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智
【摘 要】十九大報告對法治中國的建設進行了全面布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法律思想、法學理論,開啟了建設法治國家的新征程。本文指出了十九大對法治中國建設的重大意義,回顧了改革開發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成就,進一步梳理了十九大法治國家建設的重大舉措。
【關鍵詞】依法治國;法治建設;新征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命題,明確它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把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和當代中國法治建設實踐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法律思想、法學理論,開啟了建設法治國家的新征程。
一、十九大對法治中國全面部署的重大意義
長期以來,我們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更多地側重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方面,這與改革開放初期生產力嚴重落后、物質極度匱乏的情況相適應。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問題逐漸從“做蛋糕”向“做蛋糕”和“分蛋糕”并重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這個階段,法治的重要性就得以凸顯。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中國歷史發展的軌跡看,解決公平和共享問題、解決共同富裕問題,還是依靠良法之治。這種“良法之治”,就是法治。因此,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三個方面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規定和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
全面依法治國是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框架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項工作,有利于在法治軌道上不斷深化改革。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抓手。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涉及很多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有一個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這個總抓手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依法治國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個總抓手來謀劃和推進,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括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成就
(一)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鄧小平同志強調指出,要“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我們黨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十六字方針。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第一次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1999年“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寫入憲法,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確定,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為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進一步指明了正確的發展道路和前進方向。黨的十七大、十八大高舉社會主義法治旗幟,從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貫徹落實。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
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實現有法可依,是新時期我國法治建設的一項重點任務,也是新時期立法工作的一個基本目標。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了新憲法,并提出要逐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獨立的法律體系。1997年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立法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以憲法為統帥,以法律為主干,以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重要組成部分,由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組成的有機統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是指涵蓋我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比較完備,法律體系內部總體做到科學和諧統一。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經過各方面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到2014年9月,我國已制定現行有效法律242件、行政法規737件、地方性法規8500多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800多件,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已經實現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