒,增進情感等。家訪需要班級教師都參加,分工明晰,有與幼兒交流游戲的,有參與家長溝通的,有記錄的。為了保護教師,班級家訪禁止教師單獨訪問。
(2)召開新生家長會,介紹本班級教師情況、班級文化、班級工作計劃及重點、日常班級管理及要求。介紹教師家長學會選出教師家長協會成員,明確工作要求。
(3)對于新小班每晚離園前十分鐘召開溝通會(每天一播),介紹當天幼兒整體活動情況,介紹每一個幼兒在游戲、進餐、大便、午睡、情緒等情況,讓家長從中了解班級活動和幼兒情況。每周組織家長看幼兒生活視頻一次(每周一看),全面了解幼兒本周進步,月底班級開放活動。從而使家長更加了解班級,理解教師,感恩教師。開展《9月最初印象》家長問卷調研,內容圍繞幼兒進步、教師師德、家長工作等方面進行調查。
(4)開展家長對班級建議的收集,成立班級家長委員會(家長協會)。
(5)班級家園活動一:每天一播——新小班晚間十分鐘家園溝通。由于新生家長對孩子入園存有焦慮,因此,教師借助晚間離園環節讓家長們先了解自己孩子一天的生活,非常重要,也是讓家長了解幼兒生活的同時,教師理解家長的最好時機。 操作方法:班級教師準備好記錄表,將家長最想關注的一日環節列出,如大小便、進餐、午睡、游戲等,教師將日常隨時關注的每個幼兒情況及時記錄下來,以便晚間為家長反饋做好充分準備。晚間離園前班長與班級教師進行溝通,包括向家長匯報的內容、幼兒的情況等,統一思想后再向家長做離園前匯報。對一些飲食少、飲水少、情緒有不安的幼兒,教師要提示家長回家關注和給孩子寬松的氛圍,讓飲水和吃水果等。
與家長溝通中要注意的問題。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每個孩子的情況都要反饋到。盡力反饋幼兒每天不一樣的進步。反饋在10分鐘內,不要過長。否則,因家長見孩子心切影響效果。
9月班級家園活動二:每周一看——小班幼兒一周活動錄像播看。雖然每天班級教師與家長及時匯報,但缺少立體的視覺效應, 應該定期讓家長看幼兒生活錄像,了解幼兒生活情況。
班級幼兒活動例舉:
體育游戲:“小雞找媽媽”(小班)
目的:
1.能根據口令進行走、跑。
2.喜歡雞媽媽并大聲呼喊,開心來園。
準備:
小雞頭飾、雞媽媽頭飾。
活動過程:
1.玩 “小小雞嘰嘰嘰”的游戲。鍛煉幼兒的走、跑。
2.教師介紹 “小雞找媽媽”的游戲,講解游戲規則。規則:幼兒一起說:“小小雞,嘰嘰嘰,走到東來走到西,媽媽媽媽你在哪,我們一起做游戲。”說完,小雞四散地跑,這時媽媽說:“我的小雞到哪里?”小雞們聽后,說:“媽媽,我在這。”小雞跑到媽媽身旁,雞媽媽和小雞抱在一起。
3.反復玩幾次。
4.教師帶孩子們愉快地自主玩些喜歡的戶外玩具,如拉車、皮球、響鈴等。
在游戲活動中:通過角色的扮演,孩子們對教師的關系更加親近。焦慮自然減少。
總之,了解每月班級幼兒特點,才能制定班級工作重點,才能做好家長工作。《綱要》中特別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升教育能力。”此外,在各領域教育要求中,《綱要》也要求幼兒園與家長密切配合,共同促進幼兒各領域的發展。2012年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把“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發展”作為幼兒園教師的一項重要能力,更是讓幼兒快樂、健康成長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