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凱 靖霖

從這幾年網約車發展的路徑來看,網約車服務平臺給傳統的出租車行業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空間。可是,資本在獲得盈利的同時,同樣也可能面臨著相應的風險。網約車司機的爽約行為、對乘客的犯罪行為、“馬甲車”和“馬甲司機”現象,以及網約車司機被乘客侵害、網約車與社會車輛發生的交通事故,作為網約車平臺的公司到底要不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其承擔的是何種法律責任?這些法律風險應該如何避免?這些都應當成為研究網約車平臺法律風險防范的焦點。
我們應當看到,任何一家企業都不愿發生刑事犯罪,也無法預見刑事案件的發生。但是,刑事法律風險是可以防范的,并可以受到規章、制度等人為因素的控制。國外研究表明,一家有明確刑事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的企業,其遭受刑事案件的概率比沒有做過的企業低70%。因此,無論是網約車平臺企業,抑或是其他企業,都應當全面審視自身發展過程中的法律風險,查漏補缺、建章立制,把可以防范的風險降到最低,以期在最小的范圍內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網約車司機違約,平臺企業要不要擔責
2016年7月,國家交通運輸部、工信部等7部委聯合頒布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該《暫行辦法》第十六條規定“網約車平臺公司承擔承運人責任”,這一規定明確了網約車平臺作為客運合同主體地位,從而也進一步確定了網約車平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網約車平臺與乘客之間形成的是運輸合同關系,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實現人、物的位移。在這個運輸過程中,網約車平臺就承擔著承運人的責任。司機就是接受網約車平臺的委托,承運乘客從A地安全準時地到達B地。如果承運司機違約,那么網約車平臺和承運司機就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換言之,從司機爽約行為來看,此處只涉及合同上的違約行為,首先是網約車平臺對乘客承擔違約賠償責任,接著網約車平臺向司機追究相應的責任。
網約車司機犯罪,平臺要不要擔責
網約車注冊司機在提供網約車服務過程中因傷害乘客構成犯罪的,應當由司機個人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同時,對于因犯罪行為而涉及的民事賠償責任,也應當由司機承擔。但是,如果網約車平臺對該實施犯罪的司機未盡到必要的準入審查、日常管理義務,那么網約車平臺依然需要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網約車平臺是一個車輛承運信息發布的服務平臺,在其平臺上允許出租車司機、私家車主、專車司機等司機注冊登記,具體開展承運服務是這些接單的司機。從背景來看,準入門檻最高的肯定是出租車司機,其次是專車司機,不可控因素最高的則是私家車主,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順風車和拼車司機。2016年12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海市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若干規定》,從戶籍、駕齡、年齡、學歷、車型、車齡、車牌、排量等方面對駕駛人員和營運車輛作出限制,提高了網約車行業從業門檻。
乘客在乘車過程中遭遇事故,
平臺要不要擔責
根據合同法的第302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就客運合同糾紛中,對無過錯承運人如何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請示的答復》,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即使該侵權事件是由第三人引起的,承運人在侵權事故中沒有過錯,對于乘客提起的客運合同糾紛訴訟中,也應當對乘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上述規定解決了網約車平臺作為承運人對乘客的傷亡所承擔的責任。
網約出租車和專車的責任分析
網約出租車和專車的服務合同主體是乘客和出租車公司、乘客和汽車租賃公司,平臺僅起到提供信息等作用,不收取合同雙方費用。從網約出租車來看,合同雙方是出租車公司和乘客,因此發生了實際損害,應當由出租車公司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果是司機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出租車公司可以向司機進行追償,平臺應當承擔過錯責任。從網約專車來看,部分平臺直接管理專車及司機,同時支付專車司機的底薪,也有一部分專車是平臺向汽車租賃公司租用后提供給司機。此時,平臺的地位相當于出租車公司和專車司機之間的法律關系,可以理解為雇主和雇員的雇傭關系,如果發生專車司機侵害行為,平臺應當承擔第一位的賠償責任。
順風車、拼車等合乘行為界定
早在2016年12月,作為網約車最普及的上海,由市交通委員會、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和市通信管理局等五部門出臺了《關于規范本市私人小客車合乘出行的實施意見》,專門針對“拼車、順風車”等“合乘行為”作出規定。該《實施意見》規定,每輛車每天合乘出行暫限定為兩次,同一合乘線路可以多人共同合乘;合乘者的起訖點應當在駕駛員經過的路線附近;提供合乘出行的駕駛員應與合乘者按照人數平均分攤相關成本;機動車駕駛員應保持車輛性能及技術狀況良好,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操作規范安全駕駛、文明駕駛。
從上海市的這一規定不難看出,所謂的順風車和拼車等“合乘行為”,是駕駛員和合乘者各方自愿的民事行為,不屬于經營性客運活動,相關責任、義務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由合乘各方自行承擔。
但是,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順風車司機大多由專職的“黑車”司機和部分的私家車司機組成,其車輛安全性和司機個人情況都十分堪憂。根據媒體公開報道的數起涉網約車刑事案件來看,犯罪嫌疑人八成以上都是順風車司機,比如“鄭州空姐遇害案”“網約車司機搶劫案”等,均是被害人在順風車平臺上預約了順風車,繼而發生了搶劫、強奸、殺人等重大刑事案件。通常來看,乘客乘用順風車、拼車的時候,要承擔的風險比乘用出租車高得多。
同時,應當注意的是,在目前的幾個行政法規里面未就司機的審查情況作出詳細說明。比如,上海的《實施意見》中僅要求合乘出行的駕駛員無交通肇事犯罪、危險駕駛犯罪記錄,無吸毒記錄,無酒后駕駛記錄等,但未明確禁入有其他犯罪記錄的人員。事實上,部分網約車平臺在招募司機時,一般不會對其道德品行、個人經歷、前科情況等嚴格審查,故網約車平臺對司機的監管存在較大疏漏,乘客安全難以保障。此種情況下,網約車平臺在司機的準入標準上存在嚴重過失,一旦發生刑事案件,網約車平臺企業需要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網約車平臺如何防范自身法律風險
一時間,網約車似乎成了洪水猛獸,人們談網約車色變。那么,作為網約車平臺企業,如何應對危機、防患于未然,這才是既保護自己又保護司機和乘客的關鍵所在。畢竟,對一家企業來講,聲譽比任何金錢來得更為重要。
綜上,網約車平臺應當筑好制度的籬笆墻,其最重要的是以下幾點:
一,根據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網約車司機準入條件,提高順風車、拼車司機的準入門檻,避免新手司機和黑車司機加入。
二,加強對司機的資格審核力度,尤其是順風車和拼車司機,擴大對司機的審核范圍,同時引入個人社會信用體系,對其犯罪行為和個人征信進行審核,避免有犯罪前科的司機加入(尤其是有性侵類前科的司機)。
三,加大對順風車、拼車等車輛的審查力度,提高乘用的安全性。
四,加強平臺APP技術開發,增加人臉識別功能,避免出現“馬甲車”和“馬甲司機”等人車不符現象發生。
五,加大對司機獎懲力度,做到一單否決制,一旦發生違約或侵權行為(被投訴或在司機評價中任一出現),立即取消該名司機的接單資格,列入網約車司機的黑名單,并在APP 中加以公示。
六,取消網約車平臺的社交功能,淡化其年齡、身高體貌、情感狀態、常去地點等標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七,加大對司機的保護力度,避免車輛高負荷使用、司機疲勞駕駛,同時也避免發生乘客對司機的侵權行為。
在此,我們呼吁,各級政府應當進一步完善網約車平臺立法的工作。共享經濟利國利民,互聯網產業加速經濟發展。網約車平臺應當提高自身法律風險防范,在為社會提供便捷出行方式的同時,避免成為犯罪行為的孳生地。只有網約車平臺、司機、乘客三者和諧共處,才能使網約車平臺這一新興產業更為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