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冰
(新疆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本文選取了我國紡織業投入產出效率的評價指標,投入指標為非流動資產,員工總人數,產出指標為營業總收入。
中國14省紡織業投入產出效率結果如表2所示。

表1 中國2015年14省紡織業投入產出效率的DEA值
研究發現紡織業投入產出效率達到有效的省份共有2個,分別是河北和上海,未達到有效的是江蘇、海南、寧夏、浙江、河南、四川、山東、湖南、甘肅、安徽、福建和廣東共12個省份,另外有5個省份的純技術效率值為1,其余9個省份效率值小于1。只有河北和上海2個份規模效率值為1,其他均小于1。在未達到有效的省份中,僅5個省份(海南、甘肅、四川、福建和湖南)規模效益遞增,其余7個規模效益遞減。在紡織業投入產出效率未達到最佳的省份中,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需提高的是廣東和湖南、寧夏、河南和海南5個省份。江蘇、浙江、四川和山東4個省份投入產出效率未達到有效是由于規模效率較低,安徽、甘肅和福建3個省投入產出效率未達到有效是由于純技術效率較低。
根據表1,通過聚類分析將中國14省份紡織業投入產出效率情況分為3大類:第1類為決策單元的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等于1,均達到有效只有河北和上海2個省份。說明這2個省份的投入產出效率高于其他12個省份,并且未達到有效的12個省份只有海南、甘肅、四川、福建和湖南等規模效益遞增。剩下的7個省份規模效益遞減。因此要使這7個省份紡織業投入產出效率達到有效不僅需要增加投入,而且要改善其規模結構。
其中第2類總效率和規模效率小于1,純技術效率等于1的省份,有四川、江蘇和浙江共3個省份,這些省份的純技術效率等于1,但是,這些省份紡織業的綜合效率值小于1,其投入產出效率未達到有效,且其規模效率小于1,說明這些省份紡織業未達到最優規模,如果提高這幾個省份的紡織業投入產出效率,應提高這些省份紡織業的規模效率。
最后的第3類是決策單元的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小于1,有9個省,分別為河南、安徽、海南、寧夏、甘肅、廣東、福建、湖南和山東。這些省份可以通過提高該省份的技術效率或提高規模效率來實現其投入產出效率有效。
對中國各個非DEA有效決策單元的各投入產出指標在生產前沿面上的投影值分析后發現,紡織業非流動性資產可以減少7.26%,紡織業員工數可以減少7.6%,這樣就可以保證紡織業的最大投入產出效率。
就各個省份的紡織業投入來看,寧夏、安徽、海南應提高非流動資產使用效率。例如,寧夏紡織業非流動性資產還可以減少17.66%。甘肅、廣東、湖南和山東等省應提高紡織業員工的工作效率,從而提高投入產出效率。
就各個省份的紡織業產出來看,除了四川、江蘇和浙江省的營業總收入得到優化外,其余各個省份營業總收入均為得到優化,各個省份的總的平均值是39.88%,說明營業總收入總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海南、安徽、甘肅、福建這幾個省的紡織業營業收入能提升很多。
分析表明,中國不同地區紡織業的效率差別較大,投入產出效率達到有效的省份僅河北和上海2個省份,有效省份的比例只占14.3%,說明就整體而言,中國紡織業的投入產出效率普遍較低,比如安徽、海南、寧夏和甘肅4個省份的紡織業投入產出綜合效率都低于0.3。從紡織業投入產出的投影分析來看,我國紡織業非流動性資產和勞動力資源員工沒有充分得到利用是造成紡織業效率非有效的主要原因。另外,紡織業的營業收入普遍沒有實現最大化,有的甚至可以通過有效的手段使得產出值增加5倍,這表明應提高紡織業的產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