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復雜網絡視角下勞動自組織的演化路徑與政府機制設計研究

2018-10-17 10:30:48許清清劉鵬程
山東社會科學 2018年10期
關鍵詞:工會機制

許清清 路 蘭 劉鵬程

(青島大學 經濟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勞動自組織的演化是企業從不確定性和混沌無序中找到確定性方向和有序結構的關鍵變量。勞動自組織的自發性與無序性會直接導致勞動集體行動超出企業的承受能力,演變為社會沖突。因此,勞動自組織演化不僅是勞動經濟學的中心議題,也是社會學關注的重點。

一、復雜網絡與勞資自組織相關理論

由耗散結構理論(Prigogine I,1969)、協同理論(Haken H,1969)、突變論(R. Thorn,1972)和超循環理論(M. Eigen,1979)組成的自組織科學,一致認為系統的演化是通過自身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突破系統發展的混沌狀態,從而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的過程。基于自組織理論,勞動自組織演化也是從一個從混沌無序之中涌現有序,組織程度低到組織程度高并充滿著不確定性的發展過程。現階段自組織理論已經廣泛運用于勞動經濟學。Robert等(1998)研究了勞動自組織與分工的演變問題,其認為勞動自組織是一個潛在的生物系統,勞動分工是復雜系統的自組織屬性;并分析了在自然選擇條件下,如何操作自組織這個復雜系統,從而導致分工演化的問題。①Robert E. Page, Jr, Sandra D. Mitchell , “Self-organ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Apidologie, 1998, 29(1):171-190.Tabata 等(2001) 用主方程即一個非線性總體微分方程研究了因區域經濟差距引起勞動力的流動,從而引起自組織演化的問題;其方程主要受某一主導參數支配,如果參數小于某個臨界常數(1/2),則勞動自組織具有漸近穩定的獨特平衡;但如果參數大于常數,則勞動自組織出現無限的不穩定平衡;并呈現出隨著時間變量增加而自組織結構崩潰的特征。[注]Tabata M, Eshima N, Takagi I, “The Master Equation Approach to Self-Organization in Labor Mobility”, Evolutionary Controversies in Economics : A New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Tokyo: springer-verlag ,2001,pp.201-212.

雖然自組織理論從宏觀上說明了組織的演化過程與最終歸宿,用圖與矩陣來描述自組織結構;但對組織內結構的演化缺少技術分析。復雜網絡技術為結構演化分析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現階段復雜網絡最新研究主要集中對“節點屬性”、“長程邊”、“節點遷移”、“斷邊重連”等個體屬性、策略與網絡結構協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Klein(2004)基于社會交換和相似性吸引理論,得出了價值觀和個性會直接影響節點能否獲得中心節點位置的結論。[注]K J. Klein,B C. LIM, J L. Saltz, D M. Mayer, “How Do They Get There? An Examination of The Antecedents of Centrality in Team Network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2004,47(6),pp.952-963.Kilduff等(2006)描述了個體的復雜性與獨特性,并分析了個體與網絡共同動態演化過程。[注]Martin Kilduff, WenpinTsai, RalphHanke,“A paradigm too far? A dynamic stability reconsidera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research progra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 31(4),pp.1031-1048.Tommy等(2016)分析了重新連邊的范圍對合作的影響程度,得出了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連邊比本地范圍內的重新連邊更能促進合作演化的結論。[注]Tommy Khoo, Feng Fu, Scott Pauls, “Co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and Partner Rewiring Range in Spatial Social Networks”,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36293.Abranmson,Kuperman(2001)比較了囚徒困境在規則格子與隨機網絡這兩種不同網絡上,產生合作涌現的情況;并分析了斷邊重連概率與合作涌現程度之間的關系。[注]G Abramson,M Kuperman, “Social games in a social network”, Physical Review E Statistical Nonlinear & Soft Matter Physics,2001,63(1),pp.339-347.Zimmermann等(2004)在自適應網絡動力學中引入局部鄰域的斷邊重連機制,證明了斷邊重連機制使網絡具有小世界特征與大度節點在網絡穩定性中起主導作用[注]Zimmermann M G, Eguíluz V M, San Miguel M, “Co-evolution of dynamical states and interactions in dynamic networks”, Physical Review E, 2004, 69(2),065102.。Yang 和Wu 等(2012)研究了基于期望驅動的節點遷移機制,其模擬了當節點與所有直接相鄰的鄰居交互之后,如果不能滿足他們的期望,則傾向于選擇離開并遷移到可探索到的物理位置,最后基于期望的遷移機制大大改善了合作水平。[注]Wu T, Fu F, Zhang Y L, Wang L, “Expectation-driven migration promotes cooperation by group interactions”. Physical Review E, 2012, 85 (6), 066104.

基于復雜網絡技術,我們把勞動自組織理解為由復雜關系網絡構成的系統,網絡上的節點代表勞動個體,邊代表與各勞動主體的連邊關系,勞動自組織結構的演化可以由復雜網絡的模型來描述。研究勞動自組織的結構與演化路徑,可以規避其演化過程中無序性對社會的破環性,并給政府引導勞動自組織演化路徑提供了可供操作的途徑與方法。

二 、勞動自組織演化路徑與政府機制設計的理論分析

(一)勞動自組織演化路徑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者與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過程,勞動者被拋向了市場,因此我們把原子化的勞動個體作為勞動自組織的起點。根據自組織演化規律,本文把勞動自組織演化過程細分為5個階段:勞動自組織程度低→勞動自組織程度高→勞動自組織程度復雜化→勞動自組織程度松散并消失→勞動個體網絡化。

第一,在勞動自組織演化第一階段,勞動者在地域位置接近的范圍內隨機連邊,但由于連邊隨機且不穩定,因而勞方自組織程度低,[注]許清清:《勞資關系相對平衡的演化路徑分析》,《現代經濟探討》2015年第11期。網絡結構松散。第二,在勞動自組織演化第二階段,勞動者中心節點的涌現使勞動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增加,勞動者之間的連邊更加穩定,勞動自組織的聚集系數增加,勞動自組織程度提高,網絡規模增大。此時,資方或阻止勞動者的連邊,或破環與收買中心節點,這些行為都會直接觸發勞資群體沖突。勞動群體沖突有可能演化為社會沖突,此階段存在著勞動者革命等“突變式”演化的可能性。[注]許清清、路蘭:《基于復雜網絡視角的馬克思勞資系統演化機制與中國路徑》,《理論探討》2017年第3期。第三,在勞動自組織演化第三階段,勞動自組織程度復雜化,勞動者連邊趨于固定,網絡規模達到極值。技術的發展使勞動節點的遷移速度加快,連邊范圍更大。長程邊突破了節點間連接的路徑長度、區域限制,勞動自組織呈現小世界特性。“擇優連接”機制使新加入節點傾向于與度分布較大的節點優先連接;冪律分布使勞動自組織呈現無標度特性。連邊的收益報酬遞增效應推動勞動者之間連邊固定化、常態化。隨著勞動自組織程度不斷提高,組織分工更為明確,勞動自組織人數規模達到群體的極值。此階段勞資雙方嘗試通過集體談判解決勞資沖突問題,勞資群體沖突在達到峰值后開始減少。第四,在勞動自組織演化第四階段,勞動自組織程度松散,網絡結構開始分化。信息技術發展為組織結構扁平化提供了技術支持,組織的內在秩序、規則與結構開始重構。高級人力資本從工會中析出組建行業協會,勞動自組織開始分化,結構變得松散。勞動者在網絡上的合作使企業突破邊界,生產進一步社會化;但資本仍然掌握著關鍵性的生產性資源網絡,為制度的變革埋下伏筆。第五,在勞動自組織演化第五階段,勞動自組織消失,勞動者之間呈現非聚集性互聯。進入未來社會,無須中間節點作為橋梁,企業、市場、勞動自組織最終都會消失。由于社會化大生產的勞動協作淡化了基于物質利益的連邊關系,強化了勞動者的親社會性,勞動者之間呈現出非聚集性的無限連邊狀態,從而使工人階級從“自在的階級”升華為“自為的階級”。

(二)勞動自組織演化路徑的仿真測試

基于對BA模型的擴展,本文通過對勞動者(節點)的聚類系數、度分布、平均路徑長度等指標分析,仿真模擬勞動自組織演化。模型假設在勞動者自組織演化過程中,隨著新生勞動力節點的加入,網絡規模逐漸擴大;勞動者之間的連接具有一定偏好,但又不完全服從度優先連接的原則;新進入勞動者也有很大可能與度較小的勞動者產生連接。因此,一個新進入勞動者與自組織內在位勞動者i相連接的概率∏i為

這里α>0,在本文的具體算法中取α=1。模型假設集群內勞動者間關系網絡所有連邊的權重相等,即不考慮勞動者之間關系的強弱。在模型的演化構建上,從最初的2個勞動節點開始,每次新加入1個勞動節點,持續增加至1000個勞動節點。

1.聚類系數

聚類系數刻畫了集群的團化程度,即小團體特征。假設網絡中的任意一個節點i有ki個鄰居,在沒有自連接與重復連接的情況下,ki個節點之間最多有ki(ki-1)/2條邊,而這ki個節點之間實際存在的邊數為Ei,則節點i的聚類系數Ci為

整個網絡的聚類系數C為網絡中所有節點聚類系數的平均值。

仿真結果中勞動節點的聚類系數主要分布在零點周圍(圖1),表明了大多數勞動者沒有凝聚能力來形成小群體,自組織網絡結構也較為松散;只有少數節點的聚集系數較大,說明只有少數勞動者具有凝聚能力來形成群體。少數勞動者的聚集系數較大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勞動者本身的特質,例如信息渠道廣泛,易于與其接近的勞動者產生連邊;或者勞動者個體屬性“膽大”等因素,愿意帶領大家尋求群體利益。

隨著新生勞動力節點的加入,勞資自自組織網絡的聚類系數逐漸增大,聚集特征越來越明顯,表現為單個群體的聚集規模較大或者群體中聚集的數量比較多,但整個網絡的聚類系數并非持續增加。在一定階段后勞動自組織網絡的聚集系數開始減小,網絡的聚集程度減弱,結構開始變得松散。

2.度分布

節點i的度ki為與該節點直接連接的節點數目,分布函數P(k)表示一個隨機選定節點的度恰好為k的概率, P(k)來描述網絡中節點的度分布情況,用于測量勞動者之間的信息交流程度, 即

仿真測試結果表明勞動者自組織的度分布滿足冪律分布(圖3),意味著大多數勞動者之間的連邊與信息交流的渠道較少;只有極少數勞動者的連邊與信息交流渠道多。滿足冪律分布的原因在于大度節點的勞動者擁有比較豐富的信息,與大度節點的勞動者建立聯系能夠有較大可能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因而更多的勞動者可以通過大度節點比較容易地建立聯系。

圖1 勞動節點的聚類系數

圖2 整個網絡的聚類系數

3.平均最短路徑

任意兩個節點i和j之間的距離dij定義為連接這兩點的所要經歷的邊的最小數。N為網絡節點總數,當不考慮節點到其自身的距離時,整個網絡的平均路徑長度L定義為所有節點之間距離的平均值,即

圖3 勞動自組織的度分布

圖4 勞動自組織的平均最短路徑

勞動自組織網絡的平均路徑長度L在一定程度上度量勞動者之間連接成本。路徑越長,勞動者連接的成本越高;反之,路徑越短,勞動者連接的成本越低。平均路徑長度經歷了先升后降的過程(圖4),原因在于當網絡節點較少時,勞動者搜索連接的成本大,平均路徑長;當出現中心節點時,很多勞動者通過中心節點來建立聯系,大幅度減少整個網絡的平均路徑長度。由于網絡的成長性與“擇優連接”機制,這些中心節點逐漸演化成大度節點;與大度節點建立聯系能夠有較大機率獲取信息。

圖5 勞動自組織演化結構圖

綜上所述,勞動自組織會經歷一個由動蕩逐步趨于穩定的過程(圖5)。在勞動自組織初期,網絡呈現出一種無序狀態;由于勞動者之間缺乏了解,因此勞動者之間隨機連邊,建立連接的節點不多,聚類系數較低。在自組織發展與成熟期,共同利益訴求凝結了勞動者共同的價值判斷,通過少數“中心節點”勞動者的信息流通,勞動者之間聯系急劇增加,從而建立相對穩定的交流圈層,聚類系數升高。但當自組織內勞動者數量增加并達到一定量時,由數量帶動其結構性質變化的趨勢將變得非常緩慢。在自組織衰退期,由于技術的發展使勞動者連邊成本降低,因此無須通過中心節點建立連接;從而聚集系數開始減少,網絡的聚集程度減弱,結構變得松散。[注]譚勁松、何錚:《集群自組織的復雜網絡仿真研究》,《管理科學學報》2009年第8期。

(三)政府的機制設計

由于勞動自組織區別于一般的自組織,其演化過程中的無序性以及不確定“突變”都有可能引起社會的倒退。為了減少其演化過程中的破環作用,需要研究政府在勞動自組織演化中的作用。由于勞動自組織演化是一個依賴于微觀主體自發行為的過程,因此政府的機制設計能否促使勞動自組織向更高一級復雜適應性系統演化,取決于政府能否遵循勞動自組織演化規律,能否激發組織內部以產生勢能和張力,從而影響自組織的結構以及運行的方向和過程。

首先,政府干預勞動節點的增加與減少。政府通過控制與鼓勵生育、移民等措施達到控制勞動節點數量的目的。其次,政府增加勞動節點之間的長程邊連接。政府鼓勵技術創新可以加快勞動節點移動的速度,從而突破連邊的區域限制。長程邊不僅使勞動網絡“空間結構”改變,還使勞動節點在更大范圍內聚集。再次,政府引導勞動節點的斷邊重連。政府可以規范勞動者連邊的權利,通過斷邊重連機制加速勞動者與背叛者的斷開機率從而引導勞動者正確連邊并形成以大度節點為中心的勞動者網絡。最后,政府引導勞動節點的遷移。由于勞動力的產業轉移形成了工業化、勞動力的空間轉移形成了城市化。政府可以基于產業目標、城市化進程來引導勞動力節點的遷移從而加快經濟升級進程。

三、 中美對比實證研究

本文選取美國與中國作為勞動自組織演化研究的樣本,以此研究勞動自組織演化路徑與計算機仿真結果的擬合度,從而證明勞動自組織演化規律;對比研究中美勞動自組織演化具體路徑,進而分析政府機制設計在勞動自組織演化中的作用。

(一)美國勞動自組織的演化路徑與政府機制設計

1.美國勞動自組織的演化路徑

美國勞動自組織(工會)遵循從組織程度低向組織程度高的過程演化,最后組織程度松散的演化規律(圖6)。從美國的歷史發展來看,工會密度從1900年的4.9%,到1945年的35.8%,再到2014年的10.7%。工會經歷了自組織第一至第四階段的演化。在第一、二階段中,勞資群體沖突趨勢愈演愈烈;直至第三階段,勞資群體沖突開始減少。1926年勞動者罷工次數1035次,涉及罷工人數 33萬人 ;1946年罷工一度到達峰值,罷工次數4985次,涉及罷工人數 460萬人(圖7);與此同時,工會日益成為強有力的經濟組織。進入第四階段,特別是80年代后,勞資沖突迅速減少,勞動集體停工事件急劇減少,集體停工事件(涉及1000人次及以上)從1950年的424次,涉及人數169.8萬人,減少到2015年12次,涉及人數4.7萬人(圖8);與此同時,工會結構也出現分化,工會密度從1945年的35.8%持續下降到2014年的10.7%。

圖6 美國歷年工會密度變化圖資料來源: C.A.摩爾根:《勞動經濟學》,楊炳章等譯,工人出版社1984年版,第379頁與OECD數據庫http://stats.oecd.org

圖7 美國歷年罷工次數與罷工人數(1926-1949)資料來源: C.A.摩爾根:《勞動經濟學》,楊炳章等譯,工人出版社1984年版,第488-489頁

圖8 美國歷年工人停工事件(1000人及以上)的次數與人數(1950-2015)資料來源:OECD數據庫http://stats.oecd.org

2.美國政府的機制設計

在勞動自組織演化第一階段(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由于政府把工會提高工資和改善工作條件的罷工歸為犯罪,因此工會無法進一步以利益來吸引工人,于是加劇了勞動者連邊的不穩定性,勞動者自組織程度低。在勞動自組織演化第二階段(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面對勞動者聚集規模的穩定性與組織的擴大化,政府普遍采取“勞工禁令”來禁止各種罷工,這反而導致了勞資沖突規模、頻率和持續時間加劇,并形成了更統一的戰線——全國性工會。[注]William, B., Gould,A Primer on American Labor Law, Cambridge: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82,pp.12-19.此階段政府對勞動自組織的干預,不僅推遲了勞資關系進入平衡階段,并且延長了勞資沖突的歷史。在勞動自組織演化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由于集聚的勞動者形成強大的力量迫使一部分資本家轉而尋求與勞動者集體談判,因此自下而上的變革催生了政府勞資關系機制的調整。1933年頒布的《全國工業復蘇法案》與1935年頒布的《國家勞工關系法》賦予了工會罷工和集體談判的權利,使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能以集體的力量與資方抗衡。勞動者加速連邊聚集與工會人數激增,使工會密度從1935年的13.4%持續增長到1945年的35.8%,形成了美國工會史上的巔峰。政府于1947年出臺的《勞資關系法》強制勞動自組織分化以制約工會的壯大。政府對工會的分化措施,不僅延長了勞資群體沖突的歷史,還使勞動自組織過早的走向分化與衰退。在勞動自組織演化第四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勞動自組織過早的衰退,使其難以成為制度變革的主體。

(二)中國特色勞動自組織演化路徑與機制設計

在復雜的勞動國際環境中,為了在落后的生產力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我國勞動自組織的政府機制設計脈絡非常明顯;勞動自組織演化路徑極具鮮明的中國特色。

1.中國特色勞動自組織的演化路徑

第一,我國勞動自組織演化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前,外國資本對我國勞動者的侵略與剝削引發了勞動節點“突變性”演化。在外國資本的侵略下,具有聚集效應的勞動力中心節點出現,其作為信息傳播者與領導者凝集了眾多勞動者,從而使勞動自組織迅速壯大。勞動者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中,連邊更加穩定,組織更加有序。中國共產黨領導勞動者革命奪取政權,完成了勞資系統的“突變式”演化,從而開辟了我國獨有的勞動自組織演化路徑。

第二,我國勞動自組織演化第二階段。從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計劃工會轉到以市場機制重塑勞動節點的連邊。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工會不是對抗資本的勞動者集結組織,而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組建協調勞動者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組織。政府對城市勞動力的直接分配以及引導農村勞動力“亦工亦農”的遷移,為我國優先建立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基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改革開放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不僅使我國經濟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而且還使勞動力要素作為追求利益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我國勞動關系開始市場化。一方面,原有單位的解體與國企的破產使原有工會組織隨之撤并,勞動者原有的連邊斷開;另一方面,勞動者尋求新的就業多在非國有部門,而勞動自組織在非國有部門中并未同步建立,因此工會發展形成了1999年的一個低谷。1999年末全國基層工會組織數為50.9萬個,會員為8689.9萬人,相較于1995年基層工會組織數減少9.6萬個,會員減少1709.7萬人(圖8)。為了克服組建非國有部門勞動自組織困難,政府開始自上而下組織工會并賦予勞動者集體談判的權利(圖9)。

圖9 政府組建工會基層組織數與會員人數注:2003年起,因工會基層組織數統計口徑有所調整從而形成人為的斷點。

第三,現階段我國勞動自組織出現多階段演化特征。十八大以來,我國政府對勞資系統的頂層設計使我國勞動自組織表現出多階段、跨越發展的特征。政府推行“集體協商”制度,有效地聚集了我國勞動節點,從而逐漸呈現出勞動自組織演化第三階段的特征;推行“網絡+工會”使工會組織結構呈現扁平化,從而具有第四階段的結構特征;推廣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工匠精神”與“企業家精神”,加強精神回饋機制在勞動者之間連邊的作用,為工人階級從“自在的階級”升華為“自為的階級”奠定基礎,從而具有第五階段的特征。

2.我國政府的機制設計

我國政府根據勞動自組織的演化規律,將工人階級的變化和需求作為其施政的根本依據,從而激發了勞動自組織能量增長和功能實現。

第一,促進勞動節點的增長。面對勞動節點的自然生成速率減緩,“單獨二孩”政策有效地增加了勞動節點,為勞資系統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建議全面放開生育,并把家庭新增勞動力與減稅掛鉤,以家庭為單位綜合計征稅率以刺激勞動節點的增長。

第二,減少勞動節點連邊成本。發展網絡信息技術,規范信息的傳導,為勞動者的連邊創造良好的環境。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推廣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以共同信仰凝聚勞資節點,不僅減少了勞動節點連邊成本,還能使勞動者從為個人利益加入到集體行動轉變到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而行動。

第三,強化工會對內約束力,引導勞動者的有序聚集。針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撤離所引起的原有勞資結構坍塌問題,應強化工會組織對內約束力,規范輿情有序的傳播,并因地制宜制定“集體協商實施細則”以有序引導勞資談判回合和流程,防止罷工擴大為社會沖突。

第四,引導勞動節點有序遷移至城市,并積極發展鄉村振興戰略,以防止原有農業、農村結構的坍塌。新生代農民工徹底拋棄農業,原有的農村網絡結構開始減點撤邊。因此引導資本向農村、農業遷移的同時,做好土地流轉工作與農業規模化經營是建立新農村網絡結構的關鍵。同時政府應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建立鼓勵農民入學再深造機制,以有序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空間中與資本建立連邊。

第五,引導勞資合作。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促進勞資合作創新,協調勞資區域空間流動,建立新型綠色的勞資和諧共生關系,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在世界范圍內推動建立勞動利益共同體,堅持勞資共享發展。深化“供給側”改革,優化勞資生產要素空間配置結構,廣泛地促進勞資合作從而擴大有效供給。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勞動自組織從自發無序到組織有序,再到松散消失的演化規律在社會演進中起作用。雖然政府的機制設計無法超越此規律,但其設計可以規劃不同演化路徑。

違背勞動自組織演化規律的政府機制設計,不僅會造成勞資沖突過程的延長,還會使社會演進受阻。例如美國政府在勞動自組織演化第一、二階段阻礙勞動者連邊的機制設計延長了勞資群體沖突的歷史;在第三階段其分化勞動自組織的機制設計使組織過早的進入衰退期,使工人階級為共同利益奮斗的目標模糊,從而使社會的演進受阻。因此,美國勞動自組織促進社會向前演化遇到一個質的問題。

符合勞動自組織演化規律的政府機制設計,不僅可以減少演化過程中勞資沖突對社會的破環作用,還可以加速勞資關系平衡與促進勞資合作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特有的勞動關系,先天性具有勞動自組織演化的跨越性基礎,因此亟待后天政府機制設計。我國政府機制設計激發與引導勞動自組織演化過程,不僅可以減少自然演化路徑中的勞資沖突,在演化第一、二階段平衡勞資關系,加速進入勞資平衡的合作常態關系階段,在演化三、四階段迅速實現勞資合作的空間結構優化;同時政府的機制設計還可以加強勞動者從收益報酬機制的連邊轉向精神回饋機制的連邊,加速勞動者從“自在階級”升華為“自為階級”。

猜你喜歡
工會機制
數讀·工會
工會博覽(2023年1期)2023-02-11 11:57:06
數讀·工會
工會博覽(2022年34期)2023-01-13 12:13:58
數讀·工會
工會博覽(2022年16期)2022-07-16 05:55:06
數讀·工會
工會博覽(2022年14期)2022-07-16 05:49:36
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機制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種很好的篩選機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工會
定向培養 還需完善安置機制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8:08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中國衛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2
工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91热爆在线|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毛片在线看| 国产欧美另类|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无码'专区第一页|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青青草综合网| 无套av在线|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入口|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亚洲香蕉在线|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久久亚洲天堂|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婷婷久久|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精品视频第一页|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丝袜国产一区|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色综合手机在线|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第四页|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日韩在线影院|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六月|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91精品人妻互换|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夜夜爽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www.99在线观看| www.精品视频|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亚洲aaa视频|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久久6免费视频|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在线观看无码a∨|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