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國與國之間跨文化交流尤為凸顯,翻譯在此過程中不可或缺。互聯網的發展令網絡新詞的興起成為一種時代趨勢,為了進一步傳遞中國聲音,網絡新詞的翻譯研究尤為必要。本文將從目的論和跨文化交際視角來探討網絡新詞的翻譯,分析其類型特征,探索有效的翻譯策略,促進網絡新詞的精準傳播及文化的合理融合。
【關鍵詞】網絡新詞;跨文化交流;目的論;翻譯
【作者簡介】朱美霖,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廣泛應用,一些貼合時代特點的新詞在網絡和社會生活中迅速躥紅,深受當代年輕人的追捧和運用。
本文的探討研究基于翻譯的目的論,遵循“譯文由其目的決定”原則,譯文必須要符合預定的目的。因此,弄清楚原文的目的以及譯文的功能對于譯者而言至關重要。必須明確網絡新詞翻譯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準確地將網絡新詞的特殊含義傳達給受眾,以及如何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等。
翻譯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轉換,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字轉換達到兩個民族文化交流的目的。網絡新詞可以作為一種新時代的新文化,經譯者的精心創造和加工,將其精準地傳遞、滲透給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根據不同的語言情形,巧妙運用恰當的翻譯策略,最終實現真正的跨文化交際。
二、網絡新詞的概念
網絡新詞是通過互聯網傳播,并流行于社會生活中的非正式語言。林承璋認為,“新詞”是新創造的詞語,或是由于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變化,為適應新的環境而賦予舊詞以新義的詞語。新詞的“新”表現為:一是時間“新”,捕捉當下時代新鮮熱點話題;二是詞義“新”,賦舊詞以新義;三是更新換代快,時效性短。加之新媒體的日趨成熟,為新詞的傳播增加了更多的途徑。總而言之,網絡新詞的出現為網絡社會生活增添了語言樂趣,一定程度上改變著人們的語言文化習慣,豐富了語言方式,適應時代需求。
三、網絡新詞的分類及特點
每年大概會誕生數百條網絡新詞,包括主流媒體、網站論壇、各大社交APP等。網絡新詞最顯著的特點是娛樂性和生動形象性,其具體的分類及特點如下:
1.數字諧音型詞匯。由于阿拉伯數字簡潔且易于輸入,網民們在聊天時為了提高效率,利用數字的諧音來表達想法,各種數字的組合也有了其特殊的含義,如:9494(就是就是),7456(氣死我了),065(原諒我)等等。該方式方便聊天,若有些語言用文字難以啟齒,數字表達反而會化解某種尷尬。
2.字母拼音型詞匯。同數字諧音類似,某些語言用英文字母或漢語拼音的首字母等表達,簡練卻內涵豐富。例如:網絡稱呼GG(哥哥),DD(弟弟);論壇灌水常用PF(佩服),BS(鄙視),ZT(轉帖、豬頭)等。這當中有很多并不符合英語語法規范,因其輸入簡便,形式簡潔,仍深受廣大網民的追捧。
3.詞義引申及曲解型詞匯。舊詞賦新義,有些詞看上去既不規范也不符合常理,卻反映了大眾交流的需求及社會狀態。例如:溜了溜了(表示惹不起躲得起);火鉗劉明(諧音火前留名,指在帖子或之前,留下自己的名字);老司機(本指經驗豐富的司機,現多指熟諳行業規則,擁有豐富資源的人);老臘肉(原指煙熏肉類,現常指年齡較大,社會經驗豐富的人,與小鮮肉正好相反)等。
4.字母文字組合型詞匯。單一的語言表達已不能滿足網絡社交多樣化的需求,數字、字母、英文單詞和文字的組合型詞匯相繼出現,妙趣橫生。例如:戀愛ing(中文詞與英文動詞后綴的組合,正在戀愛中);me2(英文單詞與數字組合,與“me too”同義);2B青年(指個性單純,具備耍寶天分,生活態度樂觀向上的人)等,這些都是網民大開腦洞,自由發揮的產物。
5.縮略或拆字型詞匯。為了追求簡便時尚的交流,網絡語言大都偏任意,與傳統語法相悖,縮略型或拆字型的詞匯也層出不窮。如:“城會玩”——“你們城里人真會玩”的縮略形式,“不明覺厲”——雖然(樓主)講得不明白,但是覺得好像很厲害;文字拆分變成新詞,弓長——張,王求革圭——球鞋等。
6.口語型詞匯。網絡聊天通常偏口語化,網民們聊天時通常會加一些語氣助詞以烘托氣氛。例如:呵呵(以前單純地表示輕輕的笑聲,現在多數人用它表示冷笑,令人不爽),Mua(親吻的擬聲詞,表示對對方的親昵)等。
7.語句型詞匯。現實社會和網絡上的熱點也會催生出一些新的網絡金句,例如:“我可能X了假XX”,表示在某件事情上發揮不好時甩鍋給某物,如“我可能讀了個假大學”;“我有點方”,意為“我好慌”來自于網絡主播的口音,被網友們傳頌開來成了流行語。
四、網絡新詞的翻譯策略
基于目的論相關理論,我們深知“翻譯本身是一種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際行為”,以及“翻譯的目的是傳遞跨語言與文化障礙的信息”,翻譯網絡新詞應嚴格尊重目的論原則,針對受眾的文化背景,充分發揮自主創造性。網絡新詞翻譯應符合時髦新潮,口語化,生活化,直截了當,通俗易懂等特點。通過分析以上列舉的幾種網絡新詞類型,總結出的具體翻譯策略如下:
1.不譯法。數字諧音型、字母文字組合型詞匯可采取不譯法。數字本是通用字體,字母文字組合型本就是英文單詞和數字的組合,不用翻譯就能明白其中意義。但字母拼音型來自網友自創,需添加恰當的英文解釋,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2.音譯法。在漢譯英時,采取的音譯法通常是取發音相近的詞,或用相似的漢語拼音來表示,后面再加上適當的英文解釋。例如:“秀”與其英文“show”發音一致,在雙方語言環境中的含義一致;形容喜歡搬弄是非,嚼舌頭的“八卦”(bagua),該詞引自粵語;暴發戶式的“土豪”(tuhao)。這些詞都是以其漢語讀音來譯的,既保留了原本的文化特色,也能讓目的語受眾明了和接受。
3.直譯法。直譯是一種能保持原詞意義完整,又能保留其結構的翻譯方法。詞義引申和曲解型詞匯、口語型、語句型詞匯都可以用直譯法來翻譯,特殊詞匯可附上解釋。例如:廣場舞(square dancing)、哇哦(wow)、小鮮肉(little fresh meat or young hunk, means the young and handsome male idol)等。相比音譯,直譯更能令目的受眾明了,也凸顯出了我國的文化特色,進一步實現跨文化的無障礙傳遞。
4.意譯法。意譯是建立在詞句的真實意義上的,不需要逐字逐句的翻譯。根據其出現的背景,可適當改變原文形式,以尊重雙方文化差異。比如“吐槽”指發出帶有調侃意味的言論,譯為“disclose ones secret”,“且行且珍惜”譯為“cherish what you have at the moment”等。
5.中式譯法。很多網絡詞句的翻譯出現了中式英語的情況,別有一番趣味。如:“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這是由網友惡搞將中文與英文結合出的金句,意為“不作死就不會死”用于調侃沒事找事結果倒霉的人;“打醬油”譯為“get some soy sauce”指“與自己無關,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路過而已”等。
五、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理解語言的深層基礎。網絡新詞生動貼切,簡單明了的特點在虛擬和傳播性極強的網絡中熠熠生輝,但應辯證地看待。一定程度上能形成一股社會監督的力量,其趣味性和調侃型也代表一種開放的思想狀態,但一些新詞因盲目炒作可能會對國家和青少年成長帶來不利影響。翻譯時需認真看待這一系列問題,堅持傳遞正能量,傳遞正確的文化方向,實現跨文化的合理融合。對于新詞的翻譯,在新創的中式英語被英語國家接手前,我們還是應該考慮理解及交流的問題。在全球化及信息化如火如荼的時代,我們應在目的論原則的指導下,根據劃分出的網絡新詞類型,利用音譯、直譯、意譯等翻譯方法,令目的受眾提高對網絡新詞的認識、并準確使用,在英語中源源不斷地注入中國元素,充分實現跨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將會是翻譯工作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大進步,也展現出了中國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戴淑云.漢語新詞的內涵差異與翻譯策略——以“土豪”英譯為例[J].海外英語,2014(24).
[2]桂乾元.翻譯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28.
[3]胡庚申.翻譯與跨文化交流:轉向與拓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51.
[4]杰里米·芒迪.翻譯學導論:理論與應用(第三版)[M].李德鳳,等譯.上海: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2016.
[5]林承璋.英語詞匯學研究[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6]劉洪泉,付霆軼.淺議“給力”的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2, 25(1).
[7]周紅民.翻譯的功能視角——從翻譯功能到功能翻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