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麗
[摘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共取得抗日戰爭最終勝利的法寶和根本保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確立、發展、形成的整個過程中,共產國際都對中共提供了很多方針政策和策略。雖然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正確的指示,但共產國際對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我國抗戰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抗日戰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產國際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的民族矛盾異常尖銳,民族危機空前加深。此時的共產國際開始注意到東北的特殊形勢,認為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東北三省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進攻蘇聯。因此開始對國際政策進行局部調整,號召中共擁護蘇聯、武裝保衛蘇聯、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隨著德、意、日法西斯的急劇擴張與相互勾結,世界各種政治力量出現分化與重組。面對國際形勢的極端復雜,共產國際意識到必須動員和組織工人階級和廣大群眾共同來抗擊法西斯的侵略。1935年7月25日晚,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工會大廈圓柱大廳開幕,這次會議為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
一、共產國際提出建立反帝統一戰線方針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確立
德國法西斯上臺后,向工人階級和民主力量進行瘋狂的進攻。各國人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為了反對法西斯主義和新的戰爭威脅進行了艱難的抗爭。在新的形勢下,1935年7月共產國際召開了第七次代表大會:深刻分析了法西斯主義的性質及危害,提出了要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工人統一戰線”和“廣泛的反法西斯人民戰線”的思想策略來阻止和消滅法西斯勢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在所作的報告中指出,中共的任務是:“必須擴大蘇維埃運動和加強紅軍的戰斗力,同時要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人民反帝運動,要求中共同中國一切決心真正救國救民的有組織的力量結成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廣泛地反帝統一戰線。”①通過共產國際新的戰略方針的制定,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王明起草了《中國蘇維埃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宣布要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這讓中國共產黨政策開始有了新的轉變,也初步糾正了“左”傾關門主義錯誤。有力地推動了全國人民的大團結,為中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日本帝國主義在占領東北后,又發動了華北事變,妄想把華北變成第二個“滿洲國”。在1935年12月北平學生又爆發了“一二·九”運動,它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標志著中日民族矛盾完全成為我國主要矛盾。隨著中華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抗日救亡運動高漲的形勢下,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在陜西瓦窯堡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根據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的精神,比較完整、系統地提出了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至此,中國結合具體情況,為黨內錯誤思想清除了障礙,且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政策基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初步確立。
二、共產國際策略轉變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一)“逼蔣抗日”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入新階段
雖然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在瓦窯堡會議上有了初步接觸,但由于蔣介石堅持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繼續進行反共內戰。從1936年5月初,中共發出的內部指示或公開通電中依然包含有“抗日反蔣”的內容,8月15日,共產國際執委會在電報中指出:“我們認為,把蔣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論是不對的。這個觀點在政治上是錯誤的。因為日本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的主要敵人。現階段,一切都應服從于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要真正武裝抗日,還必須有蔣介石或他的絕大部分軍隊參加。”②這樣的指示為團結國內一切抗日力量和促進國共第二次合作起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把爭取東北軍和西北軍,作為逼蔣抗日的中心環節。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的《中央關于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中,提出以現在的形勢以民族矛盾為主,我們的總方針應該是逼蔣抗日。這樣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又轉化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持續發展
1936年夏,日本對華侵略變本加厲,中國抗戰陷入嚴重危機。但蔣介石卻不顧民族危亡,仍繼續采取“攘外必須安內”的政策,迫使西安事件爆發。在當時復雜的局勢下,和平解決此次事變,成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爭能否形成的關鍵。在12月16日共產國際來電稱:張學良的行動客觀上有損于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團結,中共應考慮在改組政府、保障人民民主權力、停止“剿共”、聯合反日的基礎上予以和平解決事變。”③雖然共產國際與中國共產黨在對張學良的評價和西安事變的定性的分析不盡相同,但在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上是一致的:1、要從國家面臨的主要矛盾出發,現在中日矛盾為主要矛盾,一定要團結、利用好國民黨在抗戰的作用,必須和平解決事變;2、由“審蔣”“罷蔣”到“聯蔣”釋放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共同抗日提供了必要前提。1937年2月10日中共發表了《致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電》,向國民黨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等五項要求,并作出在全國范圍內停止推翻國民政府的武裝暴力方針等四項保證。④這一重要的政治步驟,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也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支持。雖然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沒有確定抗日的具體方針,但為國共合作共同抗日提供了前提條件。它不僅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持續發展,同時也使中華民族迅速進入全面抗戰的高潮,這對于中國奪取抗日勝利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國共第二次合作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中共由“逼蔣抗日”到“聯蔣抗日”的轉變完成后就立即開始進行第二次的國共合作。共產國際多次致電中共中央:盡量爭取停止內戰,實現與南京政府的合作。為了能夠推進國共第二次合作,共產國際對國民黨讓步:1、把蘇維埃政府改名為人民革命政府;2、紅軍改為人民革命軍;3、只在城市中心保留蘇維埃(僅作為群眾組織);4、放棄普遍沒收土地的做法。⑤因這些指示符合當時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再根據前一階段的國共兩黨的談判,在七七事變的爆發下,終于達成了合作協議。在9月23日蔣介石發表的《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中,實際上就是承認了中共的合法地位,同時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最終形成,對中國奪取抗戰勝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共產國際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
(一)共產國際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積極影響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提出、形成、發展等過程中,共產國際都給予了各種指導,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和抗戰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首先,共產國際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使中共在各方面都積累了一些經驗,為指導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做了充分準備;其次,在思想方面,由于德、意、日法西斯勢力的日益猖獗,共產國際提出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思想,推動了中共政策的轉變,促進著中國統一戰線的初步確立。
(二)共產國際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消極影響
由于共產國際對中國的基本國情缺乏正確地認識和了解,只是單純的把本國的革命經驗套用到各國革命中,而不是根據各國國情制定適合的革命道路,這樣很容易犯教條主義錯誤和存在著局限性。首先,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上,共產國際不顧中國實際,由當時的支持中共“反蔣抗日”到后來得知紅軍在長征中遭受嚴重損失,就開始采取支持國民黨的政策。過早的要求中共放棄“反蔣”方針,導致共產國際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犯了“右傾”主義錯誤;再者,共產國際不認同中共制定的“逼蔣抗日”正確方針,急于促成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蘇聯在制定國際政策時,都是以蘇聯本國利益為出發點,想利用國共抗戰來牽制日本帝國主義對蘇聯的進攻,以免蘇聯受到德日兩國的雙面打擊;最后,要求中共一切要按照共產國際的指示:“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這實際上是要中共停止階級斗爭,一切服從國民黨,以階級投降換取蔣介石的對日作戰。
總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不僅得益于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遵義會議的正確路線,還得益于共產國際提出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指導和對中國共產黨的幫助。雖然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過程中,共產國際也犯了一些不根據中國國情而照搬蘇聯政策的錯誤,但對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起到了引導作用,對此應給予肯定。隨著中共領導隊伍的逐漸成熟,能夠科學的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武器、把中國基本國情和實際相結合、正確分析和把握國內外形勢、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使共產國際和“右傾”錯誤對抗戰造成的損失減少到了最小。
[注釋]
①季米特洛夫.在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97頁.
②⑤中共中央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1931—1937)第17期[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67頁+第483頁.
③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關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必要性給中共中央的電報(1936年12月16日).1988年第81頁.
④中共中央致中國國民黨三中全會電.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件選編(中)[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385-3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