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超奕,楊俊杰,潘萌,趙珊珊,劉偉
(西南民族大學城市規劃與建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冷暴力是一種特殊的暴力欺凌行為,大多受心理情緒所控制,已逐漸發展為大學校園內的一種普遍現象與常態。如青島某高校大二女生因受到室友的聯合排擠而痛苦自殺[1];患“大三陽”的某高校新生因被安排住單間宿舍而憂郁自縊[2]……這些校園冷暴力事件引起了政府和學校的高度重視。
目前國內關于校園冷暴力的理論研究較少,相關實證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方法單一、樣本類型不足,對校園冷暴力的基本概念未形成基本共識,這對于有效防治、深入研究校園冷暴力不利。本研究將以三所高校為例,對大學生校園冷暴力現象進行調查研究,并探討校園冷暴力與空間色彩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出針對校園冷暴力的有效解決途徑。
校園暴力是師生在主觀心理支配下攻擊、侵害他人生命財產安全,并擾亂學校秩序的行為[3],主要表現為身體暴力與精神或心理暴力,本研究中的校園冷暴力即屬于心理暴力。成廣海認為校園冷暴力是借由故意嘲諷、忽視、疏遠、孤立和漠不關心、置之不理等方式致使他人精神和心理受到侵犯和傷害的行為[4]。李靜曾提出,大學生校園冷暴力特指發生在高校及其合理輻射地域,大學生之間借由言語、表情、姿勢或文字等,旨在侵犯個人人格、名譽、尊嚴并意圖造成他人精神層面傷害,以至于破壞其正常生活、學習的行為[5]。在國外研究中,常將校園冷暴力看作“校園欺凌”。Randall Collins認為校園欺凌以開玩笑的方式來嘲笑和譏諷對方、在校園內孤立對方以及斗毆、偷盜等。其中,男生以公開挑釁和羞辱為主,女生則多以語言攻擊、冷嘲熱諷為主[6]。
綜上所述,校園冷暴力指發生在學校范圍內,不以打架斗毆等暴力行為為解決途徑,而是表現為語言上的嘲諷,行為上的故意躲避、冷漠、輕視、疏遠和漠不關心等,致使他人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的一種隱性攻擊行為。校園冷暴力具有表達方式的隱蔽性、危害的間接性等特點,可預測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以貴州大學、四川美術學院、西南民族大學三所高校為例,圍繞校園冷暴力現狀展開調查研究。通過自編高校校園冷暴力及空間色彩現狀調查問卷,對比分析三所高校大學生在校園冷暴力的感受度、校園冷暴力的易發地點、公共空間色彩對校園冷暴力的影響度上的差異。其中,本研究單獨增設了針對西南民族大學學生的五項調查題目,旨在探索大學生是否會受不同民族文化差異的影響而引發冷暴力。
調查結果顯示,西南民族大學的校園冷暴力感受度最高,其次為貴州大學,而四川美術學院的大學生樣本中,僅有44%的學生表示感受到校園冷暴力的存在。結果表明,西南民族大學的校園冷暴力發生率顯著高于另外兩所高校,四川美術學院的校園冷暴力發生率最低。調查中發現,西南民族大學的學生獨處或獨立活動的時間較長,容易形成孤僻的心理性格,對冷暴力的產生具有重要影響。

圖1 校園冷暴力感受度調查結果
從圖2的數據可以看出,貴州大學、四川美術學院、西南民族大學三所高校的大學生均認為宿舍是校園冷暴力的高發場所,分別占79%、75%和85%。此外,三所高校在其他調查地點所占的比例也是相近的,依次為教室、食堂、籃球場及公交站臺。這樣的數據表明,無論是綜合類、民族類高校還是藝術類高校,室友關系均是校園冷暴力產生的主要對象。當代大學生多為90后,同一宿舍的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個性較為獨立,多以自我為中心,室友之間通常缺乏應有的溝通交流,當隔閡出現時,只能采取冷漠、忽視、詆毀等應對策略,最終形成了冷暴力。

圖2 校園冷暴力易發地點調查結果
根據調查結果可知,貴州大學和西南民族大學的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校園公共空間色彩對校園冷暴力具有重要影響,如圖3所示,而四川美術學院的學生認為公共空間色彩與校園冷暴力之間無任何關聯的樣本多于認為這二者之間有關聯的樣本,比例占53%。可見:公共空間色彩對貴州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的影響程度較四川美術學院更大,貴州大學和西南民族大學的公共空間色彩比較單一,而四川美術學院的大學生因長期處于色彩豐富的空間環境中,不斷受藝術色彩的熏陶,往往會忽視色彩給予的心理暗示,導致個體無法自動將色彩與冷暴力建立起聯系。由此可推測,公共空間色彩與校園冷暴力具有關聯性。

圖3 “你認為公共空間色彩與校園冷暴力之間有無關聯”調查結果
隨機選取西南民族大學在讀本科生為調查對象,探討不同的民族文化差異對校園冷暴力的影響。調查顯示,64%的大學生表示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未帶來過冷暴力傷害。表明該校大部分學生的民族融合性較強,能接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并享受這種文化差異帶來的某些積極體驗。但31%的大學生表示曾遇到過由冷暴力所帶來的傷害。由于民族語言及風俗習慣的差異,不同民族的大學生難以聚集到一起,因此個體的獨處時間較長,獨立存在空間較大,心理性格上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等特征,行為特征上則表現為自言自語、冷嘲熱諷等,長期的獨立閉鎖空間最終衍變為冷暴力的“制造”場所。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干預的力度,確保每一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
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四川美術學院的色彩比較濃厚,而學生均認為學校的建筑與色彩搭配比較一般,空間色彩對心理情緒具有一定的影響。西南民族大學的學生認為校園中對冷暴力的影響因素由主到次依次為色彩、景觀小品、植被、建筑;四川美術學院的調查結果為植被、建筑;貴州大學的調查結果為景觀小品、色彩。通過上一章節的調查結果可知,西南民族大學的校園冷暴力發生率極高,而“色彩”是影響校園冷暴力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進一步說明校園冷暴力與色彩之間具有某種聯系。如圖4、5、6所示為各高校色彩搭配實景圖。

圖4 貴州大學校園一角

圖5 四川美術學院校園一角

圖6 西南民族大學校園一角
色彩作用于人時產生一種單純性的心理感應,這種直觀性的刺激左右著我們的思想、感情、情緒,進而影響人的實際行為[7]。色彩對人心理情緒的作用受性格、地域、民族等因素影響,從而導致情緒感受的差異性。當心理情緒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時,通常會導致隱蔽性的心理暴力[8]。
色彩,是影響校園冷暴力發生的首要因素。色彩使人產生聯想和象征,因而具有情感的作用[9]。色彩對人的心理情緒影響不僅表現在內隱行為如性格,還表現出各種外顯行為如欺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大學生們比較側重關注校園空間的色彩搭配,優秀的色彩設計能夠帶來良好的情緒體驗,提升學生的學習生活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良好發展。四川美術學院作為藝術類高校,其校園空間色彩風格獨樹一幟,多樣的色彩視覺效果豐富了大學生的視野及心理空間,教室的灰暗、宿舍的溫暖、路邊的綠蔭、廣場的多彩,每時每刻都在影響學生的心理體驗,產生不同的情緒類型,增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促發綠色健康的人際網絡,發展和諧持久的校園友誼圈,最終將減少冷暴力的發生概率。
色彩能夠影響人的判斷及決策,表現在言語暴力、關系暴力及態度暴力方面。色彩產生的心理效應基于一定的社會情境,同一顏色在不同的情境下所產生的效應是不一樣的。紅色屬于典型的暖色系,能夠給人帶來愉悅的心情,代表積極的正面情緒。但紅色也是一種負面情緒,長時間接觸太大面積的紅色會體驗到焦躁不安。在語言情境中,由于身處紅色空間使個體的心理活動變得焦躁,語言開始出現過激等特征,易引起語言上的攻擊。西南民族大學的校園建筑以“磚紅色”為主調,由此可推測,這也許是導致該校冷暴力發生率偏高的原因之一。橙色不具備過多的刺激性,代表幸福、安全、活力和成熟,但面積過大可能使人過于興奮,出現情緒不良的后遺癥。長期處在橙色的環境空間里,同樣也會出現語言上的攻擊行為。藍色和綠色是具有代表性的冷色系,藍色代表理智、成熟、冷靜,可以緩解情緒不安,但也容易給人孤獨感,激起寂寞和悲傷的負面情感[10]。在關系情境中,面對以藍色為主調的背景空間時,個體間的交往關系容易鈍化,造成“尷尬”的互動空間,最終導致心理暴力產生,如冷漠、故意避開等行為。而綠色所形成的負面情緒極其微弱,是一種有治療功效的色彩,可以穩定情緒,克服消極和疲勞,對人們的身心有益。
總之,色彩對校園冷暴力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不同的色彩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冷暴力行為,如何科學地配置各種空間色彩是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本次調查發現冷暴力現象在高校校園普遍存在,而色彩對校園冷暴力的影響至關重要,且校園冷暴力的高頻發生地點位于宿舍。學生本人、家庭、學校、社會對校園冷暴力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不利。為了給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應著重關注高校宿舍空間色彩的設計以及色彩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影響。本文將從“政策預防”和“色彩應對”兩方面給予建議。
(1)政策預防。首先,各級政府部門應該不斷完善高校宿舍及其他校園公共空間的建設制度,加大對空間色彩研究的財政支持。其次,擴大高校心理人才的隊伍建設,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
(2)色彩應對。色彩的合理配置能夠降低校園冷暴力現象發生的概率,所以采取色彩應對措施尤為重要。第一,整體統一的規律。色相、明度和純度之間具有統一感,但要避免過于平淡、沉悶與單調;第二,滿足室內外空間的功能需求。不同的空間有著不同的使用功能,色彩的設計也要隨功能的差異而做相應變化。第三,將自然色彩融入空間中。使用自然色彩來營造室內空間的自然氣氛是人類所向往的,同時讓人類回歸自然也是室內設計的核心主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