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宏
【摘 要】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歷史擔當,加大反腐敗斗爭力度、嚴肅查處腐敗分子,一批“大老虎”紛紛落馬。然而,由于微權力點多、面廣、線長,又處在監管的末梢,一些地方的微腐敗還潛藏于群眾身邊,嚴重侵害著群眾的切實利益。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些微權力腐敗有其發生的內在心理機制,揭示這些心理機制,探求從心理層面解決微權力腐敗的解決之道,對于預防和治理微權力腐敗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微權力;心理機制;“大老虎”
一、微權力腐敗的心理機制
特權心理。就是認為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理所應當,這種心理與我國歷史上流行的官本位思想密切相關。這些人平時也痛恨“大老虎”的腐敗行為,然而一旦自己有了權,特權心理馬上從潛意識里浮出水面,馬上就認為“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大肆為自己謀取私利。這些人的官都不大,但是一旦自己職務中帶了“長”,不管大小、就自以為是、高人一等、目空一切。
從眾心理。就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受群體的引導和壓力,不知不覺或不由自主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社會心理現象,通俗地說就是“隨大流”。一般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從眾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不少基層“串案”、“窩案”往往就是存在從眾的腐敗行為,造成查處一案,扯出一串,倒下一幫。
僥幸心理。就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是腐敗行為,但卻心懷僥幸,認為自己的這點腐敗不算什么,不會被發現,這是一種投機心理。有些人看到周圍的人因為腐敗被曝光被查處,往往不是擔心自己出事,反而為自己的聰明和僥幸而沾沾自喜。一些人剛開始貪腐時也心存敬畏,在一次次嘗試得手后,膽子越來越大。一些人覺得自己收的數額小,“都不算錢”,心存僥幸,連續多年多次收受賄賂,最終觸犯刑法。
補償心理。就是認為自己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從而引發心理失衡,他們試圖通過腐敗行為來尋求心理補償,從而恢復自己的心理平衡。本質上說,這是一種不能正確對待自己付出與社會回報的非健康心理。從付出來說,個別基層干部和工作人員的權力本來就是買來的,一旦買回了權力,他們就想要得到回報,認為投資尋求收益是“理所當然”的。
二、微權力腐敗的心理治理
1、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破除特權心理。黨中央一再強調,黨風廉政將要將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以“教育為先,預防為主”。因此,要下大力對基層干部進行教育培訓,上崗前必須進行培訓,合格后才能上崗。要把治理微權力腐敗上升到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角度來看待,要看到,一方面,微權力腐敗直接破壞我黨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微權力腐敗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和預防,黨的干部從事業的起點就開始腐敗,若干年后,職務越高,將會對黨和國家的危害越大。
2、以反微腐敗風暴形成泰山壓頂之勢,破除從眾心理。高壓懲處是世界各國(地區)反腐倡廉建設的重要方式。而微權力腐敗發生在群眾身邊,群眾有切膚之痛,群眾急切期盼對微權力腐敗的徹底根治,使基層干部和工作人員把老老實實做人,干干凈凈干事看成一種趨勢,形成新的風尚,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從眾心理。
3、明確微權力邊界,破除僥幸心理。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使權力不再任性,是建立反腐長效機制的重要手段。必須從制度上、從源頭上扎緊微權力的“籬笆”,堵塞微權力腐敗的漏洞,讓制度和監管真正成為“伸手必被捉”的利器,確保“微權力”正確有效運行。微權力因為處于權力的末梢,編織綿密的制度籠子需要更長的時間,需要更加細致的工作。然而,不管多么困難,都應該迎難而上,加快進度,邊工作邊改革,回應群眾的關切。隨著在微權力邊界織就綿密的“高壓籠網”,必將破除基層干部和工作人員僥幸心理,避免他們以身試法。
4、完善獎懲體系,破除補償心理。獎勵和懲罰是管理黨員干部的基本手段,也是規范微權力運行的有效手段。對規范運行微權力的基層干部和工作人員大加獎勵,對搞微腐敗的基層干部和工作人員,進行嚴肅懲處;對在工作中默默奉獻,付出較多的干部大加獎勵,對不安心工作、吃拿卡要的基層干部和工作人員進行嚴肅懲處,這樣就能使一些基層干部和工作人員失衡的心理得到恢復,防止因補償心理而發生心理扭曲。
三、結語
前些年,一些單位的各種獎勵也不少,但評獎過程往往存在暗箱操作。誰好誰壞領導說了算,只要“搞定”領導,獎勵自然就來了。有些單位把獎勵作為一種平衡的手段,這些都使獎勵失去了表彰先進、激勵干勁的設置初衷。這樣的獎懲體系不但難以恢復一些踏踏實實工作的基層干部和工作人員的心理平衡,實際上反而加劇了這些人的心理失衡。
【參考文獻】
[1]論“小官貪腐”問題的體制與機制根源——以鄉村治理制度為中心[J]. 周慶智.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2015(05)
[2]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及預防腐敗體系的完善[J]. 丁永華. 人民論壇. 2015(20)
[3]“三不”機制與腐敗機理[J]. 張明. 民心.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