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紅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是黨中央根據全球形勢變化和我國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統籌國內外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是我國首次在國際社會提出的宏大區域鏈合作倡議,是我國實施新一輪擴大開放的重要舉措,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但不容忽視的是,目前國際社會和“一帶一路”域內外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仍存在諸多疑慮和偏見,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也始終夾雜著質疑和反對的聲音,這將嚴重制約和影響“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和成效。
【關鍵詞】一帶一路;美國認知;中美關系;中國戰略選擇
一、“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論基礎
兩極世界理論作者撰文聲稱,“一帶一路”理論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別是關于世界歷史的理論,綜合運用唯物辯證法、地緣經濟、地緣政治和社會形態學視角研究分析世界歷史結構基礎上,提出的最新的最具前瞻性的理論創新。“一帶一路”倡議使理論中關于第三代兩極世界進程的先經濟后政治的合作步驟原則、先中亞俄羅斯后南亞東南亞再中東非洲最后歐洲的地緣推進原則、先競爭性領域后自然壟斷性領域再公共產品性領域的產業遞進原則從理論走向了現實,特別是以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為基礎提出的產權合作遞進原則得到了初步體現。
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背景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有關國家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特點,它不是中國單獨推進或強加于他國的方案,也不是一個封閉性和排他性的方案,而是中國與歐亞非各國共商、共營、共建、共享的開放的合作方案。
三、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與反應
(一)國際輿論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便成為海外媒體和國際智庫關注的重點。國際輿論對“一帶一路”倡議評價積極,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促進全球發展合作的中國方案,其致力于打造歐亞非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與責任共同體,體現了中國外交政策的轉型和創新,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還將對地區與全球的繁榮發展與和平穩定產生重大影響。
(二)域內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與反應
一些域內國家將“一帶一路”倡議視為促進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機遇,希望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維護穩定,因此對“一帶一路”倡議持肯定和支持態度。首先,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獨聯體國家積極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并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本國和地區發展戰略實現對接。另一方面,一些域內國家也對“一帶一路”倡議表示疑慮和顧忌,懷疑中國可能借助“一帶一路”倡議來擴大勢力范圍、爭奪地區主導權,擔心本國的國家主權和安全會遭到“一帶一路”倡議的威脅和侵蝕。
(三)域外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與反應
域外國家對待“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也大致可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是美國、日本等國。這些國家與中國存在明顯的地緣政治和現實利益沖突,雖然沒有公開地對“一帶一路”倡議表示排斥和反對,但總體上對“一帶一路”倡議采取懷疑、不參與、抵觸、阻撓的立場。
四、美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
(一)“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論
中國設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之后,一些美國媒體和觀察家迅速將“一帶一路”倡議和美國歷史上的“馬歇爾計劃”聯系起來,聲稱“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其中亞投行和絲路基金是相互聯系的重點戰略安排。輿論將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同二戰后美國發起的“馬歇爾計劃”相提并論并非巧合。因為二者情形相似:都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全球大國試圖用經濟力量來實現其外交政策目標。“馬歇爾計劃”幫助美國成為一個真正的超級大國,中國也寄希望于通過兩個“絲路”倡議來達到同樣的效果。雖然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規劃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存在著一定的“經濟共性”,但是二者在本質上卻有著天壤之別。“一帶一路”倡議以共同發展為根本屬性,以平等互利為基本原則,以務實合作為主要導向,而“馬歇爾計劃”服務于美國的對蘇冷戰戰略,是一項具有附加條件的援助。同時,與“馬歇爾計劃”相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利益訴求更為多樣化,其實施的外部環境也更為復雜,并且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域外因素干擾。因此,那些將“一帶一路”倡議比作“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看法,顯然是一種誤解。
(二)中國版“再平衡”戰略論
美國政府推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在中國相當一部分精英和民眾眼里,美國的“轉向亞洲”戰略已然給中國帶來了威脅和不安全感,并且導致了中美兩國之間日益顯現的安全困境。在美國部分人士看來,為了緩解上述戰略壓力和安全難題,中國開始積極籌劃“西進”,推出“一帶一路”倡議,謀求在陸上和海上兩個方向拓展戰略空間,以打破美國的戰略包圍圈。因而,“一帶一路”倡議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對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一種回應,它構成了“中國版的亞洲戰略再平衡”。從表面上來看“一帶一路”只是該區域有深遠影響的經濟發展計劃,旨在加強貿易、基建和連通性,其實這一倡議的真正目的也涉及安全問題。只不過,中國非常巧妙地借用了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降低了地緣政治含義中的敏感性。
(三)“中國經濟自我救贖”論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逐步邁向“新常態”,其增長速度開始從高速回落到中高速狀態。如何加快國內經濟結構調整、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促進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等,都成為擺在中國決策者面前的艱巨任務。基于此,相當一部分美國學者和媒體認為,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其在經濟面臨的新形勢下而做出的政策調整,實質上是一種經濟上的自我救贖行為。有人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中國應對后金融危機時代國內經濟下行等問題的重要舉措,中國希望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國內經濟增長;海外融資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其目的是支持中國西部和南部基礎設施建設。
五、美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應對
(一)為“一帶一路”建設設置障礙
雖然美國無法直接阻止中國發起“一帶一路”倡議,但是卻可以在其實施過程中設置各種各樣的障礙甚至不惜對抗,以延緩或者阻滯“一帶一路”建設的腳步。例如:在亞投行的籌建過程中,美國所謂的“歡迎”和“支持”只不過是一種表面說辭,其真正目的在于從外部利用現有的國際標準、國際規則以及它自己假設的一些問題來干預、干擾。
(二)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參與經濟競爭
在應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挑戰面前,美國國內也不乏一些現實和理性的聲音。首先,美國的“錢袋子”或許不如中國豐厚,但美國擁有超強的投放能力、國土安全和網絡防御能力,能夠在保護“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基礎設施方面發揮作用。其次,參與“一帶一路”項目的美國科技、工程和建筑公司可以提供最佳實踐、高質量和安全標準。最后,通過參與“一帶一路”,美國還可以敦促中國堅守國際勞動、環境和商業標準。為了實現上述設想,美國首先應該下決心在“一帶一路”框架內發揮更具建設性的作用。
(三)在大中亞地區事務上與中國合作
美國歡迎中國為中亞國家的能源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所做的努力,并以務實的態度來看待這一互惠互利行為。 美國希望與中國以及本地區其他國家共同促進中亞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繁榮,也愿意在絲綢之路項目上與中國展開合作。尤其是在中亞、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中美是互補而不是競爭的關系。
(四)適度調整“亞太再平衡”戰略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陸海兩個方向上的不斷推進,它將在某種程度上對美國的戰略“再平衡”形成對沖作用。有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應當對其“亞太再平衡”戰略進行適度調整,以應對新的地緣環境變化和挑戰。
六、中國戰略選擇——“一帶一路”公共外交
1、短期目標:消除疑慮誤解、提升“一帶一路”認同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的,但機遇是世界的。‘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奉行的不是‘門羅主義,更不是擴張主義,而是開放主義。”當前,國際社會和“一帶一路”域內外國家對中國推進“一帶一路”的戰略意圖表現出強烈的擔憂和不安。正如前文所述,一些海外媒體將“一帶一路”倡議看作是挑戰和威脅而非機遇,因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和解讀呈現出較為消極負面的傾向。
2、中期目標:夯實國際民意基礎、增進各國戰略互信
一些“一帶一路”域內外國家懷疑、猜忌“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意圖,對“一帶一路”倡議持謹慎、觀望態度,甚至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排擠和圍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帶一路”域內外國家公眾交往互動有限、各國戰略互信不足。一方面,一些“一帶一路”域內外大國與中國缺乏戰略互信,對“一帶一路”倡議存有戒心和疑慮。“一帶一路”公共外交的中期目標和任務將是在消除國際社會及“一帶一路”域內外國家公眾疑慮與猜忌、提升“一帶一路”倡議世界認同度的基礎上,堅持開放合作、和諧包容、市場運作、互利共贏的“一帶一路”共建原則,通過傳播絲路文化、傳遞絲路友誼、講好絲路故事、弘揚絲路精神,彌合“一帶一路”域內外國家公眾分歧與文化裂痕,深化中國與“一帶一路”域內外各國好友關系,增進“一帶一路”域內外公眾間的彼此理解和國家間的相互信任,爭取更多的參與者、建設者和支持者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3、長期目標:強化共同體意識、化解中國崛起困境
中國的快速崛起推動著地區乃至全球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的急速調整,世界主要大國和中國周邊國家都紛紛調整對外戰略和對華政策以適應新的地緣戰略格局和崛起中的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新興大國,中國的地緣戰略空間不斷遭到擠壓,東有日本的戰略對抗和美國的戰略圍堵,西有俄羅斯的戰略猜疑,東南有菲律賓、越南的戰略攪局,西南有印度的戰略不合作,周邊還有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尼西亞、韓國、新加坡等心懷大國情結的國家的戰略牽制。
七、結束語
總之,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美國政府以及主流智庫學者的認知是復雜的、多元的。我們必須明確地看到,“一帶一路”這個世紀工程、全球區域工程,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壯大、最終實現目標,也離不開美國的參與和支持。深刻認識與了解美國關于中國“一帶一路”的認知以及根源,有效地開展有針對性的交流,尤其是在美國特朗普政府下,如能增強引導其參與度、獲利感,廣泛地達成共識,提升其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經濟意愿從而推動其政治意愿,將有利于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良性互動。
同時,我國的戰略選擇必須堅持對“一帶一路”倡議的主導權和持續改進,努力鞏固和加強我們的傳統鐵桿支持,不斷爭取域內外國家的理解和互信,堅定貫徹互利共贏的雙邊及多邊政策,積極緩和與消除如美國這樣的域外國家的猜忌和抵制。堅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歐亞非各國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參考文獻】
[1]徐亮.美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分類與反應策略[J].學理論,2015(32):15-16.
[2]馬建英.美國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與反應[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10):104-132+159-160.
[3]楊榮國. “一帶一路”公共外交戰略研究[D].蘭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