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旭宏
【摘 要】隨著全球化對世界范圍的影響越見加深,許多棘手問題開始凸顯,特別是當今世界經濟復蘇低迷,世界各國失業率頗高,人民生活質量的下降使得許多國家開始抵制全球化進程,時任美國第43任總統特朗普上臺后提出的逆全球化更是將全球化推到風口浪尖,從當今的世界上看,似乎反全球化勢在必行,但是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各國仍亟需加強合作促進經濟共同發展,然而面對當今反全球化的浪潮,中國應該如何應對是我國迫不及待的首要任務,因此我國政府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關鍵詞】全球化;反全球化;失業率;經濟復蘇低迷
一、反全球化的標志和發展以及其根源
反全球化的標志性事件是指的1999年10月30在美國西雅圖舉行WTO部長級會議期間,當地發生了游行示威,成千上萬的反全球化人士加入進來,想要引起世貿組織在貿易環境、勞工標準的競爭政策等方面的關注,呼吁世貿組織關心貿易環境和勞工福利政策等問題,希望世貿組織進一步討論提高勞工標準問題。而這一事件正是反全球化的標志,而這一事件也被稱之為“西雅圖之戰”,由此拉開了全世界范圍內的反全球化活動。
2001年6月9日,世界社會論壇國際委員會在巴西成立,從而加強了反全球化組織之間的國際聯系和響。在今年舉行的第二屆世界社會論壇中,有6萬名反全球化積極分子參加,發表了“為了抵制新自由主義、軍國主義和戰爭;為了和平與社會公正”為主題的《宣言》。《宣言》把世界經濟衰退歸咎于“新自由主義的謊言及其對經濟增長與繁榮的虛假承諾”,指出反全球化運動“是一種全球團結的互助運動,我們因為反對財富集中、反對貧困與不平等現象的擴散、反對破壞我們生活的現象而團結到了一起。”特別是在時任美國第45任總統的特朗普把逆全球化納入其政治綱領中,在其上任期間,特朗普推行了一系列的貿易保護政策,同時宣布推出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重新審視美國既定的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特朗普認為在過去的三十年間,由于中國和墨西哥等國家的高速發展奪走了美國制造業和就業,從而使得美國經濟呈現低迷,因此特朗普上臺的首要任務是“去全球化”,以便減少中國等其他發展中國家對美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究其反全球化的根源在于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對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衰退的不滿,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進而引發的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衰退,使得各國經濟收到創傷,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更是遭到嚴重的損失,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緩慢,債臺高筑和失業率的增高,使得西方中產階級生活質量惡化,許多中產階級被迫在街頭求職,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多。
二、中國面臨反全球化下的影響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反全球化運動也將不斷深入發展。而中國融入世界的進程不斷加快,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際反全球化運動對中國的影響也將逐漸顯現并且增大。這種影響包括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
1、國際層面
由于中國近年來市場潛力的不斷挖掘,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使得許多國外企業大量涌入中國,外資迅速積累起來,中國日益成為國際反全球化運動中一些不滿其國內失業率上升和貧富差距擴大的人指責的對象。隨著制造業能力的不斷攀升,中國日益成為“世界工廠”,而隨著物美價廉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及其他一些中高端產品不斷涌入世界市場,中國也將日益成為一些不滿失業或仇視“中國制造”競爭力的反全球化者們指責的對象。2004年9月17日凌晨,因害怕中國等亞洲鞋子的競爭,西班牙城市埃爾切近1000名鞋商和鞋廠工人,放火焚燒了價值近800萬元的中國“溫州鞋”。國外諸多國家都會或多或少抵制中國商人,很多國家甚至到了談“華商”色變的程度。此外隨著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它們的一些不良經營行為可能使所有中國跨國公司成為被指責對象。隨著中國對國外能源、礦產、木材等自然資源的依賴增加,進口量的持續擴大,中國已日益成為環保主義者的批評對象。與反全球化者們的公開批評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國家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很可能以國內的反全球化運動為借口,在經濟上對中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在政治上滲透中國或干涉中國內政,或者將國內反全球化者攻擊的矛頭轉向中國,使中國成為最終的“替罪羊”。
2、國內層面
隨著中國參與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在中國也將不斷顯現并加重,國內的一些問題如失業問題、“三農”問題、貧富懸殊問題、環境惡化問題、民族文化遭受侵蝕問題等將更加突出。特別是貧富懸殊和環境惡化問題尤其嚴重,國內出現許多人出現“仇富”心理,在面對貧富差距日益增多的中國社會,許多人甚至選擇走上極端道路;在環境問題方面,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出現日益增多的霧霾天氣,使得人們出行不便,給許多行業造成不良影響。雖然我國積極對外開放、參與經濟全球化不是這些問題產生和發展的唯一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但如果不緩解或解決這些問題,在信息傳媒十分發達的今天,人們很可能效仿國外反全球化運動,走上街頭,舉行大規模的游行示威活動,將這些問題全都歸結于全球化。而在這樣的運動中,參與者們很可能同時因為對其他如腐敗問題、分配不均等問題的不滿而采取激烈行為,輕則造成沖突和治安混亂,重則可能引發重大事變,引起社會動蕩,嚴重危害社會穩定。對此,我們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
三、中國應該如何應對反全球化浪潮
中國不僅要在既有秩序和規則框架內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還應積極推動國際合作,構建更加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中國要想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幸存下來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為全球化營造良好氛圍。
推動世界經濟早日走出低迷,是對抗逆全球化風潮的根本途徑。中國在過去十多年來一直是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近些年來,中國一直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堅定不移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這些舉措和行動為其他國家做出了示范,是推動國際經濟發展和新秩序建立的正能量。
第二,保持改革的動力和定力,穩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近年來,我國逐步放開資本管制、放寬外資機構準入門檻、完善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對外開放的程度和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我國正在與主要發達經濟體展開高水平的貿易投資協定談判(如中美、中歐BIT談判),間接推動了國內各項改革進程。長遠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高水平的開放標準將更好地保護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這就要求我國保持改革的動力和定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經貿談判,穩步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
第三,彌補美國對外戰略收縮留下的空間,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特朗普主張美國退出TPP,其對外提供公共產品的意愿有所收縮,這為中國爭取話語權、構建更加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留下了空間。中國積極推進亞太自貿區、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建設“一帶一路”,建立亞投行等均體現了這樣的理念和主張。在區域合作內容上,不再局限于關稅減讓等傳統方式,而可以通過重大項目帶動自貿區談判,將產業園區共建、國際產能合作、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等納入議題,賦予區域合作更多內涵。
【參考文獻】
[1]李惠斌主編:《全球化:中國道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2]郁建興著:《全球化:一個批評性考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戴維·赫爾德、安東尼·麥克格魯著:《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