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孩子快樂成長的豐沃土壤,賦予孩子取之不盡的源泉。意大利瑞吉歐學前教育機構推崇“環境生成課程,環境如同教師一般,對幼兒的認知具有激發性,幼兒園的課程來自幼兒與環境的互動”的課程理念。我園的園內外環境不僅風景優美,更是資源豐富,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
在幼兒園的“風車林”里,從孩子們忙碌的身影可以看出他們都在專注地做著自己的事情。突然貝貝的一聲呼喊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老師,你看地上有好多小蟲子。”大家紛紛圍過來,七嘴八舌地說著小蟲子的事情,還拿來了小樹枝去逗小蟲子,被樹枝挑逗的小蟲子紛紛鉆進樹葉堆里,有的居然會像豆子一樣卷起來,孩子們對蟲子的好奇心越來越強烈了。很多問題也隨之被他們提了出來“這是什么蟲子?”“它為什么會卷起來?”“它愛吃什么?”……于是圍繞“西瓜蟲”孩子們和老師一起開展了一系列的調查、探究活動。可見,幼兒的興趣、能力、態度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固定不變、預設性很強的課程是不能適應當前幼兒的發展需求的。作為老師,我們要做的是通過孩子們的目光、對話、提問,捕捉他們的興趣點,然后追隨孩子的視角,為幼兒提供游戲、探索的機會。

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兒園課程編制時必須“回歸幼兒經驗、指向幼兒的幸福”。也就是說,我們的課程必須在孩子自主學習和感到快樂的基礎上展開。如何實施課程,成為各幼兒園教育的首要課題。
對幼兒來說,學習就是行動,就是有事可做,做事情必須要有做事情的環境,幼兒園課程就應該為幼兒創設做事的條件,而不是死的書本。
1.開辟體驗場,讓自主學習落到實處。
我們幼兒園具有戶外面積充足的有利條件,因此,我們努力創設豐富的、生活化的、充滿生命樂趣性的環境,讓孩子能夠輕松愉悅地投入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懷抱,獲得豐富自然和生活體驗,得到足夠的學習和挑戰。我園開辟的自然游戲體驗場具體包括花卉園、燒烤區、百果園、種植園、風車林、開心島、嬉水溝、玩沙池等十多個不同功能的活動區。如在“土豆”的主題中,孩子們在種植園中播種、養護、收獲,親歷土豆種植的全過程,知道了土豆是通過土豆塊莖進行種植的,土豆的成長過程需要五個月左右,土豆是長在地下的塊莖植物等。土豆豐收的時候,孩子們挖土豆、洗土豆、切土豆和烤土豆,各項工作都做得有滋有味。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探索挖土豆的方法,學習切土豆和烤土豆。

“百果園”里春天開滿鮮花,秋天結滿果實,四季都是一派繁榮喜人的景象。在嬉水溝,孩子們發現了小鳥拉在樹干上的屎,他們驚訝于小鳥隨處拉屎的壞習慣,還地建議要給小鳥做個衛生間。
戶外體驗場的開辟,不但為孩子的學習與生活提供了便利條件,更是豐富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環境就是天然的學習場和體驗場,在這里,他們樂此不疲地玩耍,興致勃勃地探究,主動學習不再是一句空話。
2.挖掘周邊資源,讓活動內容更加充實。
我園地處柯橋最大的坂湖公園,公園里豐富的植物、大片的綠地正是幼兒園“親自然”課程實施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利用公園香樟林、楓樹林資源,開展“香樟樹高又高”和“紅楓樹”的主題活動,孩子們在樹林里尋找著香樟和楓樹的秘密,發現季節和樹葉變化之間的關系,觀察樹葉的不同,體會撿落葉的快樂。春天,孩子們在草地上放飛自己精心設計和制作的風箏;夏天,他們在樹蔭下乘涼,挖蚯蚓、捉蚱蜢;秋天,搭起帳篷躺在里面感受陽光的溫暖……公園成為我園“親自然”課程最實惠的活教材,這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內容,河邊的柳樹、泥土里的蚯蚓、花叢中蝴蝶、草地上的蚱蜢……都是孩子們最珍貴的學習資源。
大自然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在大自然中開展的活動就是一系列源源不斷、引人入勝的活動,是孩子們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參與其中的。
1.貼近生活,讓孩子更加投入。
教育內容源于生活,利用幼兒生活開展教育,教育服務于生活,這是《綱要》中關于幼兒園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蘿卜、柳樹、春筍等都是孩子生活中所常見的,“蘿卜大豐收”“柳樹朋友”和“春筍知多少”的主題內容就是在這樣的理念引領下產生的。自從中班的孩子們在種植園播種下蘿卜菜籽,他們經常都會去蘿卜地里澆水、施肥,等到蘿卜葉長大時,他們還會帶著自己心愛的小白兔去到蘿卜地里吃草和玩耍,看著蘿卜葉越長越大,孩子的心情也越來越興奮,當蘿卜豐收在即,那份喜悅之情可謂無以言表,因為這塊蘿卜地記錄下的是他們陪伴蘿卜成長的全過程,在這里他們度過了一段快樂而又真實的時光,每天到蘿卜地里勞動與觀察,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春天播種,秋天收獲,在幼兒園的生活充實而忙碌。

2.縱向發展,讓活動更加系統。

兒童的學習是一個經驗不斷生長的過程,也是課程動態發展的過程。幼兒經驗的發展需要從舊經驗中產生新經驗,也需要用新經驗改造舊經驗,匆匆忙忙、漫不經心地從做一件事到改做另一件事情,事事都如曇花一現,絲毫沒有生長的積累。5月份小班的孩子在活動室門前的泥土下種下了一粒粒的牽牛花籽,他們精心地給這些籽澆水、施肥、拉繩,看著牽牛花發芽,慢慢地長高。暑假過后,小班的孩子從一樓的教室搬到了二樓,他們驚喜地發現,自己種的牽牛花也跟著爬上了二樓活動室的陽臺,在摸摸、看看、聞聞的一系列行為中,主題活動“向上的牽牛花”也就自然而然地開展了,圍繞“藤蔓繞繞”“蟲兒爬爬”“花兒朵朵”“籽兒采采”的主題行進路線,孩子們清晰地感受到了牽牛花的發芽、爬藤、開花、結果、長蟲、結籽等過程,對牽牛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這樣的學習對孩子而言比任何課堂教學都有效,比任何活動都讓孩子感到有趣,更具連貫性和系統性。

因此,在確定活動內容時,教師要就地取材,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讓枯燥的知識以有趣的形式去展現,并對活動的內容進行系統的梳理,使孩子的經驗得到前后聯接,保證學習的遞進性和系統性。
自然環境為幼兒提供了豐富、開放和有趣的游戲場所,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盡情地游戲,在“親自然”課程實施過程中,課堂已經不僅僅只限制在教室里,“在藍天下,讀大自然的書”已經成為我園老師的一種共識,我們希望孩子在自然中釋放天性,在自然中享受快樂,在自然中躍動成長。
1.主題活動,讓體驗、探究有滋有味。
主題活動以幼兒為主體、以活動為線索、以行動為方式的模式進行,沿著“種植(養護)——觀察——收獲——制作——分享”的思路開展活動,讓過程變得有聲有色。美麗的春天,在“小腳丫之旅”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置身于大自然,在聽一聽、看一看、聞一聞、做一做的過程中,盡情感受著大自然的奇妙。他們在幼兒園、公園、山上尋找春天里的花,把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花帶到幼兒園。秋天的番薯地,他們發現番薯原來也跟土豆一樣是長在地底下的,挖番薯原來還是個技術活,番薯可以有這么多種食用方法,制作各種美味番薯原來有這么多的學問。最后,孩子們將自己制作的美食與全園的小朋友和老師、阿姨們分享。蘇霍姆林斯基說:“大自然是一本書,是思維的搖籃。”這就是對我們親自然主題課程最好的詮釋吧!

2.自然游戲,讓思維、情感更加靈動豐富。
大自然是最好的活教材、最好的老師,那兒是快樂的天地、美妙的課堂。走進大自然,才能激發孩子的探究欲望,陶冶孩子的性情,促使他們積極動手動腦,幫助他們提高身心素質。

園內的玩水區,孩子們將它稱之為“開心島”,小島民有時候會全身濕透地捕魚、打水仗,有時候又會在那里用各種材料嘗試水上漂……捕魚游戲中,他們對不同魚的有了直觀的認知,知道了原來又大又長的胖頭魚動作沒有想象的那么笨拙;鲇魚長著兩條胡須,很狡猾,而且還愛吃小魚、小蝦;扁魚很溫柔,動作也比較緩慢,與其他魚相比它更容易被捕上來。經過多次游戲,他們還掌握了一套比較好的合作捕魚的方法。在打水仗的過程中,孩子們明白了什么樣的水槍能讓水噴得更遠,什么樣的發射能更準、更快。嘗試用泡沫墊子進行水上漂,考驗的是孩子們的耐心和機智,他們在多次的嘗試之后終于知道泡沫墊子越多浮力越大的道理。
在風車林里,孩子們在楓樹下搭灶臺過家家,小班的孩子在搭灶臺的過程中終于知道了小鍋該搭小灶臺,大鍋該搭大灶臺才能把鍋支起來的道理。
坂湖公園環湖而建,正好適合環湖徒步行。每個年齡段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運動水平確定環湖徒步的路線和距離,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逐步調整,在一次次的“趣”行中,孩子們環湖的時間在縮短,距離在增加,這對孩子來說是一項充滿樂趣和挑戰的活動。
在“親自然”活動過程中,幼兒始終興趣盎然,主動參與,他們帶給我們的驚喜是學會了發現問題,遇到難題可以通過觀察、互訪、調查、記錄以及與成人互動,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成功的樂趣。
課程實施的目的性、計劃性需要有效地針對當地、當時、當前的幼兒。我們的“親自然”課程的選擇源于孩子的生活,課程的設計與組織,也是追隨幼兒的興趣、生活和經驗,及時關注幼兒的發展需求和發展方向,并為之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充分體現了“親自然”課程“在藍天下,讀大自然的書”的理念,這種立足自主學習的課程,必定是尊重天性、培養個性、發展自主性的,引導幼兒在真實的生活、游戲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增長自然、自主、自信、自由的內心體驗,獲得成長的快樂和幸福感。
正如華東師范大學姜勇在《關于幼兒教育的人文遐想》一文中勾勒了優質學前教育的愿景:“好的幼兒教育應該讓兒童感受幸福、自由、暢快;好的幼兒園教育應該讓兒童真正像他們自己,真正成為他們自己;好的幼兒教育應該讓兒童擁有充分遐想和詩意的空間……”在“親自然”課程探索之路上,我們深深體會到大自然更是一本書,是思維的搖籃,是感情的熔爐,它驅使著孩子們帶著滿腦子的問題去探究和追尋。這,就是課程帶給孩子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