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飛
【摘 要】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生態、環境、資源為要素,以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為目的,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科學開發利用資源和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主要特征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大力發展以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環境容量為基礎的綠色經濟,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走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
【關鍵詞】綠色;經濟發展;魅力中國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國經濟得到快速長足發展,國民經濟平均10%左右增長,當前一些經濟社會深層次問題突顯出來,影響和制約經濟社會長遠、高質量發展,影響社會穩定和諧。快速的經濟發展給環境保護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尖銳,環境形勢非常嚴峻。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持續快速發展中也出現了發展方式粗放、資源環境不堪重負問題,給我國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威脅。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如何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經濟綠色發展方式,是我國發展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綠色發展”。這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推進綠色經濟發展旨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社會發展必然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而經濟發展必然涉及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人與自然之間可以形成良性循環:生態環境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如能源、水、林木、糧食等;人類社會發展則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保障,如人類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持續投入能夠提高森林覆蓋率、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好我們的自然保護區,江河水系、自然濕地、草原湖泊、農田水田等。推進綠色經濟發展,就是要防止人與自然之間出現惡性循環,促進人與自然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推進綠色發展要遵循科學原則,需要通過科學手段進行測評和核查,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最終形成客觀的評估結論,以此為依據進一步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美麗中國,我們全社會要行動,堅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發展經濟林木,林下低碳經濟。比如,我們需要植樹造林,需要美化環境。
綠色發展需要技術創新與技術革命。通過技術進步,循環利用以節水、提高效率以節能、降低物耗以節材、集約使用以節地。這樣的技術,有利于推進綠色發展。進一步看,如果技術是革命性的,則會實現數量級的或質的飛躍,如使用零排放可再生能源的純電動汽車等。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包括有關綠色發展方面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導向政策。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如果一些有示范效應的單位采用太陽能熱水、采用光伏發電、使用純電動汽車、鼓勵公交綠色出行,帶動的不僅是消費,也會反作用于生產。
發展綠色經濟意識的形成,需要綠色自覺,也需要綠色政策法規體系的規范和引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這些要求和部署都有利于推進全方位的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
建設美麗中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打贏藍天保衛戰、綜合治理水污染、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必須要實現資源均衡配置,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城鄉一體,城鄉融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將產業集聚和城市規模擴張納入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綠色發展體系。
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實現促進綠色發展的治理。一是需要依法治理。這些年來,我國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標準不斷建設完善,有力保障和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一些行政命令式“一刀切”的強制性手段,可能會立竿見影,但不能保障可持續和公平有效的綠色發展。只有做到公開、透明、法治,讓企業、社會有預期,守規則,發展才能永保綠色。二是需要科學治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際上是一些科學合理的比例關系。比如,草原載畜量,也是在一定自然氣候條件下牧草生物質產出與食草動物生長需求之間的平衡。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科學認知和技術經濟可行是前提。三是需要參與式治理。綠色發展,需要政府主導,需要企業作為綠色主體來實施,需要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指向。公眾的參與,不僅是對政府和企業的監督,更是綠色自覺的源泉。政府、企業和公眾的綠色互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時代綠色治理格局。
總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綠色發展之路,不是綠色表象,而是生產和消費領域的綠色革命、全面轉型。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推動綠色發展,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向著美麗中國的目標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城市更新背景下區域生態環境優化戰略規劃研究——以上海市某區為例[A]. 丁亞婕,郭茹,曹曉靜,王丹青,徐晉.2016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C]. 2016
[2]云南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A]. 彭麗彬,王紅萍.2005年滇黔桂三省區五州市氣象協作區交流會論文集[C]. 2005
[3]深人推行節能減排,保護農村生態環境[A]. 王澎濤,孟書錦.新農村建設與環境保護——華北五省市區環境科學學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C]. 2009
[4]藍天、碧水、綠蔭、人和——構建宜居的大珠三角區域生態環境[A]. 程紅寧.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 2008
[5]淺談建設福州生態城市之我見[A]. 林書芳.福建省土地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 2014
[6]金融生態環境優化路徑的一個微觀解釋——廣饒案例[A]. 徐小林,劉沖.東方行政論壇(第一輯)[C]. 2011
[7]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A]. 邵繪春.“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經濟學”——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四屆二次會議暨全國可持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 1998
[8]淺談現代城市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A]. 劉心悅,鄧立國.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論壇文集[C]. 2010
[9]努力建設海南全面小康社會的生態環境[A]. 鄭有軒.中國科協2004年學術年會海南論文集[C]. 2004
[10]走出民營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尷尬局面[A]. 胡娜妮.2007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下卷)[C].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