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胡業布
摘 要:數學作為小學數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思辨能力,同時還能啟迪學生的智慧開發學生的潛能,其價值不是普通的專業技術教育所能比擬的,本文在此基礎上,針對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現狀進行分析,并針對其中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 問題 情境 創設
1引言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同時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陣地,因此,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學生的主體參與與主動建構方面,課堂教學逐漸由過去的教師單邊活動向師生共同參與、互動探究的雙邊活動過渡,而課堂提問正是師生溝通與活動探究的重要內容,為此教師可以充分借助問題情境的創設這條主線,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探求未知,從而有效的提升課堂質量。
2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2.1缺乏明確的目的性
目前大部分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擔負著幾個班級的教學任務,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有些教師會在部分重要的教學環節上選擇“拿來主義”的策略。在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過程中,教師往往通過網絡技術選擇一些與課本情境相似的教學情境并且直接下載下來進行使用,這樣的問題情境既沒有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也不能體現出學生的實際特點,必然會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
2.2忽視學情,情境創設過難或過易
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的初衷不僅僅是讓學生盡快的掌握數學知識,同時也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問題的解決來掌握生活的數學道理,因此要想有效的創設問題情境必須要了解學生的學情,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創設情境。對于學生來說,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通常有家長的幫助,作業完成情況較好,很容易影響教師對學生實際認知水平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高估或者是低估學生的能力,導致問題情境的創設過于簡單或是超出學生能力水平。
2.3問題情境創設過于形式化
有些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對形式的東西過于重視,對問題情境的設計環節所做的工作不足,將問題的解決過程變成了一個答案的展示環節,這樣的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成了空洞無意義的表演。為了更有效的解決創設情境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應當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投入與認知投入為出發點,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掌握特點,從而設計出符合學生思維特征與生理特點的問題情境,確保問題情境更具針對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挑戰性,幫助學生從頭腦中搭建起完整的思維框架。
3提高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有效性的途徑
3.1借助已有知識來構建探索新知識的問題情境
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具有較強的系統性與邏輯性,對于前后的知識連接也十分緊密,是一門十分嚴謹的學科。所以,教師在講解新知識之前,應當認真研讀教材,把握好數學這門學科的結構特征,對知識的前后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通過摸清學生的真實水平并以此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創建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對腦海中已有的認知系統進行重新整理,進而完成新的認知系統的建構,更好的掌握新知識。
在學習“小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在一開始上課時可以通過已經學過的知識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通過提問“200=20=2”是否能夠存在?什么的方式可以使它們成立呢?此時,已經激起了學生們的好奇心,一個學生提出可以加上計量單位“200毫米=20厘米=22分米”,同學們受到啟發之后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答案如“200分錢=20角錢=2元錢”等等,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單位統一成米來進行換算,同時指引學生使用“小數點”,有的學生很快寫出了“0.200米=0.20米=0.2米”,教師將多余的計量單位和“0”去掉就變成了“0.2=0.2=0.2”,通過講解同學們很快就明白了小數點的意義。伴隨著這些問題情境的創設與進行,同學們很容易就參與其中,有效的實現了從已知知識向新知識的拓展,在求知欲的鼓動下,很快就掌握了新的知識。
3.2構建生活化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當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建構起與日常生活知識有密切聯系,并且能夠引起學生們興趣的情境。大部分數學知識都是來自于日常生活的,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數學知識的學習往往是對日常生活中數學現象的總結與升華。所以,教師在教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需要將新學到的數學知識與學生日常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們在這種情境中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調動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以及知識經驗,從而更快的理解和建構新學到的知識。
例如在教授“混合運算”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微視頻或者是教學課件模擬生活中購物經驗,將不同的食品以及價格等列好清單,模擬超市購物,讓學生們在購物體驗中學會混合運算,再如,讓學生拿30元錢,如何利用這些錢買到更多的青菜以及學習用品,這樣學生既學會了混合運算的多種方法,又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計算,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生活
本領。
3.2建構挑戰性較強的問題情境
小學生階段的學生喜歡挑戰新鮮事物,很多學生都希望通過戰勝挑戰的方式來證明自身價值,教師在數學教學當中需要充分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創建較為理想的具有挑戰性的積極情境,引導學生盡快的投入到數學知識的探索與學習工作中去,鍛煉學生靈活使用知識的技巧,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例如,在學習《平均數應用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一個學生的語文、數學、英語三門課程的平均分數為96分,但是這名同學不小心將水灑在了成績單上,只能看到數學成績97分,英語成績98分,語文成績已經模糊了,同學們能幫助這位同學得出他的語文成績嗎?可以有幾種解決方式來解決?通過類似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挑戰學生們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方式,同時還能提升學生們的代入感,拓寬了學生們的解題思路,令學生們的思維品質得以快速發展。
4結語
總之,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學生自身實際發展水平,靈活掌握自主創設情境的尺度,確保情境不能超過學生們的基礎知識與實際能力,令學生自覺的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使小學生的潛在創造能力得以開發,實現進一步升華。
參考文獻:
[1] 王慶兵.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影響因素微探[J].讀與寫,2012,(08).
[2] 羅會瓊.簡析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讀寫算,2016,(37).
研寫題目: 探討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有效創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