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規則意識培育不僅關系到大學生自身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更關系到未來和諧社會和法治社會的構建。根據治理理論,從當前大學生規則意識現狀進行分析,強調只有學校、政府、社會、家庭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形成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的有利環境。
關鍵詞:治理 大學生 規則意識 培育
一、規則的含義
什么是規則?《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是: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規則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法律、道德、制度、習俗、紀律或者行業準則等。規則意識,是人們對規則的認識和理解,屬于思想意識層面。對規則的理解和尊重,是一個人融入社會的重要標志,它是指人們在做出某種行為選擇時能夠自覺、主動地遵守規則,需要從認知層面的自覺、意志層面的認同與行為實踐層面行為方式保持一致。
二、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是構建和諧社會和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之一是“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法治觀念是一種規則意識,法治社會的構建離不開規則意識的培育。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指出,要“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對規則的尊重遵守是一種教養、風度、文化,是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品格。大學生作為知識分子群體的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同時大學生也是公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知識和思想文化的主要傳播者,是引領社會道德風尚和價值走向的重要群體,大學時期也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其尊重和遵守規則的意識對引領整個社會遵守規則的風氣和和諧社會、法治社會的構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當前大學生規則意識現狀
(一)功利性導向,漠視學校紀律。
據調查,當前很多高校學生出現“代課替課”現象,直接與經濟利益掛鉤,是近些年高校校園內出現了一個新的行為失范現象。根據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隨機抽取了503名大學生調查統計顯示,52.09%的大學生表示身邊出現過“替課”現象。[1]據了解,“替課”現象最初只是同學間偶爾間一種互助行為。 近些年,“代課替課”有償化,每節課被標價5元、10元或者更高的價格,無論是理論課、還是實踐課、體育課、早操、早晚自習全都可以標價兜售,且交易較為隱秘,往往是通過聊天軟件發布,私下單線聯系,網絡支付等方式進行交易。針對學生的有償“替課代課”行為,是否違反紀律,筆者目前沒有發現那所高校對此有明確規定。另外在一些高校,部分大學生為了提高自己的考試成績,每次在考試結束后給科任老師發微信紅包,并且現在學生這種發紅包現象很普遍,學生甚至比老師還要“世俗”,老師反而被學生“社會化”。不禁讓人細思極恐[2],現在的師生關系到底怎么了?
(二)部分大學生急功近利,迎合社會不良風氣。
大學生是處于未成年到成年人轉變的一個特殊群體,是青年當中的知識分子群體。大學時期也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規則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在大學這個小社會中生活、學習,逐步過渡到校外大社會當中,這是成長成熟適應的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其規則意識的形成必然會受到高校周邊環境和學校校風學風的影響,比如說,部分大四為了找工作方便,制作假的成績單,而高校周圍就存在這樣的涉嫌違法犯罪的打印復印店[3],再比如,臨近期末考試,復印店的縮印業務就很火。[4]另外,學長學姐對低年級學生的影響不可忽視,這種模仿和跟風行為雖然不是主流,但不得不說是這些學生主動或被動去適應社會的一種思想意識和行為,一方面想學會像成年人一樣靈活處事的手腕,另一方面覺得當前社會風氣就是如此,比如大學里總有一些順口溜:“沒有逃過課、掛過科就沒有讀過大學”、“沒有談過戀愛的大學四年是不完整的”等等,此類錯誤的規則意識難道是成長成熟的一種代價?
(三)高校部分師生關系不規范、教育引導存在一定問題。
師生關系具有規范性,課堂是最能體現師生關系規范性的場所。隨著社會轉型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在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上的變在師生關系中反映出來。在當前高校擴招,學生就業難的境況下,學生明目張膽向老師詢問考試內容,一些高校部分教師不忍心讓學生掛科,因為課程不及格可能影響學生將來找到一個好的工作,于是就存在部分老師給學生勾畫考試范圍或者考試重點。教師的不忍心助長了學生課堂上明目張膽地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如果在學生心理預期中科任老師會在學期結課時劃重點、劃范圍,那么這門課程就是可上可不上的,反正考試前科任老師要劃重點劃范圍。在一些高校,甚至出現向學校向老師要分的現象,“他們會羅列出各種理由,保研、出國、申請獎學金、評優,好像你不給他提分上去你就是跟他的人生過不去。”[2]在過往,也只有差生擔心自己不及格,會向老師要個“及格分”,現在看來,“要分”不再是差生的專利,而是大學生的一種群體的行為,“他們會覺得別人去要分了,自己不去就會落后,所以一出分就都去磨老師。”[2]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卻在高校中普遍存在,我們在評價這些大學生無規則意識,要求科任老師劃重點、劃范圍,打電話要求老師打高分的同時,是不是也得反省一下,教師在考試前劃重點、劃范圍或者在某種情況下的寬容行為是否助長了這種風氣。對于當前大學考試,一所大學的新進教師認為:如果向學生暗示或直接說出題目或答案都是良心上責任上接受不了的…模糊正直與投機的界限,對處于成長中的學生的傷害更為嚴重。[5]
四、治理理論對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的啟示
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這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制度安排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不是一整套規則,也不是一種活動, 而是一個過程;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續的互動。[6]治理所尊崇的價值主要是平等、共享、協商和責任等……,在現行大學管理中融入治理元素……在大學運行中凸顯教師、學生和多元利益相關者的主體地位……建立起柔性化的行政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新型治理體系。[7]19-20規則意識和對尊重遵守規則是大學生將來進入社會的必備素質之一。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形成及其對規則的尊重往往是一個隨著社會閱歷增加的過程,大學時期是其成長成熟的一個關鍵時期,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育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環節,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長遠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普遍認為學校教育是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的主體,而忽略了政府社會治理、家庭教育和受眾(即學生,學生也是主體之一)自律性建設在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中的重要作用。當前大學治理的復雜性意味著任何單一主體在應對大學治理存在問題時,都可能力不從心。理想的大學治理結構,應該是在明確學校、政府、家庭、社會和學生自己等利益主體的比較優勢與責任的基礎上形成的合作主體網絡。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指出,要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融入制度建設和治理工作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引導廣大家庭和社會各方面主動配合學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社會風氣鞏固學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會與學校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
學校、社會、家庭是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的利益主體,學校是規則意識培育的主渠道,家庭教育特別是家人對規則的尊重對大學生規則意識形成起著重要作用,而良好的規則意識更不離不開整個社會尊重規則的大環境。建立由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培育的模式,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規則意識。為此,對政府來說,要大力整治校園周邊商業環境,為大學生創造認識社會的良好“窗口”。對高校來講,一方面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質量和素質,另一方面要完善學校規章制度,加強大學生對規則認知和學習,加強自律性學生組織建設,引導學生自發遵守規則。對家庭來說,家是大學生心靈的港灣,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認識規則、尊重規則和遵守規則具有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對整個社會來說,社會大環境是一面鏡子,社會成員尊重規則的行為對大學生正確規則意識培養起著不可或缺的現實指導。社會是一所沒有教師和書本大學,每個人都在其中。無論是在網絡生活還是在現實社會環境中,作為知識分子群體的大學生,他們可以從他人的行為判斷其是否尊重規則、遵守規則,這是一部無言的教科書,影響著他們對規則的認識和判斷。總的來說,只有學校、政府、社會、家庭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形成大學生規則意識培育的有利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娜.“代課代考”明碼標價,小心中招[N].長沙晚報,2016-12-14(A8)
[2] 葉雨婷. 網絡語境下,師生關系更脆弱[N].中國青年報,2016-11-28(09)
[3] 董春梅.手法賽劉謙,復印社大變成績單,掛科成優秀,20元輕易買來4年苦讀[N].新文化報,2010-3-24(06)
[4] 董春梅.校園復印社縮印忙同學,這樣不好吧[N].新文化報,2015-1-4(A05)
[5] 王生智.今天,這大學老師該怎么做?[J].文化博覽,2007,(3):8-9.
[6] 蔣建湘,李沫.治理理念下的柔性監管論[J].法學,2013,(10):29-37.
[7] 尹曉敏著,利益相關者參與邏輯下的大學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04
[8] 比如說那天某位同學缺課,科任教師點到,其同學或者好友友情幫忙答道。此種情況特別是部分高校“生師比”較高,且存在大班教學的情況下,是經常存在的。
作者簡介:趙貴松(1984-),男,河南南召人,法學碩士,西華師范大學學生處,主要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研究。
基金項目:2017年西華師范大學德育研究會課題“大學生規則意識研究——從身邊的小事說起”(編號:DY201709)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