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471000)陳霏
為了保證患者圍手術期輸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對80例圍手術期輸血患者在常規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的指導下輸血與輸血指證評分指導下輸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簡要的探究和分析。
1.1 一般資料 從2016年7月~2017年9月期間本院收治的所有輸血患者當中隨機選取其中的80例作為本次的觀察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的40例患者和觀察組的40例患者;在對照組的40例患者當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的年齡在33~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57±10.27)歲;在觀察組的40例患者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的年齡在32~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89±12.0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對比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附表 兩組患者的血紅蛋白輸注率和輸注量
1.2 方法 對照組的40例患者在圍手術期輸血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0年頒布的《臨床輸血技術規范》指導下,要求在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狀況,根據患者的外科醫生和麻醉醫生的臨床經驗決定患者輸血的血紅蛋白水平,將患者圍手術期期間的血紅蛋白水平維持在7~10g/dl之間。觀察組的40例患者在圍手術期輸血時,在圍手術期輸血指征評分指導下進行輸血,具體如下:在對觀察組的40例患者進行圍手術期輸血前,需要對患者的輸血指證評分進行評估,將圍手術期輸血指征評分作為血紅蛋白在6~10g/dl范圍之間的患者紅細胞懸液的輸入指征,然后在觀察組的40例患者每次輸入同種異體紅細胞懸液之前,需要對患者進行圍手術期輸血指證評分,然后根據患者的具體評分結果確定患者的血紅細胞輸注量。①患者的輸血指證評分在10分以上的患者,將患者的血紅蛋白維持在10g/dl以上;②輸血指證評分為9分的患者,將患者的血紅蛋白維持在9g/dl左右;③輸血指證評分為8分的患者,患者的血紅蛋白維持在8g/dl;④輸血指證評分為7分的患者,血紅蛋白維持在7g/dl;⑤輸血指證評分為6分的患者,血紅蛋白維持在6g/dl。
1.3 輸血指證評分標準 0分:無需輸注血紅蛋白能夠維持患者基本正常的心輸出量所需腎上腺素輸注速度,維持SpO2≥95%,所需吸入氧氣濃度≤35%,患者的中心體溫<38℃,沒有心絞痛;1分:腎上腺素輸注速度≤0.05ug/kg·min,氧氣濃度在36%~50%之間,患者的中心體溫在38℃~40℃之間,經體力勞動、運動或者情緒激動時心絞痛發作;2分:腎上腺素輸注速度≥6ug/kg·min,吸入氧氣濃度≥51%,患者的中心體溫>40℃,患者在靜息狀態或者日常生活中心絞痛發作[1]。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17.5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同時采用t值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來表示,采用卡方值進行檢驗,若P<0.05,則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血紅蛋白輸注率和輸注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都沒有發生死亡和并發癥情況,P>0.05,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血紅蛋白輸注率和輸注量如附表所示。
輸血是臨床中的一項常見的、重要的治療或者是輔助治療手段,能夠為廣大外科疾病患者以及其他危急重癥患者提供有力的生命健康保證,但是在輸血治療中,為了保證患者在圍手術期輸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減少同種異體輸血的風險指數,要嚴格把握輸血的適應癥、輸血量和輸血率等。從上述結果當中可以看出,觀察組的40例患者在輸血指證評分指導下,血紅蛋白的輸注率為55%,輸注量為(0.96±0.38)U,顯著少于對照組;與同類研究當中54.8%的輸注率和(0.97±0.42)U的輸注量非常接近[2]。
總而言之,圍手術期輸血患者在輸血指證評分的指導下進行輸血,能夠在不增加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的基礎上,顯著減少患者圍手術期的輸血率和輸血量,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