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平南縣中醫院,廣西 平南 537300
血管性癡呆 ( Vascular Dementia,VD) 在我國老年期癡呆發病率中居于首位[1]。血管性癡呆多發生于腦梗死后,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腦梗死的發病率明顯升高,而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的發病率也隨之上升,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也給家庭、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2]。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血管性癡呆效果明顯,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住院的VD患者,共120例,應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0.12±12.34)歲,病程1~7個月,平均病程(3.7±0.5)個月。治療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齡51~79歲,平均年齡(59.56±13.12)歲,病程1~8個月,平均病程(3.6±0.6)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及辨證標準參照 《血管性癡呆的診斷、辨證及療效判定標準 ( 研究用) 》[3]。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美國國立神經系統疾病和卒中研究所與瑞士神經科學研究國際協會(NINDS-AIREN)制訂的《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4]。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符合以上中、西醫診斷標準,病程在1~8個月的患者,并經查頭顱CT證實,排除占位性病變、精神病或伴嚴重的心腎功能損害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靜脈胞磷膽堿納注射液(三才石岐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 20160608,國藥準字 H19999241,0.25 g/支)0.5 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1次/d;口服吡拉西坦片(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批號 160206,國藥準字 H44020779,0.4 g/粒)0.8 g/次,3次/d。14 d 為1療程, 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合用加味指迷湯和子午流注開穴療法治療。加味指迷湯組成:天麻14 g,炒白術13 g,黨參18 g,半夏12 g,陳皮10 g,膽南星10 g,白豆蔻8 g,枳殼8 g,石菖蒲12 g,丹參15 g,葛根15 g,水蛭10 g;用法: 加水2000 mL,煎取400 mL,分兩次溫服,1劑/d。子午流注開穴療法:取心經、脾經流注的時間,心經選午時(11~13時),脾經選巳時(9~11點)。取穴以心經的少沖、少海、青靈、神門、大敦,脾經的隱白、大都、公孫、三陰交、商丘、陰陵泉等穴為主穴,同名經其他穴為配穴。依據病情每次選穴2~4個,皮膚消毒后,進針后留針30 min,1次/d。14 d為1療程, 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5 療效判定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5]中所列的VD療效標準進行判定。顯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反應一般,且定向基本健全,可以生活自理;有效:癥狀和體征有所減輕,反應仍遲鈍,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無效:主要癥狀和體征未改善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率 = ( 顯效例數 + 有效例數 ) /總例數×100%。
1.6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及血液流變學指標情況。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86.67%,優于對照組的68.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組患者血液流變學的指標在治療后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項目 對照組(n=60) 治療組(n=60) 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全血相對黏度高切10.41±0.88 8.42±1.2711.86±0.616.45±0.86?低切15.67±1.4212.37±1.4215.18±1.878.36±0.62?全血還原黏度高切7.34±0.656.12±1.63 7.27±0.635.36±1.65?低切42.19±2.2839.89±3.2641.33±2.3437.15±2.11?血漿黏度值/mPa·s2.49±0.391.78±0.122.58±0.321.22±0.32?紅細胞壓積/%46.73±1.1444.68±1.5447.45±1.0641.32±1.13?紅細胞沉降率/mm/h25.18±2.0722.18±1.6725.62±2.2316.36±2.24?纖維蛋白原/g/L3.98±0.423.76±0.294.14±0.523.12±0.39?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血管性癡呆屬于中醫學“癡呆”、“文癡”、“神呆”、“呆病”、“癡愚”等范疇,本病的形成以內因為主,多由年老體虛、七情內傷、久病耗損等原因導致氣血不足,腎精虧耗,腦髓失養,或氣滯、痰濁、血瘀痹阻于腦絡而成,痰濁、血瘀相兼致痰瘀交結,使病情纏綿難愈[6]。西醫藥對防治VD有一定效果,特別是隨著現代康復醫學的成長與發展,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但缺乏根治性的特效藥物,常用西藥主要包括改善腦細胞代謝藥、改善腦循環藥、腦保護劑及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等[7]。吡拉西坦為腦代謝改善藥,具有抗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所導致的腦功能損傷作用,并能促進腦內ATP生成,促進乙酰膽堿合成且能增強神經興奮的傳導,并具有促進腦內代謝的作用[8]。近年來中醫學者不斷地對VD進行研究,田金洲等[9]對近年來發表的中醫藥治療血管性癡呆的42篇文獻進行統計和分析,發現在血管性癡呆臨床辨證中,痰濁阻竅證達到75%,瘀血阻絡證達到64%。苗桂分等[10]認為老年VD多屬中醫痰阻血瘀腦之清竅,元神為之迷蒙所致。王飛[11]認為瘀血阻絡證是 VD 常見證型,伴隨年齡增長,營血漸衰,血流遲緩,腦腑血行失暢,經脈受阻,日久成瘀,瘀血痹阻腦竅,腦髓失養而發為癡呆。因此“祛痰化瘀通絡”法為治療VD的重要治法。筆者根據上述文獻,在指迷湯的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搜風通絡類藥而成加味指迷湯,方中用天麻平肝潛陽,黨參益氣,白術健脾,白豆蔻醒脾化濕,枳殼理氣寬中,陳皮、半夏燥濕化痰,膽南星祛風止痙,石菖蒲開竅寧神,化濕和胃,葛根解肌升陽,活絡舒筋,丹參祛瘀生新,水蛭通經破血逐瘀,上述藥物合用,達到祛痰化瘀、搜風通絡之功。
子午流注開穴療法是通過井、滎、輸、經、合五輸穴同陰陽五行進行配合,對干支配合臟腑予以合理運用,采取干支計年計月計日計時,對經氣流注盛衰開合進行準確的推算,而后按時取穴治療[12]。近年來子午流注開穴療法在腦血管系統中應用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竇會芹[13]用子午流注針法治療缺血性中風后遺癥30例,總有效率達93.3%,結果顯示子午流注針法對缺血性中風(中經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語言不利、偏身麻木不仁等癥狀具有較好的療效。黃予巍等[14]將11篇有關子午流注針法治療腦卒中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文獻納入分析,結果顯示子午流注針法配合辨證取穴在臨床療效、改善神經功能的缺損評分、血液流變學的指數變化等方面比較有顯著的療效,提示子午流注針法配合辨證取穴治療腦卒中的療效優于常規辨證針刺療法。本研究選取心經和脾經流注的時辰開穴,結合口服加味指迷湯治療,結果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血液流變學異常指標,且明顯優于對照組 (P<0.05)。
本研究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運用加味指迷湯合子午流注開穴療法治療血管性癡呆,總有效率達86.67%,療效優于單純常規西藥治療組,可明顯改善血液流變學異常指標。近年來的研究認為因腦動脈硬化而導致腦血流下降是引起血管性癡呆的主要因素,且脂代謝紊亂、血液黏稠度增高又是引起或加速動脈硬化的重要因素[15]。提示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可能是上述療法的作用機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