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鄭市人民醫院(451100)姜偉峰
消化道內鏡檢出率高,且手術創傷小,因此對于協助診斷消化道早癌有重要的臨床價值。筆者為了探討消化內鏡技術在消化道早癌檢查中的應用效果,特選取80例病例探討,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消化道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24~62歲,平均(49.90±1.77)歲。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22~62歲,平均(49.80±1.8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內鏡檢查,判斷早癌檢出率。對于檢出消化道早癌的患者,對照組行外科手術治療,觀察組采取新型內鏡下手術,分析對比兩組的檢查效果。對照組采取傳統內鏡檢查,即采用白光內鏡檢查,若醫生在檢查時發現可疑病變取病理組織切片進行活檢。觀察組采取超聲內鏡、放大內鏡,能夠清晰的觀察到消化道的黏膜和血管,或是微血管,也可以對腫瘤黏膜浸潤的程度進行判斷。取病理組織切片進行活檢,并和對照組比較。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消化道早癌的檢出率、內鏡影像質量、手術切口創傷大小、手術時間和住院天數等指標。圖像質量評分標準:1分表示圖像模糊;2分表示圖像暗淡;3分表示圖像比較清晰;4分表示圖像清晰。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20.0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或檢驗:理論頻數T>5時用x2檢驗,理論頻數T<1時確切率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差異性。
2.1 比較兩組消化道早癌檢出率 觀察組新型內鏡消化道早癌檢出率92.50%(37/40)顯著優于對照組的70.00%(28/40),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 比較兩組的圖像情況 觀察組形態影像、毛細血管影像質量、胃小凹分型影像質量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1。
2.3 比較兩組手術切除病灶尺寸 觀察組采取新型內鏡下切除病灶的尺寸顯著小于對照組采取外科手術的切除尺寸(P<0.05)。觀察組切除病變尺寸分別為:早期胃癌2.93cm×2.15cm,早期食管癌2.57cm×1.89cm,早期大腸癌3.40×2.23cm。對照組切除病變尺寸分別為:早期胃癌4.90cm×3.00cm,早期食管癌3.94cm×2.60cm,早期大腸癌6.70×4.80cm。
2.4 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 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附表1 比較兩組的圖像質量[( ±s),分]

附表1 比較兩組的圖像質量[( ±s),分]
胃小凹分型影像質量觀察組 40 198.4±2.1 184.0±1.7 142.1±1.0對照組 40 230.0±1.4 220.6±2.0 180.3±5.0 t 79.186 88.186 47.381 P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形態影像總評分毛細血管影像質量評分
附表2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s)

附表2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s)
組別 例數 平均手術時間(min) 住院天數(d)觀察組 40 49.40±2.01 5.84±1.03對照組 40 92.33±1.90 12.90±2.20 t 98.165 18.381 P 0.000 0.000
消化道早癌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為消化道早癌的治療提供發展思路。傳統的消化道內鏡有白光內鏡,該技術準確性不高。新型內鏡能用超聲內鏡和放大鏡進行探測,故早期檢出率更高[1]。且可以鏡下進行手術,創傷性小,可減輕患者的痛苦,術后恢復快,可改善患者的預后和生存率[2]。而外科手術創傷性大,可能出現組織臟器損傷,且手術風險相對較大,有穿孔和出血的風險。新型內鏡消化道早癌檢出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形態影像、毛細血管影像質量、胃小凹分型影像質量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采取新型內鏡下切除病灶的尺寸顯著小于對照組采取外科手術的切除尺寸(P<0.05)。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于消化道疾病的患者,采取新型消化內鏡治療,有利于發現消化道早癌,且準確率高,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探討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