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苗
【摘 要】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對歐美主要國家的貿易順差趨勢愈發明顯。針對這一現象,本文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形勢,對中國貿易順差的原因進行總結,并分析利弊,針對產生的問題提出一些針對性建議和對策,以期趨利避害,促進中國經濟更好發展。
【關鍵詞】中國;貿易順差;原因;利弊
一、中國貿易順差產生的原因
(一)內因
首先,自1978年以后,改革開放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改革開放政策的一大重點在于積極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同時,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有效利用外資。這種政策推動的慣性,是造成我國貿易順差增長過快的重要因素。
其次,與國外相比,中國人在投資偏好上,更具有避險性與風險厭惡性,尤其對于中老年人而言,他們更傾向于將已有資金進行儲蓄。雖然近幾年,居民儲蓄占國內總儲蓄比例有所下降,但究其原因,是因為國民經濟的不斷上升,而非居民理財觀念發生了根本變化,甚至邊際儲蓄傾向仍有上漲態勢。在宏觀經濟中,“貿易順差=出口額—進口額=儲蓄-投資”,由這一等式不難看出,大量的儲蓄不僅僅會導致投資與消費需求的減少,同時,也勢必導致貿易順差的增加。換言之,中國國內居民理財觀念上的避險性偏好,使得中國對外貿易順差將難以在短時間內消除。
最后,我國的資本項目沒有完全對外開放,大量國際金融資本不能自由流入我國,同時,雖然最近一段時間人民幣一直處于貶值階段,但外界對人民幣仍有很強的升值預期,因此,國外資本進入具有較強進入我國的意愿,但出于制度原因,只能偽裝成進出口貿易的資本流入,因此,我國對外貿易順差額被虛假擴大。
(二)外因
首先,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深化。國際分工加強了不同國家或區域間的合作與聯系,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在國際上承擔著不同的任務,這是由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但無論承擔何種責任,良好的國際分工是能夠滿足不同國家的不同需求。對發達國家而言,科學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因此更愿意將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轉移,此時,發展中國家因經濟發展需求,更有可能承擔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眾所周知,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大量消耗勞動力的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主體。
其次,我國的工業化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進行的。改革開放后,我國在優惠政策、基礎設施、勞動力資源等條件日益完善,在生產制造環節具備相當的優勢,因此,在全球制造業向我國轉移的過程中,國外資本以及國際項目也更可能穩定獲利。如前文所述,歐美等發達國家自身面臨著產業轉移,這些發達國家國內主要從事研發和設計工作,而一些低端的制造業則轉移至勞動力較為廉價的發展中國家,由于中國的政策、人口等方面優勢,中國大量承接了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發達國家將“中國制造”的成品回購或另銷他國,這就擴大了中國的貿易順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目前中國也在逐步完成自己的產業轉移,“中國制造”正逐漸轉變為“中國創造”。
最后,部分發達國家對我國采取出口管制措施,因此我國部分產品,尤其是高端產品的進口,受到限制,不僅無法滿足需求,更是直接拉大了貿易順差 [1]。從本質上看,這種手段具有貿易歧視嫌疑,并不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則,但客觀上確實增加了我國的貿易順差。
二、貿易順差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積極方面
高貿易順差的積極作用顯而易見,順差表示的是該國在對外貿中凈賺進錢,因而處于有利地位。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有利地位難能可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原來的逆差轉變為順差,豐厚的外匯儲備已然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健康蓬勃發展的“穩定器”。我國經濟發展已駛入快車道,客觀上,貿易順差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擴大了就業,增加了國家外匯儲備,推動了國內企業資本積累,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和產品優化作用日益增強,而且在國際市場中的參與意識和地位也與日俱增。
(二)消極方面
第一,長期過高的貿易順差意味著本國經濟的增長過分依賴于外部市場需求,對外依存度過高。
第二,過高的貿易順差,使得外匯儲備具有膨脹的危險。由于外匯儲備大量積累,央行不斷在市場上以人民幣購入美元,但美國金融產業本身卻存在風險,例如,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一個警示。若因美國經濟危機,而美元大量貶值,我國的外匯儲備將會大量虧損,成為美國金融風險的承擔者[2]。
第三,貿易順差可能造成通貨膨脹。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度,當前出口企業獲得的外匯收入必須強制結售給國家的,結匯過程就相當于央行對經濟體系輸出了一筆基礎貨幣,從而引發通貨膨脹現象[3]。
第四,我國對外貿易出口的產品多為低端加工制造品,這些產品技術含量及附加值低下,因此,這首先降低了我國的出口效益,并且使得國內同類產品價格上漲、供給削減,國內消費者的利益則受到了損害。
第五,加劇了我國地區性收入的不平衡。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與出口有關的生產部門的勞動力工資水平上漲十分迅速;但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出口貿易水平仍較為低下,這無形中加劇了我國地區收入的差距[4]。
第六,貿易順差增加了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中國所承接的加工制造行業,大多需要大量消耗能源,這加快了我國能源的消耗并對環境產生一定危害[5]。
三、結論
第一,順差并不能與國家經濟水平直接畫等號。尤其,當前的中國貿易順差還是付出了較為高昂的代價,我國的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等均與此具有一定關聯。同時,低附加值的加工外貿不僅犧牲了國內勞工福利,惡化國內收入分配格局,抑制內需增長,還必將導致國際上越來越多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及保障措施等貿易爭端。
第二,需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提升在價值鏈中的地位,從而由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改變。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向創新之路,大力科研研發投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同時,應理順國際貿易規則,避免出現知識產權糾紛,及時有效處理貿易爭端。
第三,應減少中間產品進口環節,提高國內中間產品供給能力。應在產業政策上鼓勵并吸引外商企業對主要中間投入品的投資,并可以設立基金,使得中間產品當地化,更多地鼓勵國有企業自主研發產品,提高創新能力,加大對中上游產品的投入,同時,促進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國產化進程[6]。
第四,應加強加工貿易宏觀調控,轉變和完善加工貿易政策體系。首先,可從價值和資源兩個方面作為指標,將更好的資源和商業機會分配給此類高附加值及綠色環保的企業。其次,優化加工貿易的產業和商品指導目錄及企業分類目錄,制定優惠政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最后,完善管理部門間的聯網管理方式,提高加工貿易企業國內采購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積極性,促進加工貿易整體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楊東方.對我國貿易順差增長過快的成因分析[J].未來與發展,2010(10):39-40.
[2]王明勝.高貿易順差利弊分析[J].中國商貿,2010(6):196-196
[3]劉志雄,周倩.我國貿易順差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影響研究[J].價格月刊,2016(5):25-29.
[4] 王維祥. 論我國目前貿易順差問題[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07, 26(1):107-110.
[5]劉祥霞,黃興年.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能估算和環境分析[J].統計應用研究,2015(2):54-59.
[6]隋陽.中國貿易順差的原因和發展趨勢[J].商業文化,2010(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