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
摘要: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建設也蒸蒸日上,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經濟發達地區,而他們的子女也隨著他們流入城市。但由于我國一系列原因的影響,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始終是一大社會難題,而此問題的解決與否,涉及到越來越多群體的切身利益,關乎到社會的公平正義。本文通過分析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現狀,以探究其原因,力圖尋求解決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 教育 現狀 原因
一、研究背景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是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產生的。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我國正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這種規模愈來愈大的人口流動,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產物。
二、研究對象分析
農民工子女,是指6至14周歲跟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在流入地暫住半年及以上,有學習能力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及少年。
三、我國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現狀
近年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務院多次頒布政策綱要以解決其就學問題,社會各界也紛紛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如果想使此問題得到真正解決,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目前而言,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一)農民工子女入學難
農民工子女是作為勞動力轉移的附屬品來到城市的,雖然已經在城市生活,但其戶口所在地仍是其當地政府。勞動力的轉移并沒有將義務教育經費由當地政府轉移到流入城市,他們的到來會加重所在地義務教育負擔,即使被接納,也需要上繳除正常學費之外的大量的贊助費或者借讀費,這在無形中加重了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的教育負擔,使得其家庭難以為繼。近年來,盡管多地政府對困難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但城市的物質化使教育在家長羞澀的錢囊前成了奢望,許多農民工子女仍然處于無學可上的“漂泊狀態”。
教育經費是農民工子女入學難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則是農民工子女基礎學習較為薄弱,基本素質較差,教學難度大,學校考慮到本校的教育水平、社會口碑等問題,以各種理由對其進行推諉,不愿接受;而有些農民工的務工地點經常變動,孩子在中途退學、轉學時有發生,頻繁的學籍變動會擾亂學校正常的管理秩序。
(二)農民工子女教育資源較差
由于學費和各種入學條件的限制,農民工子女無法進入城市公辦學校學習,而民辦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對于農民工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而作為民辦學校,辦學的宗旨首先是盈利,其次才是教育。農民工處于城市貧困階層,從他們子女身上撈取經濟利益的空間十分有限,幾乎沒有企業和個人愿意為此投資以獲取盈利,因此,教學環境比較惡劣,教育基礎設施較差。除此之外,教師的教學素質參差不齊,水平比較有限,師范院校畢業的老師較少,缺乏教學的專業理論基礎和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不甚了解,無法提供針對性的教學,同時在音樂、美術、體育等素質拓展課程的開設方面仍存在很大困難。
(三)農民工子女輟學現象多發
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進城務工農民的工子女大約有200萬人,而在這些流動的孩子中,約有100萬人面臨失學,甚至已經輟學,不能享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待遇,初中的入學率已不到30%。一方面是因為城市的高物質要求與家庭低收入之間的矛盾,無力支付學費的農民工子女就只能游走于城市的邊緣;另一部分是因為農民工子弟學校教學水平的限制,他們的眼界僅僅局限于當下所處的環境和條件,沒有高瞻遠矚的夢想和規劃,過早地接起了父輩們留下的生活重擔,為了暫時改變貧困的家庭生活狀況而輟學。
(四)農民工子女心理壓力大
對于農民工子女來說,從自我存在感較強的熟悉小鎮來到繁華而又陌生的城市,會產生一種抵觸與畏懼的心理,他們逐漸傾向于在相同的社會群體中尋找認同感,不自覺地將自身與城市的同齡人劃分開來,并在這一群體中進行自我封閉;再加上農民工聚居區相對落后的衛生及治安狀況,使他們的內心變得十分敏感脆弱,會產生低人一等的感覺。
除此之外,在公立學校求學的農民工子女的一些教育權利被剝奪,如沒有資格參加學?;虍數卣e辦的活動,不能評獎評優,不能入團入隊等。事實上的歧視無形地傷害了這一代本應健康成長的心靈和孩子之間平等的相處。農民工子女因被隔離而習慣了自我封閉,因被剝奪而習慣了自憐自艾,深陷自卑敏感、矛盾沖突中的他們,有強烈的邊緣意識,稍不留意便會誤入歧途。
四、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成因
(一)戶籍制度的制約
中國現階段的戶籍制度是根據地域和家庭成員關系把戶籍劃分為了城鎮戶口和農村戶口,這種制度的背后是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公,從養老保障,到教育衛生,城市和農村處于一種“脫節”狀態,戶口已不僅僅代表一種身份,更是一種利益載體,等級分化。
農民工子女由于沒有城市戶籍而無法享受同等的教育權利和社會資源,就學難現象的出現是必然。戶籍制度下的政策,往往傾向于保護本地人口的教育福利,而對非戶籍人口實行“三限”政策,農民工子女失去了追求更好教育的權利,造成了資源配置的不平衡和教育的歧視與分化;與此同時,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延續性和穩定性無法得到保證,相關部門對務工證、暫住證等多項要求及學校高額的擇校費使他們的流動性加大。
(二)教育制度的弊端
我國各地方學校在提供義務教育時基本上實行傳統的戶籍所在地入學模式。各級地方政府只對戶籍在本地的適齡兒童承擔義務教育責任,由于外來人口子女其戶籍不在本地,因此流入地政府不需要承擔強制性責任和義務。而流出地政府雖然有提供義務教育服務的義務,但鞭長莫及,也難以解決從本地流出的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
(三)社會管理制度的缺陷
盡管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地方政府逐漸重視起農民工問題,但許多地方依然排斥農民工這一群體,把外來人口子女入學問題看成社會負擔。他們對于農民工有著極其矛盾的心態,一方面希望能夠以低廉的價格獲得大量勞動力,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又希望在城市公共資源分配方面減少給農民工的份額,這其中就包括教育資源。社會福利項目一定程度上對機關事業單位的保障支出造成壓力,為了防止此消彼長,往往就會保持排他性,以限制外來教育支出,流入地政府因此“人為”忽視了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制定政策時將這一方面遺漏在視野之外,這是社會管理制度的一大缺陷。
(四)農民工自身原因
農民工在社會上本就是一個弱勢群體,在個個方面都體現著與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狀態與情形。自身所受的教育程度,貧困的家庭環境,固有的價值觀念及狹隘的視野格局使農民工對子女的教育持漠然的態度,造成了其子女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匱乏,與城市孩子的差距逐漸拉大。
1.家庭經濟困難。很多情況下,貧困是阻礙低收入農民工子女就學的重要原因。相關數據顯示,有四分之一的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家庭月收入不滿500元,當他們的經濟情況難以維持子女正常教育支出時,子女就不得不失去學習的機會。
2.農民工文化素質水平限制。總體而言,農民工階層文化素質絕對值相對較低,他們大多集中在一些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的重體力行業,被生活所迫而不斷為溫飽奔波,很難抽出額外的精力關心子女教育,再加上生活上不容樂觀的境遇,他們甚至放棄子女接受教育的機會。而父母的文化素質是影響子女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文化素質越高,視野格局越開闊,就會越重視子女的教育,而不會讓他們過早地接過生活的重擔。
3.群體的空間局限性。首先,不停的輾轉生活給適齡孩子的正常教育帶來困難,缺乏穩定性和系統性的學習,不利于他們接受完整的學校教育和進行長久的人際交往;另一方面,名義上農民工子女處于城市中,實際上他們卻游離在城市邊緣和郊區,交往空間的狹隘性、社會層面的相對封閉性和與人交往的局限性等,都妨礙了農民工子女對城市文明的認同,影響他們社會認知的形成。
五、結語
社會中的種種原因導致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出現,這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公平問題,它牽扯到了社會上一大部分人的利益,必須引以重視。政府,社會,以及農民工自身都應行動起來,從制度、管理和個人方面入手,為祖國的未來作出應有的努力與貢獻。
參考文獻:
[1]段易含.我國義務教育公平問題分析[D].吉林大學,2014.
[2]歐陽波.關于農民工子女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3.
[3]王守恒,査曉虎.進城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公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1):71-75.
[4]張純,陸佳.教育公平視角下進城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探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6):91-95.
[5]黃麟雅.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公平問題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6.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煙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