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子所著《道德經》具有濃厚的歷史價值,其提出的“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對當今社會發展也產生了深刻影響。本文將從該理念產生的時代背景出發,對“無為而治”進行整體上的論述,進而通過對施行該治國理念時的具體措施的分析,對“無為而治”有了更為明晰的認識。
關鍵詞: 老子 道德經 自然 無為而治
老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經》直到今天也為人們學習。在《道德經》中,老子對“道”進行了解讀,并基于此提出了有關修身,治國的理論。而“無為而治”便是老子治國理論的基本觀點,它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治國思想,對今天我們國家的治理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無為而治”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
對時代背景的分析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經濟上,生產工具的更新提高了勞動效率,帶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于是大量土地被開墾為農田,自耕農階層出現。新興的封建地主與自耕農的關系逐步發展起來,使得原有的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固定關系被打破,引起了封建地主階級與奴隸主階級之間的矛盾。伴隨著矛盾沖突的進一步擴大,生產關系不再穩定,原有社會各個階層的固定關系被打破,各個階級為了自身利益互相爭奪,這也就導致了在政治上產生了劇烈變革。
在政治上,各地諸侯實力逐漸擴張,諸侯相爭,周王室王權衰敗,傳統制度被沖擊,整個社會禮崩樂壞。頻繁的戰亂使得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老子著眼現實,撰寫《道德經》,并在其中提出了自己的“無為而治”的治國理論[1]。
二.“無為而治”思想概述
老子的“無為而治”是由其“自然”的觀點得出,所謂“自然”,在老子處理解為“自然而然”,“自己而然”,即主張萬事萬物依靠其本身的特性進行發展,外界對齊不加過多約束,讓事物依其本性進行發展。
與自然相輔相成的,是無為。所謂“無為而治”,并不是指在治理國家時一無所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無為”,將“無為”本身看作是“有為”的一種方式,看成是一種特定的“為”。這種無為之“為”的特點便在于利用對象自身的力量而不加干預,最終達到人的目的——“無為而無不為”,即是要通過“無為”的方法達到“無不為”的目的[2]43。
《道德經》中有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子樸。”由此可見,老子的“無為”便是主張要順應自然之道,遵循社會發展的內在的秩序和事物運動變化的準則,不做與自然規律相違背之事,“不妄為”。對待百姓,依照百姓自身的發展進行管理,不對百姓生活進行過多干預,各個階級依其階級本身的特性進行發展,這樣一來社會的發展也會遵循內在規律而行,社會秩序的穩定得以保障。由此從整體上看,“無為而治”便是一種順應民心的治國之道。
三.“無為而治”的具體措施
“無為而治”觀點是針對國家的統治者而提出的,所以我們可以從有關統治者的不同角度出發,來對“無為而治”進行進一步的認識:
(一)君主的自身修養
在老子看來,君主自身首先要守道修德,才能對國家進行更好的治理。君主為什么要守道修德?老子首先從萬物出發給了原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3]127萬物是從“道”發源出來,經歷了“德”,“物”,“器”三個階段才成為我們所認識的萬物。所以,“道德”因為它自身的原始無形得以重視,而他們之所以被重視,就是因為“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順著萬物的自然來使萬物生長。
由此對應到君主自身,便是要求君主遵循道德,這一過程是逐步遞進的,先將自身的道德樹立,之后才能將其進行推廣,天下才能得治。“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3]132自身樹立起自我德行,便會興旺發達,子孫不絕,天下治理之道便由此得出。若是不守道修德,便是德行敗壞,貪得無厭之人,若是他們來治理國家便會產生不符合規律的“盜夸”——“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資財有余......”[3]134由此天下又將大亂。所以,守道修德是君主自身應一以貫之的。
除了守道修德,君主還應有謙下與退身的品質:“是以圣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后身之。”唯有此才能夠居于民眾之上,而民眾卻不會因此而產生負擔,這樣一來便得了民心,也避免了民眾與自己產生爭端,國家秩序安定便得治——“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3]167
老子堅持“上善若水”,由這一點出發便是要求統治者有“水”的品質——柔弱克強,能夠承受國家的恥辱。“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異之”,“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3]197。老子要求統治者“上善若水”便是要求他們能夠意識到正言若反的道理。
(二)君主對民眾的管理
國家治理中的“無為”便是要求統治者遵循被統治者的想法,順應百姓的天性。這在《道德經》中有詳細的論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是對被統治者意愿的遵從——“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3]128。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圣人是沒有固定不變的意志的,而是應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這就使得“百姓之心”在國家治理中處在了中心位置,而對百姓之心的順從便是順應自然。君主下達命令時不應只是對自身的考慮,而要站在百姓的立場上順應民意,從而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
此外,在老子看來,人們的天性是“素”,“樸”的,而在社會中出現的種種規則與制度,“往往皆足以生與其原來目的相反之結果”[3]194,所以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應呈現出民眾的本真狀態,順應人們的天性,堅守質樸,回歸本真,必要時應及時除去過多的規則干預:
“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都是為了排除后天的規則對人的本性的約束;此外還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4]194,呈現本真,堅守質樸,減少私心和欲望,杜絕后天的教導,從而讓百姓們依其本性進行發展:“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縛;我欲不欲,而民自樸。”[3]141這樣一來便是順應自然,避免出現過多的后天制作的規則制度而產生的相反的結果,保證民眾的天性的淳樸,使得“無為而治”得以實現。
從君主對民眾治理的具體措施出發,在從整體上對國家進行治理時應注意到“治大國若烹小鮮”[3]151,不要對其進行翻動以至于破碎,對應到國家中便是不要對國家進行過多的干預,這樣一來,從國家到人,便形成了“圣人亦不傷人的”境界,不妄為,順應自然,便是“無為而治”的最好體現[5]。
(三)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老子在談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時首先從大國與小國的關系入手:“大邦者,下流也......則大者宜為下”[3]153。在老子看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原則便是“謙讓”,無論是小國或是大國。只有這樣大國才能夠合并小國,小國歸附大國,兩者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而相安無事,社會才能安定發展。
那么應如何營造和諧的國際關系呢?“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于無難”[3]159。這里強調將“無為之治”推廣出去來形成國家之間的和諧關系。無為之為,無事之事,無味之味消解野心與侵略。兩國相處要以德報怨,怨便會自然化解。“天下之大做于細”,兩個國家要想成就自身,滿足自己的利益,就應當從小處著手,避免利益上的小部分的抵觸,慢慢擴大合作二者的利益都能夠得到滿足[1]。
四.“無為而治”的評價與影響
“無為而治”是老子基于當時的時代背景提出的具體理論,該理論指出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問題,對動亂的社會的治理提供了充足的理論指導;此外,“無為而治”所堅持的順應萬物的自然規律,“以百姓之心為心”,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的觀點對于當今中國社會的管理影響深刻,當今在對國家進行治理時要順應民心,發布政令需要滿足大眾的利益,這樣才能夠促進社會積極健康發展。在這個層面上來看無為而治理念具有積極意義。
但是繼續從當今角度對該理論進行思考,便會發現無為而治依然有其不足之處,其中對百姓的質樸本質的回歸過多貶低了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利于社會中人們整體素質的提升。從這一點來看無為而治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消極意義。
結 語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無為而治”進行了三個方面的論述,為該觀點的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實施提供了充足的理論指導;老子的無為而治作為時代中一顆燦爛的恒星,不僅是為當時混亂的封建社會,也是為當今中國的國家治理和建設提供了深遠的指引意義。
參考文獻:
[1] 賀琴.老子“無為而治”治理思想初探[J].文教資料,2017(05):89-90+106.
[2] 張志偉.《中國哲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3] 老聃.《道德經》,饒尚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版.
[4]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重慶:重慶出版社,2015年版.
[5] 孫全勝.從《道德經》看老子的治國之道[J].宿州學院學報,2011,26(01):14-16.
作者簡介:(張佳康)姓別(女)-出生年(1997-)籍貫到市(陜西省西安市)民族(漢) 學歷(在讀本科)研究方向(哲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2015級哲學系學生。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二胎政策對一胎心理問題的影響”團隊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宗教學和科技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