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襄城縣中醫院,河南 襄城 461700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為臨床多發腦缺血性疾病癥候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四肢麻木、耳鳴等癥狀,對其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影響極大[1-2]。目前,臨床西醫主要采取對癥干預措施對VBI予以治療,包括擴張腦部血管、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3-4]。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在VBI臨床治療中較常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整體治療效果不佳,與臨床預期存在較大差距。因此,臨床將VBI治療研究重點轉向中西醫結合[5]。中醫無VBI病名記載,但根據其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將其歸類于“厥癥”、“眩暈”等范疇,并認為虛、火、風、痰、瘀等因素均可引發VBI?;钛a氣祛痰湯為臨床常用中藥方劑,有活血化痰、補氣行血等功效,在VBI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臨床關于活血補氣祛痰湯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在VBI中具體應用價值的報道研究較少,基于此,筆者選取我院86例VBI患者進行分析研究,探討上述聯合治療方案臨床療效?,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VBI患者8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n=43)與研究組(n=43)。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46~71歲,平均(58.69±10.78)歲;病程1.3~4.9年,平均(3.08±1.02)年;基礎疾?。焊哐?5例,高血壓21例。研究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44~73歲,平均(59.02±11.11)歲;病程1.1~5.2年,平均(3.13±0.98)年;基礎疾?。焊哐?4例,高血壓23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VBI診斷標準[6];②經超聲等檢查可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③知曉本研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過敏體質及對藥物具有過敏史者;②外傷所引發眩暈者;③伴有不穩定性高血壓者;④并發消化性潰瘍者;⑤存在明顯出血傾向者;⑥并發腎肝功能重度障礙者;⑦并發腦出血或腦梗死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130),口服6 mg/次,3次/d。研究組:采取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活血補氣祛痰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用量、用法同對照組;活血補氣祛痰湯藥物組方:甘草10 g,紅花6 g,丹參12 g,半夏12 g,陳皮12 g,地龍10 g,茯苓12 g,川芎12 g,當歸12 g,黃芪35 g。氣虛者加黨參30 g;血瘀者加紅花、桃仁各12 g;耳鳴者加石菖蒲15 g;頭痛頭重者加僵蠶10 g;白芷10 g;失眠者加五味子12 g,柏子仁12 g,酸棗仁12 g;以水煎煮,1劑/d,收汁300 mL,早晚分2次服用。兩組均治療15 d。
1.4 療效判定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予以評估,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且中醫證候積分降低≥90%為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及體征顯著改善,且中醫證候積分降低60%~89%為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且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59%為有效;未至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②血流動力學,分別于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實施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測定基底動脈(BA)及左右側椎動脈(VA)血流速度。③生活質量,分別于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依據SF-36量表予以評估,分值范圍為0~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8]。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7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2.09%(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血流動力學比較 治療前兩組左側VA、右側VA及BA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后兩組左側VA、右側VA及BA較治療前增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SF-36分值比較 治療前兩組SF-36分值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療程結束后兩組SF-36分值較治療前增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組別例數 左側VA 右側VA BA 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4332.02±5.9735.12±6.31?32.81±4.9638.35±7.05?40.18±4.8742.10±4.08?研究組4331.66±6.2441.09±7.25?#32.32±5.1743.19±6.07?#39.46±5.5247.49±3.52?#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3 兩組SF-36分值比較 (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VBI好發于中老年群體,其發病與腦動脈粥樣硬化等具有密切相關性,若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則疾病易反復發作,并隨病情進展引發急性腦血管疾病等。近些年,VBI發病率持續增高,如何對其進行安全有效治療仍是當前研究熱點。
目前,臨床上治療VBI主要措施包括改善腦代謝、給予擴血管藥物及鈣離子通道阻滯劑、抑制前庭系統興奮藥物等。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在VBI臨床治療中較常用,其屬雙氨氧化酶抑制劑,可有效擴張椎-基底動脈系統,增大腦部血流量,改善腦循環狀態,且可降低血壓、提升耳蝸及腦底血流量。有研究[9-10]還指出,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還可對抗兒茶酚胺縮血管作用,并抑制血漿凝固和二磷酸腺苷所誘導血小板聚集。同時,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還可提高血管通透性,促進腺體分泌。宋雨鴻等[11]研究結果顯示,采取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單藥治療VBI后,患者總有效率僅為73.3%,與臨床預期存在較大差距。
VBI屬中醫“眩暈”等范疇,中醫雖無其病名記載,但對其認知較早,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海論》指出“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關于疾病治療,張仲景采取五苓散及澤瀉湯對患者予以干預,并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表明“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澤瀉湯主之。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蓖瑫r,中醫認為VBI病位在于清竅,因腎精不足、氣血虧虛致使清竅失養、腦髓空虛,或瘀血阻竅、痰火上逆、肝陽上亢抑制清竅擾動發生眩暈,和腎、脾、肝三臟具有密切相關性[12]?;钛a氣祛痰湯為臨床中醫參照VBI病因病機所制方劑。本研究結果表明,療程結束后研究組左側VA、右側VA及BA優于對照組,且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與陳婉蘭[13]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基礎上,聯合采取活血補氣祛痰湯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可更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狀態,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以此提高疾病治療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活血補氣祛痰湯中黃芪可通經活血、補中益氣;川芎能祛風止痛、活血行血;當歸、丹參有安神、清心除煩、祛瘀、活血涼血等功效;半夏擅燥濕化痰;甘草可調和諸味藥材;紅花有散瘀止痛、行氣活血功效;陳皮可降逆止嘔、燥濕化痰;地龍有息風止痙、清熱通絡之功;茯苓能安神健脾;諸藥聯用可共奏活血、化痰、補氣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療程結束后研究組SF-36分值增高幅度較對照組更加顯著,表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與活血補氣祛痰湯聯合治療VBI,還可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可能與該聯合治療方案可更有效改善疾病臨床療效具有一定相關性。
綜上,采取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聯合活血補氣祛痰湯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狀態,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