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繼軍
【摘 要】十八大以來,普惠金融的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據此,湖北銀監局獨創性提出“金融服務網格化”概念,在地區政府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上,融入金融元素,使網格為金融服務。本文從普惠金融的概念、評價體系著眼,分析金融服務網格化模式對普惠金融發展的影響,最后提出通過金融服務網格化模式促進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普惠金融;金融服務網格化模式;社會網格;農村金融;縣域經濟
一、普惠金融概述
1.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
普惠金融這一概念來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聯合國系統率先在宣傳2005小額信貸年時廣泛運用的詞匯。其基本含義是: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目前的金融體系并沒有為社會所有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務,聯合國希望通過小額信貸(或微型金融)的發展,促進這樣的金融體系的建立。
在我國,普惠金融核心功能旨在服務于農村等經濟金融欠發達地區以及小微企業,從而促進地區經濟全面發展。
2.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情況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在我國發展十多年來取得了不俗的進展,各項政策措施的出臺不斷推動著普惠金融的發展,如降低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門檻、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實施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工程等,銀監會印發《關于做好2016年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及國務院頒布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文件,全面部署了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普惠制金融的發展方向、布局安排和實施路徑。
然而各項政策措施的大力支持并不能完全解決縣域偏遠地區普惠金融水平低下和“金融空白”的難題,小微企業、“三農”、貧困人口等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面臨缺信息、缺信用、缺擔保等融資障礙,銀行業為其提供服務成本高、風險大,內在動力不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地域偏遠、經濟落后的縣域地區客戶分散、交易金額較小,金融交易和活動頻率較低,資金融通缺少抵押品;二是縣域金融行業創新能力普遍不足,傳統營業網點和分支機構運營成本高、獲利空間小,導致金融機構投入創新產品和高質量服務的意愿較低;三是信貸市場發展受阻,正是由于社會征信系統發展滯后,覆蓋率不高,現有的征信模式效率低下,缺乏健全的信息共享機制,信息孤島問題仍然存在。
二、金融服務網格化模式概述
1.金融服務網格化模式的定義
金融服務網格化模式由湖北省銀監局在2015年獨創,并積極在全省推進“金融服務網格化”戰略,接入社會治理綜合信息平臺的數據,主要目的是緩解縣域普惠金融信息不對稱和信用缺失兩大難題。
“金融服務網格化”模式,主要是以政府綜治部門網格信息平臺,將金融需求劃分成若干網格,落實責任銀行,配備金融服務網格員,對網格內的居民、企業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和知識普及。
2.金融服務網格化模式的特點
金融服務網格化模式的核心特色是三粒——借力、合力、效力。
借力主要是借助綜治部門網格化信息平臺,挖掘信息,拓展客戶,精準服務。通過“金融服務網格化”平臺,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的優勢,激活政府沉睡資源,掌握居民、企業的全面系統信息,有效緩解普惠金融“缺信息”“缺信用”兩大梗阻。合力是發揮監管部門、政府部門、銀行業機構和基層黨組織等各方力量,整合地方財稅、人社、扶貧等部門的資源,使銀行的資金、服務優勢與政府部門、基層黨組織的信息、管坦優勢融合對接,實現平臺共建、信息共享、優勢互補。效力則是通過‘金融服務網格化哉暗,提供高效、優質、精準的服務,實現金融服務,蓋層黨建和社會理、區域經濟發展多方共贏的效果。
三、金融服務網格化模式對普惠金融發展的影響分析
1.提供信息技術支持,破除信息不對稱阻礙。金融服務網格化三大功能之一的“借力”便體現了這一點,“借力”主要是借助綜治部門網格化信息平臺,挖掘信息,拓展客戶,精準服務。通過“金融服務網格化”平臺,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的優勢,激活政府沉睡資源,掌握居民、企業的全面系統信息,有效緩解普惠金融“缺信息”“缺信用”兩大梗阻。
2.精準發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解決融資“難”、“貴”等問題。銀行網點下沉,“一格一策”網格員線上線下服務一體化,保證每個客戶的問題及時得到反饋與解決,從而解決“融資難”問題。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客戶創新不同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精準定價能力,避免“一浮到頂”,減輕客戶融資負擔,從而解決“融資貴”的問題。
3.網格圈定客戶,長尾效應推動普惠金融縱向深遠發展。近年來不遺余力推行普惠金融發展,然而小微企業以及農村地區融資問題難以解決,一大原因在于金融機構偏好“高凈值”客戶而忽視了最廣泛的小客戶,金融網格化將廣撒網,精準定位,圈定最廣泛群體,最大限度的發揮長尾效應從而推動普惠金融縱向深遠發展。
4.金融下沉使普惠金融理念深入人心。金融服務網格站的建立,將金融機構,網格員,政府管理員,客戶納入同一張網格之中,線下及時服務,使得原本似乎高高在上的金融,政府機關的刻板印象,在此刻被一一打破,金融,政府打造普惠金融服務于民,惠及于民的觀念將深入人心。
四、金融服務網格化模式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使網格站作用發揮落到實處
普惠金融最終目標是惠及全國最廣泛群體,尤其是發揮扶貧濟困的巨大作用,只有使得普惠金融以及金融服務網格化概念深入人心,讓廣大群體知道政府的態度以及所采取的一些列措施,讓客戶有意識主動尋求金融幫助,而不是因循守舊老一套方法,或者認為這些只是政府和金融機構的責任,只有三方相互配合,積極合作,才能讓這一戰略真正發揮其巨大功效,在廣泛的社會群體中進行口耳相傳,而非成為村鎮、校園的一道擺設。
2.推廣“互聯網+普惠金融”模式,解決縣域資金融通問題
金融服務網格化使得“互聯網+普惠金融”成為可能,原本的“互聯網金融”具有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等功能,打破了傳統金融的信貸模式,運用大數據進行信用評級,改變了傳統金融的信息不對稱性,可以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高金融服務效率,探索適合縣域金融發展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滿足邊緣交界等地區的弱勢群體對金融服務需求,緩解縣域地區普遍存在的資金匱乏現象,填補了過去傳統金融領域缺失的市場,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帶動農業經濟發展,促進縣域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同時,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生業態,目前縣域與其相配套的安全、監管體系還尚未完善,因此,結合縣域地區互聯網金融推廣安全因素,搭建安全、高效的在線支付平臺,規范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是當務之急。
3.加強信息管理,確保信息準確安全共享
作為金融服務網格化核心要素,信息在戰略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無論是客戶、金融機構還是政府部門,所有信息,都被網羅在網格站數據庫,或者說政府信息數據庫,信息的安全是第一要義,如何保證客戶信息安全是重中之重,其次,要做到精準定位、定價,就必須保證信息來源的純潔性與準確性,只有安全與準確,才能有效發揮網格站信息的核心作用,從而更好地為普惠金融的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賴秀福.“金融服務網格化”打造普惠金融新模式[J].中國農村金融,2016(13):27-29.
[2]朱正罡. 搭建“四位一體”服務模式 推進金融網格化建設[N]. 湖北日報,2015-08-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