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舟
摘要:信息化的發展為會計行業創造了蓬勃的新氣象。財務共享系統、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將會計人員從大量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但是智能工具的發展,也使得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在畢業時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本文將從會計模式轉變和會計職能的新要求入手,探索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通過實操軟件、管理會計課程設置、校企合作等方式來培養具備財務分析、財務軟件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信息化;財務機器人;管理會計;財務共享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12-0412-03
一、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的重要性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會計作為一種商業語言,對于企業和國家發展來說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會計職業能力教育模式也在不斷地交疊更替。從會計教育模式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企業的需求是會計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只有從企業需求直接出發,才能培養適合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在傳統的會計課堂上,教師的教學重點都偏向理論知識,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整體的教學任務,而實踐能力的操作訓練較少,所以學生對于會計原理和其他知識點的吸收比較困難。隨著信息化手段的提高以及財務機器人的出現,大批從事基本會計工作的人員將面臨巨大危機,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就業時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因此在信息化時代下,要成為有競爭力的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基本的會計理論,更應該精通工商管理、法律稅務等相關知識。
二、信息化時代下的會計工作新模式
傳統的會計模式是手工記賬,將會計的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等按照規定進行排序,并將所排序的會計資料裝訂成冊。但是這種操作模式不僅會浪費企業大量的時間和空間,也會使得會計數據難以監控,查找起來有難度。而信息化時代下的會計模式,使得財務信息的監管和查找變得方便,財務共享成為可能,同時無紙化的辦公模式也為企業節約了大筆支出。
隨著企業規模擴大,許多大型公司都紛紛設立自己的子公司。母公司可以通過控股、協議等方式實現對子公司的財務控制和監督。然而由于子公司和母公司在法律上是各自獨立的法人,獨立經營,獨自核算盈虧,所以集團總部有時無法直接管理子公司的財務狀況。這就會造成子公司財務信息和數據反饋的滯后性,集團也沒有辦法實現遠程查賬。而當集團和子公司的經營目標有差異時,就會導致財務監控困難、決策判斷失誤。目前,隨著財務共享系統的完成,集團總部可以便捷地對于子公司的財務信息進行實時的監管和控制,同時全面強化集團的管控能力。并且財務共享中心的標準化操作可以提高會計工作的效率,提高服務質量,減少運營成本。例如華為的電子報銷系統,將原始憑證作為財務信息的初始點,實現了高度的電算化,降低了手工工作量,提高了財務人員的工作效率,極大地提升了財務信息接收的速度和結賬能力。
與此同時,低碳、綠色、環保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國家對于電子會計資料的認可成為會計無紙化的前提條件。會計信息化工具的出現使得會計工作人員不用花費大量時間去查找會計信息,而是使用信息化手段快速調閱會計資料。財務主管也可以利用移動設備管理查詢財務信息,線上審閱簽署文件,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進一步實現了財務共享目標以及信息處理和披露的及時性。同時,財務無紙化辦公也可以為企業減少財務成本。例如電子發票的推廣,可以為企業節省數千萬甚至上億成本,同時大大推動了國家環保事業的進程。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時代下,財務工作模式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會計信息的共享可以讓使用者隨時隨地從云端查詢訪問到企業內外部信息,大幅降低信息處理的成本,實現信息的靈活配置。另外,可以極大程度的提升會計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使得記賬、報銷等流程更為高效,也方便經營管理者實時查閱工作內部資金的運轉情況。更重要的是,云計算服務有效地提高了企業財務監督控制,公司內部員工包括管理者、技術人員、財務人員等實現了跨時空、跨地域的交流,提高了企業會計監督的效率。
三、信息化時代下的會計工作新要求
會計本身就是一種古老且厚重的行業。從古代的簡單刻記,結繩記事,到可以反映資金增減變動的單式記賬法,再到如今廣為應用的復式記賬法,會計模式的轉變經歷了上千年的演化。隨著信息化手段的發展,會計工作由繁入簡,高效運轉,為企業的財務信息和管理決策都提供了有用的幫助。然而信息化手段在給企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1.傳統會計思維的轉變
傳統的會計思維以核算為主,主要是對企業的交易信息進行記錄,將企業的財務報告匯報給投資人、債權人以及政府監管部門等。然而在互聯網時代下,傳統的會計思路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經營者對于信息的運用和處理。經營者和會計主管更希望財務信息具有實時性、同步性和針對性。如果僅著眼于已發生的會計信息,那經營者便無法將企業的投融資決策和社會環境相聯系,無法為企業作出前瞻性和預測性的決定。因此會計人才應轉變傳統思維模式,充分引用互聯網所帶來的各種信息,分析法律、稅務等外部環境因素。運用新的思維模式和理念導向,改變工作現狀,為企業提供切實有用的財務信息。
2.傳統會計職能的削弱
信息化工具所帶來的快捷的財務信息收集、整理功能,削弱了部分傳統的會計職能。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標志著計算機已經代替人類完成大量繁瑣的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做保安,可以做家政,可以做客服。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重復勞動的工種已經逐漸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例如德勤發明的可以“閱讀”數千份復雜文件的“德勤機器人”。普華永道也于2017年5月推出針對更多財務領域的財務機器人。同年,安永和畢馬威也開始運用機器人進行流程自動化服務。而面對人工智能的普及,出納、記賬這類基礎會計人員將面臨失業的危機。早在2006年海爾公司建造財務共享中心時,基礎會計人員就減少了85%,有八成多的財務人員失業。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更多簡單的工種將被類似財務機器人這樣的人工智能所取代。因此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不能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手工技能,而是應該利用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整合性,拓展財務機器人無法企及的范圍。如果高職院校仍然專注培養學生手工技能,進行簡單工種的重復勞動,學生很快會被智能時代淘汰。財務機器人雖然可以為企業降低人工成本,但是有些決策預測等是機器人還不能完全勝任的任務。因此高職院校和企業都應該著手培養具有戰略遠見的新型人才。
3.會計職能的新要求
在傳統理念下,核算與監督是會計的兩大職能。然而此時的基礎會計人員僅僅負責記錄會計信息,流轉會計單據,而并未直接參與到企業經營管理中。隨著信息化的發展,財務工作的核心已經漸漸從核算、監督層面轉移到戰略發展層面。例如稅務分析,資金管理,投融資決策等。在發達國家中,有接近九成的財務工作者從事著管理會計的職位,對于決策性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在國內,超過八成的財務人士仍擔任著出納、記賬的簡單工作。雖然我國取得會計證書的人才眾多,但是管理會計型人才仍占少數。隨著數據信息的實時變更,會計工作者除了要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更需要將會計信息進行篩選和利用。這就要求財務人員能夠參與到企業經營的預測、決策和控制中。除了掌握基礎的會計知識,財務人員也應具備包括會計電算化、財務共享等相關知識的綜合能力。所以會計人員不能僅僅局限于做好記賬、算賬、報賬等工作中,更應該注重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會計信息化手段的應用也需要會計人員進一步汲取和運用數據,掌握相應的計算機網絡知識,懂得會計安全管理常識和基本的軟件維修、升級操作。因此現代會計團隊必定是一只高素質和高水平的管理團隊。
綜上所述,目前企業迫切需要的是熟練應用財務信息化軟件、對于財務數據能夠進行管理、預測和監督的全方位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在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上,應當引入信息化思維,利用新興技術和思維模式,培養適合現代會計工作的全方位人才。
四、信息化時代下的會計人才培養
高職院校的培養對象是可以直接為企業服務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人才培養模式應緊密結合企業需求。從目前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來看,大多數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考慮到理論教學和會計實務上的差異,學生缺乏一定的實操經驗。其次,對于會計電算化、財務共享系統的教學內容較少,難以滿足目前企業財務發展的需要。另外,忽視管理會計的教育,學生將從事的某些基礎會計崗位未來可能會被計算機所取代,畢業生就業形勢將變得嚴峻。因此會計人才的培養方案應該針對企業需求適當創新,使其具有定向性、適應性和實踐性。
1.實操軟件的學習應用
由于會計電算化的普及,目前所有企業都已經采用財務軟件進行會計處理,并不需要大量的手工記賬人員。因此在招聘時,企業更青睞于掌握各類財務軟件的熟手。目前,高職院校都已經開設了財務軟件學習的課程,并且設置了實訓周讓學生集中使用軟件。然而經過問卷調查發現,雖然學校的課程設置已經到位,但是課堂效果一般。多數學生反映即使跟著軟件說明進行操作,實施起來也有一定難度。有些同學雖然對于軟件操作過程比較熟練,但是對于該步驟的操作原因也是一知半解,一旦碰到新軟件產生的問題,只能求助于教師。因此針對會計實操軟件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解決。第一、完善軟件操作說明。軟件公司的操作說明可能不會特別詳細,只有操作步驟沒有解釋,導致學生在知識理解方面有所欠缺。教師應該立足學生的基礎,在原有的軟件說明上進行備注和詳盡的解釋。學生只有理解實訓步驟的原理,才能在之后的操作中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第二、鼓勵學生采用小組討論形式。小組討論學習可以使學生能夠相互討論,將問題和心得相互交流分享,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可以開設關于《會計信息系統》的課程,主要教授學生在會計領域的計算機應用原理、技術和方法。這門跨學科的課程有利于學生將會計知識和計算機知識結合起來,更好的用計算機解決財務方面的繁瑣事務。最后,軟件操作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一個學習周期,應該貫穿于整個會計學習過程中。從基礎知識講解的配套演練,到學生動手實踐,以及最后在實習過程中的應用,所發現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都應該讓學生了解掌握。
2.培養學生財務分析的能力
目前我國會計人才的培養主要包括學校教育、資格考證以及繼續教育三種。絕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幾乎都會開設會計專業,以財務會計的培養方向為主。課程也是按照基礎會計、高級財務會計等遞進開設。而管理會計能力的培養,僅僅只是通過開設一至兩門課程來進行解釋,并沒有詳盡的人才培養方案。這就造成了企業對于財務人員的能力要求和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不對稱。
面對企業需求和財務機器人的威脅,高職院校大力培養管理會計人才必將成為趨勢。首先應該增加管理會計的課時比例。在很多高校財務專業課程安排里,管理會計的學習大約只有48-56小時,只能達到課程的知識目標,學生的能力和素養提升還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其次在課程選擇方面也可以多選擇會計中偏向工商管理的部分,例如成本管理、內部控制、公司融資、投資決策等。這類課程能使學生更多的接觸到企業的經營管理方法,既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同時,在專業考證中,也可以鼓勵學生考取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CMA)等相關專業證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學習到實用知識,又能獲得高含金量的證書,對于其就業和職業生涯都有著巨大的優勢。
3.會計專業頂崗實習模式的創新
通過畢業生和企業反饋的情況來看,目前的高校會計教育和企業要求相脫節,高校生的動手能力比較差或者會計工作上手較慢。而頂崗實習作為現代高職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學生在完成了基本的教學環節后能夠到對口的單位實習,鞏固所學專業知識,對于工作任務有了直接的感性認知。在真實的工作中,可以讓學生了解企業的需求,體驗嚴格的工作制度,將人才培養和行業要求相對接,促進學生就業。
目前會計專業學生的定崗實習相比其他專業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性。因為會計信息對于企業來說屬于核心機密,所以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只能干一些比較零碎的活,無法與專業知識聯系起來。另外在會計的學習中,有眾多崗位的設置,但是在企業中很難實現崗位的調換,更無法行使會計主管的職責,因此通過頂崗實習來強化理論知識的吸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來進行教學,可以彌補目前頂崗實習模式的一些不足,讓學生更容易融入企業的環境,比自己單獨找實習單位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例如,學校可以和代理記賬公司進行合作,這樣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的公司賬務,學習到不同的企業會計處理方法,更能夠在畢業后適應不同公司的會計需要。從企業需求出發,企業全程參與,有利于培養符合企業需要、時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對于學校來說,定點企業的實習,也可以保證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安全。
本文主要從信息化手段對于會計發展的優勢和影響兩方面分析探索現代企業所需的會計人才以及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現代企業需要掌握財務基礎知識,熟練應用會計實操軟件,能夠為企業分析前瞻性信息的綜合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從軟件操作、頂崗實習、管理會計課程設置等方面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鼓勵學生參與企業管理,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