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西中醫藥大學瑞康臨床醫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2.廣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癢(Itch)是一種引起人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感覺,目前其發生發展機制尚未明確[1]。老年皮膚瘙癢是老年人常見的皮膚疾病,老年皮膚瘙癢癥存在易反復、難根治的特點,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中醫在治療上雖有很好的療效,可有效方藥的組方規律還缺乏系統的研究,使得其處方用藥經驗在總結和傳承上面臨較大的困難。因此,對老年瘙癢的組方配伍規律進行系統的研究,闡明其核心藥對與核心藥的關聯規則,對指導臨床用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采用關聯規則挖掘技術對中國知網CNKI(1979~2016.6)收錄的治療老年瘙癢的方劑組方配伍規律進行挖掘分析,為臨床治療老年皮膚瘙癢癥及新藥研究提供依據。
1.1 數據來源 利用“老年”與“瘙癢”作為關鍵詞,對中國知網數據庫中1979年至2016年6月的文獻進行檢索,篩選出符合納入標準的方劑。
1.2 納入標準 ①“功用”或“主治”中無明確記載“止癢”的文獻不予收錄;②由高血壓、慢性腎病等慢性疾病引起瘙癢的文獻不予收錄;③含有西藥的聯合治療的文獻不予收錄;④只有單味藥或超過二十味藥的文獻不予收錄;⑤治療總有效率不達到80%的文獻不予收錄;⑥用藥劑量沒有明確的文獻不予收錄[2]。
1.3 數據處理 由于產地、炮制、用藥部位不同等原因,同一味中藥易出現不同名字,本研究將依據《中藥學》[3]進行統一規范,如“芩莖”、“祿白”均歸為“苦參”;“香荊薺”、“線薺”均歸為“荊芥”;“八股牛”、“山牡丹”均歸為“白鮮皮”。若不同名方劑中的藥物相同則歸為同一方劑。中藥的性味歸經,藥類等也均按照《中藥學》[3]進行規范。如一味藥有多種藥性藥味則按多種藥性藥味統計,藥性藥味不確切的不統計。
1.4 統計學方法 依照上述納入標準,篩選出符合標準的方劑,所得方劑數據錄入Excel表格中,形成治療老年皮膚瘙癢中藥數據庫,同時將數據錄入中醫傳承輔助平臺2.5軟件,運用關聯規則的Apriori 算法進行用藥模式、關聯規則等組方規律分析。Apriori 算法是關聯規則的數據挖掘算法中最常見的計算方法之一。其主由兩個步驟組成:一是將每一項的數據排序,產生頻繁項集;二是根據頻繁項集產生相應的關聯規則[3]。找尋關聯規則時,設置一定的支持度和置信度作為對關聯規則的必要的補充,這將有助于評估前后兩項數據一個數據集中同時出現的頻率。中醫傳承輔助平臺2.5軟件便是利用了Apriori算法,從而實現了對數據的統計分析。
2.1 高頻藥物 納入符合要求的治療老年皮膚瘙癢方共252首,內服221首,外用31首。涉及275味中藥,藥物頻次2712次。其中使用頻率前6位的是當歸(153次,60.7%)、防風(132次,52.4%)、白芍(108次,42.9%)、生地(107,42.5%)、甘草(105次,41.7%)和荊芥(83次,32.9%)。使用頻率≥10%的共有25種藥,而使用頻次僅有1次的有92種藥。使用頻次較高的藥物詳見表1。

表1 止癢方劑常用藥物頻率(頻率≥10%)
2.2 藥味藥性及歸經頻次分析 依照《中藥學》[4]、《中藥大辭典》[5]的分類標準,對252首止癢方劑的藥味、藥性及歸經進行頻次分析。結果顯示,藥味以苦、甘、辛為主,分別占所有藥物的45.5%、36.4%、30.1%,詳見表2、圖1。溫、寒、平藥性是主要的藥性,分別占所有藥物的34.1%、31.4%、12.9%,詳見表3、圖2;歸經以肝、脾、心、肺、胃為主,分別占所有藥物的48.3%、34.0%、27.7%,詳見表4、圖3。

表2 止癢方劑常用藥物藥味統計

表3 止癢方劑常用藥物藥性統計

表4 止癢方劑常用藥物歸經統計
2.3 基于關聯規則分析的組方規律分析應用 中醫傳承輔助系統,使用關聯規則挖掘法,將支持度設置為50%,置信度設置為0.6,可得到高頻藥物組合22個。其中兩味藥藥物組合19個,頻率最高的是“當歸-防風”(93次)和“當歸-白芍”(90次)。高頻三味藥藥物組合3個,“當歸-防風-生地”(54次)頻率最高。高頻藥藥物組合詳見表5,關聯規則見表6,藥物之間的網絡展示見圖4。


表5 止癢方劑高頻核心藥物組合分布(支持度≥50%,置信度≥0.6)

表6 止癢方劑關聯規則(支持度≥50%,置信度≥0.6)
3.1 老年皮膚瘙癢癥的病因 目前,老年皮膚瘙癢癥的病因復雜,其發病機制西醫尚未明確,只是認為其與皮膚退行性變、免疫功能改變、激素水平改變、內臟疾病和過敏等因素有關。中醫稱之為“風騷癢”或“癢風”,認為瘙癢產生的病理基礎是肌膚氣血不和。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氣血虛弱, 精血越發不足, 血虛生風, 風動則癢;與此同時,老年人肝腎陰虧, 以致肌膚得不到精血充養, 陰虛血燥風動而致癢[6]。
3.2 用藥規律分析 通過對252首治療老年皮膚瘙癢證方劑的高頻藥頻數分析,可以得知中醫用藥原則與該病的病因病機相關聯,其中最高頻的藥—當歸為補血藥,而白芍、生地等也有補血的作用,可使機體血氣充足,濡養肌膚,從而達到止癢的功效;高頻藥中還有一類祛風藥,如防風、荊芥、川芎等藥,亦是止癢的關鍵藥物。
按藥味的使用頻率排序,藥味居前三位的為苦、甘、辛,分別占所有藥物的45.5%、36.4%、30.1%;五味之中的苦,具有燥與瀉的功效,燥為燥濕,瀉為瀉熱,亦可堅陰,多用于濕熱證、陰虛火旺等。如苦參、何首烏;甘,具有和緩,主調、補益等功效,多用于各種虛癥,如百部、芒果葉;辛,具有發散、解表、行氣等功效,多用于氣滯血瘀、外感表證等,如茯苓、雞骨柴葉。其中五味之間的配伍針對老年皮膚瘙癢證的特點,相輔相成。甘苦配伍,可滋潤臟腑,活血補氣,使氣有所歸,以補血虛、氣虛;辛苦配伍,可辛開苦降,升清陽,降濁陰,以清熱利濕;辛甘配伍,可辛甘發散,去除表邪,營衛加固,以祛風達緩急止癢之療效。
按藥性的使用頻率排序,藥性居前三位的為溫、寒、平,分別占所有藥物的34.1%、31.4%、12.9%。其老年皮膚瘙癢證方劑用藥配伍可有用藥溫和,以寒治熱,擅用平藥的特點。溫性藥溫經通絡、溫陽守中,寒性藥涼血解毒、滋陰瀉火。臨床上老年皮膚瘙癢癥的辨證分型較為復雜,針對不同證型、癥候及病勢,可以應用溫寒并用的方法,以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平性藥的使用,以不寒不熱來辨治寒熱交替癥候,平和緩慢地使機體恢復平衡。
按藥物歸經頻率排序,居首位的為肝經藥物。肝主疏泄,主藏血,即通過疏瀉升發調節機體以通而不滯的作用以及貯藏血液、調節血量。《血證論》[7]記載:“肝屬木,木氣沖和調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氣化的升降隨肝的疏瀉以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藏血維持血液循環以潤養全身,疏泄與藏血各司其職又緊密聯系,使氣血得以平衡。使用頻率居次位的為脾經藥物,脾主運化,主清升,即調節水谷之精微的轉化及輸送。《醫宗必讀》[8]道:“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于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脾運化水谷與水濕,為機體物質代謝的關鍵樞紐,若脾失健運,則無法為機體產生足夠的氣、血等養料以及水液積滯,導致氣血不足和水濕產生。
3.3 關聯規則分析 中醫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這一理論在老年止癢方中的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用關聯規則數據挖掘法,進行組方規律分析,可以發現“當歸-白芍”、“當歸-防風”、“甘草-防風”以及“當歸-防風-生地”等補血藥聯用祛風藥的組方模式高頻出現。可見,養氣補血、祛風止癢、養陰潤燥成為了老年皮膚瘙癢癥的基本治法。臨床運用以及新的臨床組方可從這方面進行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