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俊 李兆學
【摘 要】我國礦山生態環境污染與破壞十分嚴重,在礦山生產過程中由于礦石類型、賦存條件、開采方式、地質環境容量的不同,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不同,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或加劇一些地質災害的產生,造成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體污染、礦震等各種地質災害,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并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導致礦區生態退化與環境污染,嚴重制約了礦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礦山;地質治理;生態環境效應;生態恢復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劇,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了全球的共識,在對全球科技熱點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之中,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問題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礦產資源采掘直接導致了各類環境污染以及生態破壞現象的產生,不管是生態環境污染,地貌景觀破壞,還是地質災害的產生,都嚴重影響了人類的文明進程。因此,不用國家以及地區必須要站在宏觀發展的角度,對新常態之下礦山地質環境的生態修復工作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更好的實現人類社會的穩定發展。
二、以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
(一)、起步探索階段
在本世紀初,我國結合國家經濟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的實質要求,通過對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示范工作要求。為了更好的促進國家的經濟建設,我國要積極的安排了18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項目,有效的推動該項目的大力落實,積極的將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資金投入該項目之中,不可否認,前期工作的實踐為進一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相應的依據和借鑒。
(二)、快速推進階段
在對不同經驗項目進行總結和分析的前提之上,我國在2003年到2009年之中累計安排了1577個項目,盡管在前期治理和研究時投入了許多的經費,同時實際的數量規模呈現著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是落實到不同項目上的平均投入經費卻較少,如果站在個體礦山經費投入的角度進行分析,那么大部分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根本問題無法實現有效的解決。
(三)、調整完善階段
礦山地質環境的生態修復工作所涉及的內容和環節比較復雜,最終所取得的效果仍然不容樂觀,對此,我國在2010年以及2015年之間重新調整了項目的投入方向和重點,積極的突破小項目投資所存在的不足,盡量避免選擇一些經費較少并且比較分散的小項目。該發展計劃中的大部分項目主要以區塊項目為主,項目的面積較大,同時主要以連片經營為核心。這些大型項目為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同時結合相關的實踐調查以及理論分析可以看出,在本世紀頭十年之中,我國已經有了1934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該階段的財政投入力度不斷提升,同時實際的整治方向更加的明確,能夠積極的突出重點,將分期實施與總體規劃相結合,更好的落實集中連片理念,保障整個項目推進的持續性和高效性。
三、礦山地質環境研究趨勢
(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政策
礦山的開發涉及許多的環境問題,同時與我國的經濟建設有著緊密的聯系,長期的計劃經濟導致我國經濟綜合實力的提升過于片面,沒有站在宏觀的角度,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緊密結合。因此,現有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難以落實,對此,我國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針對我國目前的現實條件,相關的技術操作者以及基層管理工作人員必須要對新舊礦區進行分別的治理,嚴格按照前期的操作思路和原則,明確廢棄礦區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基金制度要求,積極的完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修復保證金制度,嚴格按照前期的治理驗收標準,通過開發許可證審批與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制度之間的緊密結合,來為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生態修復工作的落實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和制度環境,積極的規避不同的問題。其次,在實現廢棄礦區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基金完善的同時,還需要對正在生產的礦區生態環境修復效果進行及時的了解,促進礦山權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責任的明確樹立和劃分,以推動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為切入點,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更多的依據。
(二)、礦山災變機理
礦山資源的采伐極易導致各類地質災害的產生,同時現有的生態環境也被污染,地質地貌嚴重被破壞,通過對礦山災變機理的分析可以了解生態環境之中的遷移方式,遷移機理和物質形態,不同形態以及地球化學作用會導致最終的礦山地質環境災害持續加劇,直接影響著相關減災方案的擬定和落實。對此,操作工作人員需要結合目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產生的實質原因,將模擬試驗,原位測試,現場調查,理論分析,數值模擬相結合,實現不同手段之間的緊密配合,積極的落實礦山地質環境災害機制建立工作,通過系統性的研究來找出礦山地貌演化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促進礦山地質環境生態修復工作的大力落實。
(三)、礦山防災與生態修復技術
在現有的礦山地質環境災害防治的過程之中,礦山防災和生態修復技術最為重要,但是這兩大環節的工作所涉及的內容形式十分復雜,因此屬于較為薄弱的工作環節,在前期試驗階段,礦區地質災害工程防治措施主要以修整地形穩定邊坡為主,以此來積極的避免一定的地質災害。但是為了能夠從根源上解決環境污染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工作人員需要以礦山的土質和土壤結構分析為切入點,立足于地質地貌的現實條件積極的應用不同的生態修復技術,將區域試驗,原位測試和現場看守相結合,綜合利用不同的研究和測量手段真正的做到地質結構和資源的優化配置。當然,技術工作者還需要了解礦山地質環境生態修復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明確不同環節之間的聯系,采取針對性的解決對策,更好的為礦山地質環境的修復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的實現各類管理資源建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利用。
四、結束語
我國當前礦區生態恢復的典型技術體系主要包括礦區土壤污染的治理及土壤環境質量的改善,礦區植被的恢復,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等。必須強調的是,礦區生態恢復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工程層面的問題,而且與礦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密不可分,是一項耦合了社會、經濟、資源與環境的系統工程。因此,礦區土地復墾是以人類發展為核心,對土地自然、經濟與社會屬性的綜合整治,在消除環境危害的同時重建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 祝啟坤.陽凱.張進超.宋征.土嶺礦排土場綜合治理與生態恢復工程研究[J];中國礦業;2013年02期
[2] 夏凡.宋洪偉.楊學亮.鐵礦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研究及對策[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10年02期
[3] 康海成.礦山水土流失特點與防治措施.中國水土保持,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