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文化歷史淵源流程,古詩詞更是其中的精髓所在,是值得傳承和發揚的藝術瑰寶。利用古詩詞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提高對古詩詞教學的重視程度,并采取科學和有效的措施,提高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本文就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進行了深入探究,旨在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參考與幫助。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教學策略
引言
初中學生正處于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具有較為特殊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此時,學生的學習動力就是學習興趣。但是由于古詩詞的學習較為深奧,并且創作年代久遠,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很多學生都抵觸古詩詞的學習,甚至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產生了厭惡的心理。為此,教師必須掌握科學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促進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的進一步提升。
1以背誦的方式品味古詩詞的思想感情
與其他年齡層次的學生相比,初中生具備較強的記憶能力。為此,教師就可以采取背誦的方式,讓學生將古詩詞熟記在心,這不僅為語文寫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更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底蘊,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提供了支持與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進行背誦時,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幫助學生體會到古詩詞語言的抑揚頓挫和平仄對仗,進而更加全面的掌握古詩詞的整體基調,體會到古詩詞的獨特魅力。例如,在學習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需要先帶領學生通讀本文,再詳細介紹其中的側重“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使學生感受到《錢塘湖春行》中的春意,進而對《錢塘湖春行》中的語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實現對《錢塘湖春行》意境的深刻感悟。教師還可以采取讓學生對《錢塘湖春行》進行反復朗誦的方式,使學生在熟讀中對《錢塘湖春行》產生記憶,提高了對《錢塘湖春行》的理解程度。為了避免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加大學生的學習難度。在進行古詩詞的背誦教學時,教師還要重視誦讀方式的多樣性。例如,在進行古詩詞泛讀時,教師可以采取教師泛讀、錄音泛讀、學生領讀等多種方式。并且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音樂和圖片,引領學生更好的融入到古詩詞所展示的意境中。教師還可以將古詩詞涉及的小故事和小典故講述給學生,這不僅增強了古詩詞教學的趣味性,降低了古詩詞的學習難度,更實現了古詩詞知識的進一步拓展,提高了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效果。
2利用現象體會古詩詞的意境
古詩詞的語言較為精煉,以簡單的幾句話展示了無限的文化內涵,營造了整體的意境美。這雖然使古詩詞的學習難度較大,但也為古詩詞的品讀提供了充足的現象空間,而這意象也是古詩詞的魅力和關鍵所在。因此,在學習古詩詞時,首先就要把握好古詩詞的意象,從而更好的體會作者創造時的思想感情。通過對古詩詞意象的掌握,還可以將自己的想象力融入到古詩詞中,進而實現對古詩詞語句空白的有效填補,這在加深了對古詩詞理解的同時,也讓古詩詞的意象變得更加整體,讓抽象的古詩詞藝術具象化。
例如,在學習溫庭筠詞作《望江南》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想引領學生掌握文章大意,明白作品主要講述了一位在深閨中的女子,對遠行的愛人所展現的思念之情。這其中一共有兩組意象,第一組就是古詩詞中的女子在清晨憑欄遠眺,古詩詞中的“梳洗”二字,可以讓人感受到女子對愛人的期待和想將自己最美的樣子展示給愛人的期待心理,而“獨”字的運用則顯示了女子的獨處境地和無奈的心理,以及女子對愛人早歸的殷切期盼;第二組意象是女子在看盡“千帆”之后,仍未看到愛人歸來的失望心理。此時的“千帆”二字體現了女子的專情和執著,而“脈脈”二字則將女子的思念之情展示的淋漓盡致,表現了女子對愛人不盡的想念。文末的“腸斷處”是“白蘋洲”,而更可以直觀的感受到離別時的傷感氛圍。這些關鍵性的詞匯都留給的學生極大的現象空間,可以使學生利用自己的想象,更好的體會到文章的整體意境,進而達到全面掌握本文內容的目的。
3以實際生活助力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也不能脫離生活單獨存在。為此,教師在進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時,必須重視生活元素的應用,并且在生活的引導下,還可以使學生站在生活的角度去體會古詩詞,進而降低對古詩詞學習的抵觸心理,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熱情。將生活因素應用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還可以突破傳統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模式的束縛,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還可以利用情境創設的方式,為學生營造古詩詞所展示的氛圍,從而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確保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順利開展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結語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開展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為此教師必須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悟古詩詞的內涵和意境,進而促進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 徐輝德.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討[J]. 成才之路,2012,(32):88.
[2] 張雪嬌. 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J]. 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3):43-43.
[3] 鄭秀花.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芻議[J]. 現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2012,(3):155.
[4] 鄒梅. 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J]. 魅力中國,2017,(38):134
作者簡介:王靜(1968年7月—),女,漢族,湖南省華容縣人,湖南科技大學本科,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三封中學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