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慧 潘罡
摘要:即時反饋適應型教學模式是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一種具體實施思路。本文首先對該模式進行系統介紹,然后詳細介紹了該模式的實施思路,最后指出該模式能夠有效實施的前提:需要教師、學生及學校三方面的努力及配合。
關鍵詞:教學模式;實施思路;前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12-0475-01
目前高職院校大部分課程仍是采用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模式。該模式使教師的主要精力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備課上,授課內容大多是根據教材章節順序按部就班地開展;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在課堂上被動的、“填鴨式”學習。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模式所培養出的高職人才已經不符合現如今“一帶一路”戰略下的人才需求。在“互聯網+”時代的教學變革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混合式教學是將傳統教學優勢和信息化教學優勢結合起來,二者優勢互補,從而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本文探討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一種具體實施思路一即時反饋適應型教學模式。
一、即時反饋適應型教學模式簡介
即時反饋適應型教學(Just-in-Time Teaching),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該模式下,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活動都分為課前、課堂與課后三部分。教師利用移動教學輔助軟件,課前將預習資料推送給學生,通過軟件所記錄的學生學習軌跡以及測試、在線討論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根據學生自學情況的即時反饋,有針對性的安排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使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在課堂授課同時里用移動教學軟件記錄并評價學生掌握情況;根據課堂學生掌握情況,有針對性的布置課后作業,同時在移動輔助教學軟件上進行記錄并反饋。
二、即時反饋適應型教學模式的實施思路
1.每學期期初,教師首先給學生上一堂大學生學習生涯規劃課
通過該堂課,首先讓學生認識到當前形勢背景下高職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以及自身與之存在的差距。其次讓學生認識到大學教育與高中教育的不同。高中學習是被動式的學習,而大學學習是主動式的學習,學習任務也很繁重。最后幫助學生設定大學三年的學習計劃,從而找到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動力。
2.教師了解學生并分組
分組要求盡可能實現組員之間性格、性別、成績等的均衡搭配。
教師上課前提前與該班以前任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等進行溝通,同時獲取學生以前各學期學習成績單(新生為高考成績單),掌握學生以前學習情況。然后第一次課讓學生做自我介紹,對其進行深度了解。最后根據所掌握學生信息,結合學生意愿對其進行分組,選出組長。
3.學生下載教學軟件并應用
學生了解并下載移動網絡教學輔助軟件,注冊并完善個人學習信息,加入自己的小組,并初步嘗試軟件的功能及操作。
4.教師下達自學任務,學生完成任務并進行反饋
教師根據每節課的學習目標確定學生需要自主學習的內容;根據確定好的自主學習內容搜集、整理、制作并上傳學習資源;利用可以實時記錄、反映學生線上學習情況的移動網絡教學輔助軟件,隨時掌握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
5.教師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
根據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的備課,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同時在移動網絡教學平臺上對學生課堂表現進行實時記錄與評價。
6.布置課后作業,鞏固所學內容
根據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布置課后作業,鞏固、提高所學知識,實現對本次課教學內容與教學目的的深刻理解與把握。
(步驟4-6不斷循環,直至課程結束。)
7.學期末,總結并整理本門課程所有線上資源,總結本學期即時反饋適應型教學模式的經驗與不足,為下學期該教學模式的實施做好鋪墊
通過即時反饋適應型教學模式的實施,預計將最終形成線上學習以及線下教學的即時、有機互動和良性循環,將有助于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三、即時反饋適應型教學模式有效實施的前提
(一)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素質
1.提高工作主觀能動性
即時反饋適應型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每節課都根據學生自學情況的即時反饋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課,要求教師具有充分的知識儲備,很強的教學組織能力、課堂把控能力以及能夠隨機應變的職業素質。該教學模式的實施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準備的工作量也將加大。教師需要克服自身惰性,積極主動地提高自身素質及能力,投入到信息化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學研究與實踐中來。
2.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
即時反饋適應型教學模式的實施首先需要教師熟練掌握一種甚至多種教學輔助軟件的操作應用,將其深入融合到教學活動中;同時需要掌握微課等多種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手段,起到輔助教學的效果。因此應用該教學模式的教師具備較強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二)學生需要提高自學能力和自控能力
即時反饋適應型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學生的積極配合。該教學模式不僅會加大教師的課下工作量,學生的課下作業也直線增多:要求學生課前根據學習任務單以及教師提供的相關學習資料,自學本節課相關的知識點,并完成課前考核;課堂上通過小組成員間的團隊協作完成學習任務;課下鞏固所學內容。學生能否積極配合教師,完成課上課下的所有任務,是該教學模式得以成功實施的重要前提。
(三)學校從多維度提供制度保障
1.打造智慧教學環境
職業院校應當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完善混合式教學模式所必須的軟件和硬件設施,構建智慧教學環境,以作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和提高的基礎。學校應主動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需要,破解傳統高校課堂危機,為教師信息化能力培養創造有利條件,推動教師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
2.建立適合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考核評價體系
教師評價應該具有方向性,應該重視教師混合式教學能力的評價,根據高職教師的不同性別、年齡,構建合理的混合式教學能力評價體系,在制度上保障高職教師混合式教學能力的發展。
3.加強混合式教學團隊建設
職業院校管理層面上還應重視混合式教學團隊培養,以專業、教研室為單位建立以“混合式教學骨干教師”為引領的混合式教學團隊。“混合式教學骨干教師”包括職業院校混合式教學專家、名師,各類混合式教學大賽、信息化教學大賽獲獎教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