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珍拉從
摘要: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及高校基礎設施的擴建使大量的生源進入高校學習,強烈的社會競爭使大部分學生心理產生各種問題。少數民族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本文試圖通過梳理少數民族大學生壓力源的相關文獻,探討少數民族大學生產生壓力的原因分析及存在問題和今后的發展趨勢。為進一步開展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心理健康 少數民族大學生 壓力源
1.少數民族大學生壓力源研究背景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民族地區發展和在西部大開發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面對挫折、壓力時所采取的應對方式和應對取向,將直接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狀況,制約少數民族人才的良好發展,從而制約民族發展和經濟發展。以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作為文獻檢索平臺,檢索條件為:主題:“少數民族大學生壓力源”;范圍:“全部期刊”和“全部數據”。取樣文獻為1991年- 2017年期刊,數據庫收錄的全部文獻為395篇,從計量表中可以看出2002年開始,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壓力源的文獻總體呈上升的趨勢,其中2009年40篇、2013年44篇、2015年46篇、2017年預計41篇,可以看出此時間段是論文發表的高峰期,說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受到更多學者關注,更說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筆者對國內現有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壓力源研究進行歸納整理和分析有助于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壓力并有針對性地緩解壓力。
2.少數民族大學生壓力原因分析
關于大學生心理壓力來源,國外學者Misra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最大的壓力源是與學習直接相關的因素,如考試成績及其結果、學習的負擔等;其次是與社會環境相關的因素,如經濟問題、缺乏與朋友和父母相處的時間等也是壓力的重要來源(Misra R, 2000)。Armeli等人的研究指出,大學生的焦慮感主要是兩方面壓力引起的,一方面是與學業期望及成績相關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與自我發展及維持人際關系相關的因素(Armeli S,2001)。可以看出,國外大學生的壓力源更多的來自于學業壓力、人際關系壓力個人期望等,國內學者揚心德等在研究中,通過反復的座談和開放式問卷調查,發現使大學生們體驗到壓力的壓力源主要有社會,家庭,學習,就業,人際關系,生活,戀愛關系,身體等八個方面(揚心德,2005)現在國內的學者開始注意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的壓力源,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壓力來源主要有:“家庭經濟問題”72.2%;“人際關系問題”24.7%;“學 業問題”70.7%;“就業問題”78.3%這說明“家庭經濟問題”“學業問題”“就業問題”始終是困擾新疆教育學院在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阿不力孜· 熱扎克,2014)。 大量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高校就讀,由于其自身特有的民族意識、民族性格使其較難適應多元的校園的環境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
2.1就業壓力
少數民族大學生除了要面對其他漢民族大學生面臨的壓力以外還可能會因自身某些原因體驗體驗到更大的壓力。首先,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較弱,對于從民族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走出來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生涯規劃意識多數是在大學高年級階段產生和形成,明顯晚于來自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學生(曾維希等,2007)。其次,少數民族大學生依然保留著傳統就業觀,他們對新事物缺乏好奇心和敏感性,競爭意識和主動就業的意識相對薄弱,因此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職業定向和選擇(亞力坤,2007)。這些問題在少數民族大學生身上常有體現。許多少數民族學生認為,自己不能就業,難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為此感到痛心。不少在校的民族大學生看到已畢業的民族大學生就業十分困難,產生焦慮的同時會認為“讀書無用”,造成學習動力的不斷減弱。
2.2學業壓力
大學生學習壓力多由基礎差、不喜歡所學專業、學習方法有問題、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落差較大造成的(孫東媛,2015)。一些偏遠地區的基礎教育都是用本民族的語言進行的,有些地區雖然已經采用了雙語教學,但母語仍是當地社會內部的主要交際工具。進入大學后,由于教學語言變為漢語,很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習中常常要進行漢語和本族語的轉換,從而理解教學內容,這使得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他們無法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并在課堂上表現出懼怕回答問題、答題時用詞當等現象,因此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成績無法提高,從而產生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2.3經濟壓力
盧瑤在西南少數民族大學生壓力源與應對方式及民族認同的關系一文中調查發現在個人經濟維度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同內地有著較大的差距,在西南地區高校中,每年從農村考入高校的學生占了大部分,在這些學生中,家庭困難的學生占很大一部分,這些家庭困難問題時常困擾著少數民族大學生,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壓力(盧瑤,2008)。大學生平均一年的學費是4000-10000元不等,加上生活費,一年的開支對一個貧困的家庭是一筆不菲的花銷。部分少數民族學生選擇生源地貸款減輕家里的負擔,但還是解決不了經濟獨立的困境,給這部分學生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有些家庭為了讓孩子上學,向鄰里借錢,學生在學校省吃儉用為家庭減輕負擔,壓力無形中就產生了,比如云南2004年云南大學發生的馬加爵事件至今我們還記憶猶新。
結語: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民族的骨干,區域建設的核心力量,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培養一直是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但是近年來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出現了種種心理問題進而引發社會問題頻繁。筆者本身也是一名少數民族學生,深深體會到對校園生活不適而引起的心理變化。但相信只要少數民族學生學會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自我調適,增長自我教育能力,保持心理平衡,促進心理健康。豐富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使他們能正確認識自己,增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明確方向,正確對待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提高自信心,適應大學時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壓力煩惱就不會困擾我們了。
參考文獻:
[1] 阿不力孜· 熱扎克.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研究與對策,2014:30(2).43-48
[2] 丁忠毅,路順. 少數民族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困境與對策 ——以S大學為例[J].云南行政學院報,2017(2):59-6.
[3] 高鑫,于倩. 淺析高權字生似理壓力啟機的對策[J].學校之窗(教育管理),2014(3):87.
[4] 高俊.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壓力應對方式調查與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22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