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波 歷曉寒
【摘要】跨文化能力是指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講不同的語言的人們之間進行交往時所具有的實踐應用能力。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更應該具有這種跨文化能力。大學生跨文化能力是指用大學生特有的文化價值觀去與不同的國家的人們進行交往時所展現出來的交際能力。隨著新時代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我國社會對大學生的跨文化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新世紀,跨文化能力是人才必備的能力,《高等學校外語教學大綱》對大學生跨文化的能力的培養目標也做出確切的說明。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教學大綱將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作為教學內容和目標。可見對跨文化的培養在外語界受到重視。
【關鍵詞】跨文化能力;教學策略;外語教學
【作者簡介】崔艷波,歷曉寒,哈爾濱劍橋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專項課題“ 外語教學與大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研究”(項目編號:GBC1317048)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涉及眾多因素的復雜過程,既要符合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實狀況,體現客觀性和科學性,又要反映大學生跨文化能力,注重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的關聯性和系統性,以全球視野借鑒國外學術界的理論成果,同時運用本土概念范疇和文化資源,確保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和示范引領性,并體現對大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和提高的導向作用。
要進行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首先要明確什么是跨文化能力。否則對其討論就是空談。本文中認為大學生跨文化能力構建本論文從跨文化角度出發來進行研究,要培養跨文化能力需要具備三方面跨文化的能力,具體可分為 跨文化意識,跨文化知識,跨文化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著重從這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
語言本身就是跨文化的一部分,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言,熟練掌握英語是跨文化能力的必備基礎要素之一,社會對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外語人才要求也更加高,更突出要求外語綜合能力和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學生外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廣大大學外語教師的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教學能力的提高,應當采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來著重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本論文從教師教學視角出發研究如何在教學和學習中提高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教學策略。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上應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轉變,另外是教師隊伍跨文化能力的提高這三個策略來加強跨文化能力的培養。
一、教學內容的轉變
1.揭示詞匯的文化內容。英語詞匯教學的難點是某些詞語的文化內涵。詞語的文化內涵包括詞語的指代范疇,情感色彩和聯想意義,成語、諺語和慣用語的運用。有些詞匯在應用上較難,對于這一類詞語,教師應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不但知道它們的表層詞義,更能了解其文化內涵。以此詞為例,“知識分子”和intellectual,該詞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國,“知識分子”一般包括大學教師、大學生以及醫生、工程師、翻譯人員等一切受過大學教育的人,而且中學教師也是知識分子。在中國農村有許多地方,連中學生也被認為是“知識分子”。但在美國和歐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學教授等有較高的學術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學生,所以這個詞所指的人范圍要小得多。此外,還有其他區別。在美國intellectual并不總是褒義詞,有時用于貶義,如同我國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樣。又如idealism 在英語中主要有兩種用法。一是用于哲學著述中,意思是“唯心主義”;另一個是更通常的用法,意思是“理想主義”。在用于前一個意思時,并無褒貶;而用于后一個意思時,有時肯定,有時否定,甚或兼而有之。idealism 意思為“唯心主義”時,它的反義詞是materialism(唯物主義),materialism 在英語中是個中性詞,而在漢語中“唯物主義”具有褒義,“唯心主義”則具有貶義。再如,以希臘神話中的Achillesheel(阿基利斯腳踵)來指代“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致命弱點”,以The wooden horse of Troy(特洛伊木馬)來指代“從內部搞破壞的人或事”或者“為攻破敵人防線而隱藏其實力的事物”,以fall on ones sword 來表示“撲劍而亡,以身殉職”諸如此類的典故,都是英語民族文化的反映,只有將其放置于具體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教學,學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2.挖掘語篇的文化信息。在語篇教學中,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宗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如,《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這篇文章,文中通過幾個事件來講述一個叫Tony 的意大利移民在美國的奮斗過程。Tony 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為什么作者偏偏非要來贊美Tony呢?事實上,這就牽涉到了“美國夢”這個概念。為什么沒有“法國夢”,“德國夢”呢? 這又牽涉到了美國早期的歷史和美國移民等文化背景知識。所謂的“美國夢”就是相信,在美國只要經過不懈的奮斗便能實現享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創造邁向成功,而非依賴于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Tony 到美國的時候一無所有,而他就是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和進取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農場,實現了他的美國夢。通過主人公的奮斗歷程可以進一步闡釋美國夢的含義:“from zero to hero”,“from rags to riches”,“from nothing to everything”,“from nobody to somebody”。讓學生領悟到,只要靠自己的不斷努力,為自己的夢想持之以恒去奮斗就會獲得成功。
3.創設對話的文化語境。在日常對話中,學生最容易出現用語錯誤。這不僅因為對話涉及到交際用語的規范使用以及禮儀習俗,更由于在具體的言語交際中,語言形式的選用總是受到時間、地點、話題、交際雙方的情感、個性、社會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語境因素的制約。因此,除了要讓學生記住相關的交際用語,傳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應該設置特定的交際語境,靈活選用適當的訓練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口頭或筆頭、雙邊或多邊的言語實踐活動。例如,人們分手時通常說Good―bye,Bye―bye,相當于中國人說“再見”。幾乎所有語言中都有類似的說法。但在說Good―bye或“再見”之前,還有些客套話很有意思,各種語言也不盡相同。如有貴客或不大熟的人來訪或串門,客人離開時,按中國的習慣,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門口或大門口??腿藢χ魅苏f“請留步”,主人最后要說“走好”、“慢走”、“慢點兒騎(自行車)”之類的客套話。這些說法都不能直接譯成英語。如果說Stay here,聽起來十分別扭。如果說Go slowly,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也很不自然。其實,微微一笑并作個表示再見的手勢就可以了。
二、教學方法的改變
首先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創造好的學習環境,結合學習內容設定情境,啟發大學生對比母語和目的語不同情境和場合中語言使用的差異。同時,教師要引導大學生通過閱讀、影視等資源深層次地理解目的語的文化內涵。在跨文化意識上,教師要讓大學生通過對象國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禮儀、行動模式等加深了解對方的思維模式和行動模式的思想根源。文化的學習和知識的傳授或語言的實踐不同,它是包含在語言的信息中,要體會和解讀,因為不同的情境會有不同的含義。所以,教學方式可采用角色扮演、調查分析、問題討論等教學法。三另外在教學手段上,不能單純地介紹文化現象等顯性知識,真實的體會才是文化學習的最佳方式。比如,加大力度引入多媒體教學模式,利用真實情境的再現提高學習效果、提高語言實踐能力等。
三、教師隊伍的跨文化能力的提高
要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還要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要發展教師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教師應定期到國外進行社會文化生話體驗,交流教育教學經驗。教師也要教會大學生用變化的眼光觀察世界萬物,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知識素養、文化意識和開闊的世界觀。
在高校外語教學中提高大學生跨文化能力,從教師教學視角分析了教學策略的改變有助于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在實踐教學中應用這些教學策略有益于培養新世紀跨文化交際能力強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