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摘 要:為適應中國教育發展的需要,近十年來,全國先后涌現出眾多新型教學模式,以河南省西峽第一高級中學為代表的“三疑三探”教改模式就是其中之一。目前,“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已被命名為“河南教育名片”推向全國,有幸前往該中學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教育實習,對“三疑三探”教改模式進行了研究,現結合一則課堂實錄來談一些粗淺的想法,以求拋磚引玉。
關鍵詞:教改;疑探并舉;教學
一、“疑探并舉”內涵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包括“設疑自探”“解疑各探”“質疑再探”三個環節,通過疑問與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學會主動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問題,同時養成敢于質疑、善于表達、認真傾聽、勇于評價和不斷反思的良好品質和習慣.
二、課堂實錄一則
(一)給出例題,解疑合探
例題 已知x>0,y>0且2x+8y-xy=0,求x+y的最值.
T:思考,盡可能想出更多的解法.
S1:(解法一)由2x+8y-xy=0知+=1,
故x+y=(x+y)(+)=10+(+),
由基本不等式知(+)≥2=8,
故x+y≥10.
T: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了最小值,是一種常見的解法,還有疑問嗎?
S2:沒有驗證等號成立條件,當x=2y時取等號.
T:S2同學很細心,等號成立條件很重要,這是個容易忽略的地方,需要特別注意.
S3:用基本不等式只能求出最小值,怎么來證明沒有最大值呢?
S4:由+=1知,如果令x=8,為了滿足等式成立條件,須y∞+∞,此時(x+y)∞+∞,故沒有最大值.
S5:我還想到了另外一種解釋,基本不等式其實就是對勾函數的一種特例,令t=(t≥0),可知x+y=10+(t+),此時化成一個關于t的對勾函數,根據函數圖象可知,值域為[18,+∞),即無最大值.
T:這兩位同學分別從兩個角度來說明問題,第一位同學使用了數學中極限的思想,第二位同學對基本不等式的本質,即對勾函數,有很深刻的理解.
S6:我也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出了這道題目,由2x+8y-xy=0知8-xy≤0,進而≥8,故x+y≥2≥16,求出最小值為16.
T:這位同學用了兩次基本不等式,進而求出最值.
S7:為什么兩種做法得到的答案不同呢?
S8:(馬上回答)他的做法不對,在第一次使用基本不等式等號時成立的條件是2x=8y,而第二次是x=y,顯然兩者不可能同時滿足,故等號條件無法成立.
T:不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一定要注意三個基本條件,特別是在多次使用基本不等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等號成立條件是否相同.
S9:(解法二)由2x+8y-xy=0知,(x-2)(y-8)=xy-2x-8y+16=16,故(x-2)+(y-8)≥2=8,x+y≥18.
T:S9同學非常聰明,巧妙地運用了配湊的方法進行求解.配
湊法是一種較為高級的方法,需要平時的積累加上一定的靈感.
S10:(解法三)由2x+8y-xy=0知,y=,此時,f(x)=x+==(x-8)++10,由x>0知x-8>-8,故f(x)∈(-∞,2]∩[18,+∞),無最值.
T:用含有x的代數式表示y,進行替換,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這也很常用的一種解法,可是得到的答案與前面不妥,他的解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嗎?
S11:我認為他做得不對,當得到y=時,因為y>0,故>0,從而x>8,此時,x+y的范圍是[18,+∞),與前兩種解法的答案就一致了.
T:很好,S10同學只看到了題目中x>0的條件,而S11同學能看到隱含的條件y=>0,這也提醒我們在做題的時候要注意挖掘隱含條件.
(二)教師引導,質疑再探
T:以上的第一、第三種解法都是解決此類題目的常用方法,現在請大家回過頭來再看解題方法、過程,勇于提出你的疑問,進而探尋解法背后更加深刻的數學本質.
S12:第一種解法使用的是基本不等式,但是只有一個最值,而且這個最值還需要在等號成立的條件下才能求出,這就為解題帶來了不便,在第一種解法中,可以明顯感覺到這一點,我認為,基本不等式既然源于對勾函數,那么它的數學本質就應該是函數,求此類最值問題,也就轉化為求對應函數在所給區間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S13:我同意上一位同學的觀點,運用基本不等式求解還有另外一個難點,就是如何配湊成標準形式,這需要一定的技巧,往往不容易想到.
T:以上兩位同學對第一種解法的本質把握得非常到位,需要提醒的一點是S12同學在表述上有點問題,“最值”是函數性質的
一個特定名稱,這也提醒我們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語言的嚴謹性.函數思想是貫穿高中數學的一條主線,通過基本不等式這一章的學習,大家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對勾函數的掌握.
S14:老師,可不可以把所求的代數式x+y看作是一個關于兩個變量x和y的函數解析式,進而把求x+y的范圍轉化為求一個關于兩個變量的函數在定義域上的值域?
T:這位同學提出了一個很大膽的想法,把所求看出函數,也就是f(x,y)=x+y,這是函數嗎?如果是函數,它又是什么函數呢?
S15:我認為f(x,y)=x+y是一個關于兩個變量的函數,之前我們學習的都是關于一個變量的函數,叫做一元函數,那么這個就應該是二元函數.
T:很好,有同學已經給出了這種函數的名字,同學們準備如何來研究二元函數呢?
S16:根據以前學習函數的經驗,我認為可以先作出函數的圖象,然后直接找出在給定定義域內函數的值域即可.
T:這是一種很好的思路,只可惜以我們現在的知識還不能直接作出二元函數的圖象,還有同學有其他思路嗎?
S17:學完一元方程,學習二元方程的時候,使用的方法是“消元法”,這種消元的思想可以用來求解二元函數的值域,例如,例題中的第三種做法使用的是代換的方法,將y=代入f(x,y)=x+y得到f(x)=x+,即轉化為求一元函數f(x)在[8,+∞)的值域.其數學本質就是消元的思想.
T:很好,這位同學用類比的方法,找到了求解二元函數的一種方法——“消元法”,消元的目的是將二元函數轉化為所熟悉的一元函數來求解.今天,我們首次給出二元函數這個概念,請同學們總結一下,在不等式這一章,還遇到過哪些二元函數的題目呢,又是如何求解的呢?
S18:題目:已知a≥0,b≥0,a+b=1,求+的范圍.解法:通過基本不等式或消元法求解.
S19:題目:已知x,y滿足條件x-2y+7≥04x-3y-12≤0x+2y-3≥0,求(1)z=;(2)z=;(3)z=x2+4x+y2的取值范圍.解法:運用幾何意義求解.
T:通過解答同學們給出的題目,我們進一步認識了二元函
數,同時也總結出了求解二元函數給定條件求最值問題的三種常用解法,即消元法、基本不等式法和幾何意義法.同學們今后見到有關二元函數問題時,要注意總結做法.在這個題目的三種不同解法中,函數思想作為連接其中的紐帶,使得各種做法之間又相互聯系,使得數學這門課程更加縝密!這也要求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在注重一題多解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多解歸一,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小節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創新來自基本的認知過程,就本質而言,創新是廣義的認知,當原認知結構進行內化(推理)時出現斷線(疑問),二者都必須借助質疑、解疑才能重新建構,進而融會貫通,建立新認知結構.
在自由質疑、解疑合探的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更容易發現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斷鏈處,從而進行有效的彌補(例如S5同學在使用兩次基本不等式時沒有考慮等號成立條件,暴露出他的認知結構中“未能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數學本質”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對原有認知結構中內容、關系重新審視反思,可能有所發現、創新,從而進行數學知識、結構的重新建構.(例如同學創新性地提出二元函數這個概念,在眾人合力探索之下,總結歸納出求解二元函數條件極值的幾種常見方法).由此可見,創新始于質疑,終于探索,要想創新必先敢于質疑,想要創新必先勇于探索.“三疑三探”教學模式之所以能夠培養出創新性人才,其本質盡在“疑探并舉”中.
參考文獻:
[1]楊文普.如何正確運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N].中國教育報,2008-10-10.
[2]孫旭花.質疑,學會認知、學會創新的突破口[J].數學教學,2000(2):23-25.
?誗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