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波 莫生葉 梁燈
摘 要:馬克思主義“五觀”是長期探索與不斷實踐繼承發展的科學理論,就如我們人生的燈塔,可以為我們前進的道路指明方向,指引我們走正確的道路;馬克思主義“五觀”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如何將這一思想傳遞予我們的學生,是我們在教學應用中必須實踐探索的。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五觀 教學 應用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宗教觀、文化觀教育,在高校開展的基本使命是指引大學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民族團結意識和公民意識,增強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等。使大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能夠在大是大非面前明辨是非,并能夠做一位馬克思主義“五觀”的踐行者和宣傳者。
一、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學說體系的重要構成中有馬克思主義“五觀”(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宗教觀、文化觀),其經歷了萌芽階段、形成階段、發展階段、完善階段和繼承再發展等階段,是高校大學生必須學習的科學理論知識。
(一)國家觀
馬克思把國家當作一種歷史現象來研究。 國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并不是與生俱來的,當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國家也會自然而然的消失,并不會永遠存在下去。國家具有兩個本質屬性,一是國家具有階層性,被形容為一種可以為統治階層服務的物品; 二是國家具有社會性,被認為是一種為社會全體人員服務的具有社會主權的特殊社會組織。此外,馬克思把國家比作機器,認為國家是由多個零件組合成的一個利益整體,各個零件均不可分割,分割后就不能實現整體的價值。
(二)民族觀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有三個觀點。首先,人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民族這一穩定的人們的共同體,同一個民族具有四個共同的特征,它們分別是: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社會學和歷史學是民族所屬的范疇,隨著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民族將走向消亡。其次,民族和階級不同。民族問題的本質在階級社會里表現為階級問題,但是事實上,這兩個問題是不一樣的。民族問題的本質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已發生了變化,并且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階級矛盾。最后,社會總問題中除了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宗教等問題外,還有民族問題。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有兩個,一是民族平等,二是民族團結。
(三)宗教觀
恩格斯指出“宗教是關于超人間、超自然力量的一種社會意識,以及因此而對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為,是綜合這種意識和行為并使之規范化、體制化的社會文化體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存在宗教信仰究其根源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不合理的關系,使人認為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是異己的力量”[1]。“只有當實際生活的關系,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極為明白而合理的關系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 它才會把自己神秘的面紗揭掉;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歷史發展的自然產物”[2]。總之,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能夠完全解釋人類所看到的所有現象和關系時,宗教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向消亡。但是我們也要正視宗教對社會的發展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四)歷史觀
恩格爾把馬克思的“歷史觀”稱為唯物史觀,因為它使用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為社歷史源于社會的變革,認為橫向的看人類就是社會,縱向的看就是歷史。除此,社會被比喻為建筑。他認為建筑的基礎就是經濟,即經濟關系,馬克思稱之為物質的或人類的社會的存在。建筑的上層便是法制、政治、宗教、藝術、哲學等[3]。
(五)文化觀
文化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從文化廣義和狹義的概念可知,文化具有三個層面: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馬克思的文化觀持 “擯棄”的原則。 他認為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應采取批判性繼承的原則,而不是不分好壞,通通接受。我們要學會對自己傳統文化進行篩選,好的我們應該繼承與發揚,不好的要學會摒棄;對外來文化也要進行篩選,好的我們應該學習,不好的要學會摒棄。 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二、在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馬克思主義“五觀”具有生命力的品格,要正確理解這一生命力的含義,就必須把馬克思主義“五觀”運用到具體實踐中,運用這些原理針對問題具體進行分析,追求事實真相,追求真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追求就是實現中國夢。要實現我們的中國夢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別是當代青年一代是新時期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在實現中國夢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我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青少年應該學習,學習其理論精髓。在目前的青少年馬克思主義教育中,應該將其“五觀”教育運用到實踐教學中去,通過此項教育促使青少年形成科學的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引他們的人生同時影響到其周邊的人,做一名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踐行者和宣傳者。
當今,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的使命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一直以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就擔負著維穩戍邊、建設邊疆的歷史使命。并且隨著邊疆戰略地位的凸顯,西方國家欲通過各種形式、各種卑劣的手段來動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思想,妄圖把個別邊疆地區從祖國的溫暖懷抱中搶走。因此,為了幫助我們少數民族地區學生認清民族分裂勢力的本來面目,需要增強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的實效性。據相關資料顯示,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多數開設了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與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等課程, 并且通過學生的反饋顯示,他們對課程的開展學習都很滿意[4-8]。此外,很多任課教師為了能提高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的實效性,他們除使用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外,嘗試使用現代化多媒體、提問和探討問題模式、學生為主角的演講式及雙方對陣的辯論式等方式教學[9-11]。
三、在教學中開展的必要性
(一)指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念
中華民族具有多彩的文化和源遠流長的優秀歷史傳統。在社會的前進步伐中,這些優秀的資源可以被開發與使用,如果沒有使用好,這些資源也可能會引發為社會問題。在社會的各個發展時段,毋庸置疑,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永遠是我們的學生群體,其特殊的年齡和受教育情況,都會影響到社會的發展的每一步。因此,如何讓這一群體科學正確的看待自己的國家、自己國家的文化、自己國家的歷史、自己國家的民族和宗教等,這需要科學理論知識的學習——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
(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宗教觀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深刻了解宗教的本來面目是什么?正確看待宗教與民族之間的關系與問題,正確了解我國宗教信仰相關法律法規;國家觀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科學認識大家與小家、大我與小我的關系,用科學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言語與行為,在說與做之前要以國家利益為重。文化觀教育目的是讓學生深層次的了解文化的存在意義,科學的看待和對待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歷史觀的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充分了解我國歷史發展的歷程,科學的看待歷史,科學的對待人類的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全國各學校教學的要求
為了更好的維護國家穩定與統一,需要用“五觀”教育來武裝我們學生群體的頭腦,使他們在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宗教觀和文化觀方面的認同感不斷增強。新時代,我們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在課堂內外加強這一方面的教育,對于學校而言,針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面是非常有利的。
四、教學中的實施建議
馬克思主義“五觀”都是在長期的探索中產生的科學理論體系,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分別進行教學設計,才能夠更好的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國家觀
首先,需要使學生知道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是關于國家的起源、本質、職能、發展趨勢等相關內容,這是基礎。其次是讓學生通過系列活動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理解,例如,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可以對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觀的相關原著進行在線領讀,體會分享,相互討論等形式達到對相關內容的再學習,加深學生們的學習與理解。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需要學生進行反思,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具有什么時代意義?最終對所學知識進行升華。通過這三層次的的不斷的遞進,引導學生啟發式的思考,在新時代,我們怎樣用所學的科學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行為?怎樣用我們所學習的科學理論知識去影響我們周邊的人?最終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民族觀
首先,需要使學生知道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關于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民族問題是社會總問題的一部分等相關內容,這是基礎。其次是讓學生通過系列活動加深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理解,例如,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可以對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的相關原著進行閱讀,分享體會,相互討論等形式達到對相關內容的在線學習,加深學習與理解。最后,在教師的指導與引導下進行課外實踐與課堂內學生參與活動。課外的實踐活動有兩點,一是組織學生參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通過參觀了解新疆歷史上各種民族、種族遷徙、交匯融合的歷史,以此活動加深對現代意義民族的理解;二是讓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查找新疆民族的歷史發展。課堂內組織學生進行以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和辯論賽,讓學生從理論與課堂內外的活動中知道,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如何更好的實踐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更好做一名宣傳。
(三)宗教觀
首先,需要使學生知道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關于宗教的起源、本質、功能、發展趨勢和宗教問題等相關內容,這是基礎。其次是讓學生通過系列活動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理解,例如,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可以對關于新疆宗教史在線學習,分享體會,相互討論宗教是不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加深對宗教和宗教問題的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需要學生進行反思,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應該如何抵御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這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通過啟發式提問,讓學生清楚的知道宗教極端思想滲透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四)歷史觀和文化觀
充分利用校園中的資源,把國家史、地方史,校史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現在生活的美好和來之不易;把國家和地方的典型愛國人士的事跡也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是怎么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帶領我國各族人民一起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一路走來的,是我中華各民族團結協作的結果。此外,學校還可開展以校園文化為主題的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各民族文化呈現于舞臺之上,不同文化碰撞出燦爛的火花,影響著我們學生的校園生活與學習,使我們的校園生活更具活力,像家一樣溫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
參考文獻:
[1] 心錫琴.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主要內容[J].思想政治課教學,1991,5.
[2] 彭劍勇.再談馬克思主義觀——關于科學馬克思主義觀的基本內容[J]. 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1,9.
[3] 陳憲章.試論民族院校大學生“五觀”教育[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5,7.
[4] 李智敏,艾尼瓦爾,蘭國偉.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的必要性及實施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7):44-45.
[5] 寇新華,何建忠.新疆高校馬克思主義“五觀“”四個認同”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8(05):42-44.
[6] 寇新華,武紅薇.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在新疆高校實施的回顧與前瞻[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106-108.
[7] 彭劍勇.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應是新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1(03):240+295-296.
[8] 李智敏,向智勇.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五觀”認知狀況與特征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40-41.
[9] 寇新華,武紅薇.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在新疆高校實施的回顧與前瞻[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4):100-102.
[10] 崔蓉.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五觀”和“四個認同”教育唱響新疆社會和諧主旋律[J].管理學家,2013(20):304-304,305.
[11] 寇新華,何建忠.新疆高校馬克思主義"五觀""四個認同"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9,16(5):37-39.
基金項目:新疆職業院校抵御宗教極端思想滲透問題研究——以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 ZY2017—11)的資助;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德育工作模式創新研究(2017年兵團職業教育科研培育課題)的資助。
作者簡介:殷波(1984—),女,漢族,寧夏中衛人,碩士,講師,從事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學研究。E-mail:12522010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