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蓉 張艷
【摘 要】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現階段的高職生規則意識狀態令人堪憂,高職生強化規則意識非常具有必要性,強化路徑包括: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規制課內課外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禮儀等。
【關鍵詞】高職生;規則意識
馬克思講,人從本質上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亞里士多德也說,人類是天生社會性動物... 他強調兩點,第一、人依然是動物的,無論多高級,依舊是動物,具備動物的一些通性;第二、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也可以說是群體性的,不能脫離群體存在,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描寫了一個共同體中的理想公民,對于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好的生活預設了,在一個好的地方與他人生活在一起,而且我們成為好人的能力至少要部分依賴于那些與我們一起在世界和社會中生活的人們。概括起來,人不是單純只為自己而活的動物,人要使自己過得好,必須依賴于他人,而他人也要依賴于你,達成此一目標的保障,是我們共同約定或同意的預設——規則,哪些是必須做的,哪些是具有自由選擇性的:可行也可以不行的,哪些是禁止做的。在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趨勢明朗的當下,人與人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公共生活越來越多,公共秩序的維護也就越迫切,因此,強化高職生的規則意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議題。
一、高職生強化規則意識的必要性
現階段的高職生的一些狀態令人堪憂。在家里,長幼不分,欠缺禮儀,對父母長輩沒感恩心、敬愛情。在課堂,對老師的講課一臉漠然,睡覺、說話、玩手機是常態。在公共場所,不主動讓座,擅闖紅燈,隨意丟放共享單車。更甚者,偷盜搶劫、殺戮室友,淪為罪犯。細究其中原因,欠缺規則意識是一大主因。
規則意識是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有三個層次,關于規則的知識,遵守規則的愿望和習慣,遵守規則成為人的內在需要。當前,高職院校發展勢頭正健,對于高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和深度的挑戰也與日俱增,其中,規則意識的強化則是前提抑或基礎。
第一,樹立法治意識的需要。法治意識的概念中,最核心的內容便是“人們以法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積極主動地服從法律,遵守法律秩序,捍衛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和要求,到2020年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再細究依法治國的含義,“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前一段引文里的“憲法和法律”的表述,后一段的“制度和法律”的表述,總起來說都是一個意思——強制性的規則,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治國、執政、行政都將憑依法律——強制性的規則。
在現代社會中,法律是公民行為的普遍規則,是社會運行的剛性底線。簡而言之,法律就是大家都必須遵守的規則。而規則的外延比法律更廣泛,既包括黨紀國法、規章制度,又包括道德規范、行為規范、標準禮儀、文明公約等。人們在一切社會活動中,都有規則在起著調節利益、調整關系的作用。現代社會發達的信息渠道、多元化的價值追求和復雜的交往關系,更需要相對統一的普遍性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否則,就難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也無法形成嚴謹有度、自由和諧的秩序。
人們的法治意識越強,一個社會的法治建設的力度和實現度也越強。高職生是未來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對于規則在自己工作中生活中的作用,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規則是行事的基礎,是守法的基礎。而規則意識的樹立是最基礎的公民意識,當三觀正在成型的高職生逐漸樹立規則意識并指導自己的行為后,法治意識亦順理成章地形成。
第二,是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做某件事或某類事的意愿背后,常常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整套價值觀念、心理動機和利益考量在作支撐。也因此,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是三觀塑造的核心內容,且其內容涉及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要使其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必須借助于一個通道,這個通道是普適性的規則意識,當其一個人規則意識建立后,他對誠信、公正、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便容易,并且將其轉化于行動上的執行力也更順暢。簡言之,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強化規則意識是融會貫通的相互借力與助力的關系。比如說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在他的現實生活中可能就是當他在公交車上被擁擠的乘客不小心踩了一腳,他會善意地報之一笑,而非大動干戈,以牙還牙,主動禁止自己攻擊,將不和諧的因素減少到最小。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具體行為的約束性,即規則意識帶來的自我約束。
第三,是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的需要。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遵紀守法觀念。“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加強集體主義和團結合作精神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這些目標的實現,很多都離不開規則意識的樹立,諸如三大道德規范的培養,才能成為道德素質具備甚至高尚的大學生,有了規則意識,才能具備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合作精神,民主法治觀念已在上段有論述,這一切都具備,方可談得上人文素質,綜合素質。大學生在學校首先要先解決好做人的問題,畢業后才可以去做事。所謂先做人,后做事。做人的第一要義,就是品德的認知、認可、養成,而品德主要就是一個人如何協調、處理與他人、社會的關系的問題。規則的約定俗成性、強制性、選擇性,為解決人與人的關系提供了參照,標準,使得人不迷糊,不違法,不犯罪,不成為“惡人”。規則,使得一個人的“向善”傾向實現最大程度上的可操作性。高職生大部分已經成年,需要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外,建立起自我教育的框架,而規則意識的樹立是自我教育的閥門。
第四,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如前所述,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的群體性,關系性。每個人都被囊括于必須與他人聯系的社會網絡之中,沒有人能夠“萬事不求人”,獨身世界之外。尤其在現代社會,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每個人、每個職員都身處市場的廣闊空間中,公平與正義是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結果的終極追求。唯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夠得到良性循環。其中,規則的制定與遵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良性循環的必要程序,是取代傳統農業社會、熟人社會或曰人情社會的不二砝碼。一事當前,不走正規渠道,而是找熟人、托關系、走后門、請客送禮……這些違反規則的“潛規則”曾幾何時,大行其道,高職院校的學生也耳聞目睹,以至于他們不相信學習知識,學習技能,只相信“我爸是李剛”的關系、門路。良幣不可能永遠被劣幣驅逐,公平正義是我們社會的目標。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具有較強的實踐技能,適應市場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當今的高職生也是未來最直接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層工人,要使其順利參與到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交易行為中,市場經濟的規則意識就必須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深入其心。
二、高職生強化規則意識的路徑
1、加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讓規則意識血脈相傳。中華民族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國脈相承的精神紐帶,中華傳統文化包含及其豐富的物質成就和豐富的思想內涵。比如國學經典,滲透著中國人的哲理和智慧,其思想精髓是優秀的民族品質、民族精神、民族氣節、民族情感和民族禮儀,彰顯了自我修養的基本要求。諸如“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這些思想內涵、精神底蘊無不無不體現出:有利他人的,是良善的,做;有害他人的,是邪惡的,不做。核心就是堅守趨良善避邪惡的規則:“不越雷池一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包括:代代相傳的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實踐品格,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還有就是追求完善的道德修養,道德修養的實現離不開對規則的遵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看重自我修養是基礎,“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也強調樹德行,守規則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我們學生自小就在學習接觸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但因為年齡、閱歷等因素每個人理解的深度、厚度不一樣。進入高職后,傳統文化需要深入高職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表現。在當前新媒體眾多、網絡文化廣闊的環境中,傳統文化被沖擊,被忽視、被邊緣的危險越來越嚴重,所以,加強傳統文化的影響、學習、實踐是當務之急。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血脈相承,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重要途徑,學校更是一個戰略陣地。
2、加強禮儀規制活動,讓規則意識在學校環境里充分外化。中國素稱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在生活中,父子間要“上慈下孝”,兄弟間要“兄友弟恭”,夫妻間要“相敬如賓”,朋友間要“謙恭禮讓”,鄰居間要“守望相助”等等。禮是自上而下形成的一套社會行為規范,其中貫穿著特定的整合社會的理念,具有規整、嚴密、適于操作的特點。禮具有“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作用,尤其“序民人”實際上是以一個規則的制定,使得家庭、社會生活井然有序。近些年來,由于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現階段的高職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的優越感、自我中心感高漲,再加之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思潮碰撞,禮儀規制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重要節日中、人生的轉折階段漸漸淡化乃至退出,禮儀不彰、儀式感的匱乏使得社會風氣混亂、甚至犯罪年齡趨小。
但是,中華有限傳統文化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近年來,一些中學恢復的集體“成人禮”,各級學校舉行的“畢業禮”,春節里的祭拜禮,這些活動的開展,加強了青少年內心的敬畏感、責任感,神圣感,對青年學生所產生的沖擊力遠超當初想象。所以,儀式的作用不可小覷。在高職院校,校長和教師跟新生的見面儀式,著工裝上實訓課,定期舉行升旗儀式,舉辦集體成人禮,五四青年節的宣誓儀式,教師節的感恩儀式,畢業典禮的告別儀式……在某種意義上也會對于高職生內心形成越來越明晰的“潤物無聲”的影響,那就是規制儀式的無形教育和感化,水滴石穿的效果。
3、加強社會實踐的課內課外活動,讓規則意識在內化與外化之間流動、循環。規則意識的有無、多少都不是大問題,重要的是知易行難,知行合一。我們國家由于長期的應試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特別重視“知”,忽視“行”。特別是“規則意識”,教師和家長都認為只要沒有“違法犯罪”,觸碰小的規則皆可原諒。殊不知,“小時偷針,大了偷金”,有些規則的違反,一開始是小的,不被干涉的話,量的積累后會是質變,成了大的犯罪,所以劉備告誡“勿以惡小而為之”。還有些規則,一碰即不可逆轉。青少年的成長最應防微杜漸。因此,規則無論大小,都要遵守,都要執行。在高職院校,當下需特別重視高職生的實踐活動,不僅提高其專業技能,也要提高其思想政治方面的實踐能力。課內進行規則意識的討論辯論,厘清是非,找到標準。課外,到馬路上做交通協管員,進行交通規則的體驗,到食堂幫廚,擇菜,清掃餐桌,進行食品衛生規則的體驗,到養老院做義工,觀察人生生老病死的法則,更加珍惜生命。規則是死的,是僵硬的,但是體驗與體會是活的,只有活起來,流動起來,能感受、能感知,規則意識才能最后扎實地樹立。
4、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讓規則意識成為一種自覺意識。公民道德、法制教育從本質上說就是規則的教育,規則的養成;是更加具體的規則,涵蓋婚姻家庭、職業、社會公共生活方方面面。人一生的活動領域主要也就是這三方面。當然,教材上講的是這三大領域的主要規則,而不是所有范疇。但只要原則學到并把握,實際生活中即能融會貫通。
5、加強生命教育,讓規則意識成為與珍愛生命等量齊觀的習慣意識。生命最可貴,每一個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加強愛惜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是強化規則意識的前提。不僅愛自己的生命,也愛別人的生命。愛生命,就不去違反有可能傷害生命的規則。比如在高職生的第二課堂進行“要愛不要艾”的防艾滋宣傳,進行“預防和正確對待抑郁癥”的心理學講座和對話,進行“當你或你的伙伴有自殺傾向時該怎么辦”的師生座談、討論。包括前面的體驗交通規則等等,此一系列的活動都是強調生命的珍貴,愛己愛人,規則當先。
6、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規則意識成為有章可循的、有價值引領的內在需要。如前所述,規則意識是指是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包含三個層次,關于規則的知識,遵守規則的愿望和習慣,遵守規則成為人的內在需要。規則意識要能成為個人的行動準繩,第一要義是發自內心,那么必須要有自己認可、認同的價值觀和受該價值觀指導建立起來的規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體現著我們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凝練概括了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準則。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即是把規則意識的第二個層次解決好,使得遵守規則成為高職生們當前的愿望和習慣,并將最終成為一生的內在需要。這是最高的層次。
總之,規則意識是一個人社會化的基石,在高職生的思政課中,規則意識自始至終貫穿期間,也不為重。
【參考文獻】
[1]規則意識決定做人的境界——童世駿教授在上海市社聯的演講
[2]讓“規則意識” 融進每個人的血脈——訪河北大學政法學院院長、教授孟慶瑜 河北日報、河北新聞網記者 龔正龍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