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紅
摘 要: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文章作者試圖通過學校體育教育功能,尤其是體育鍛煉對減緩學生心理疾病中的焦慮和抑郁的積極作用,探討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體育教學促進智力和能力的發展
體育鍛煉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練習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觀察、記憶和思維。在運動的環境中,體育活動有助于學生對事物做出迅速正確的判斷,提高認知能力。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可以讓大腦獲得充分的氧氣,使腦力得以快速恢復。良好的體育教育和運動訓練還能提高人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反應和想象能力,從而為學習提供有效的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就一般人而言,智力因素相差甚小,而非智力因素卻相差很大,且潛力無窮。體育教學過程是融知識、技能、情感、意志和團結協作為一體的教育過程,通過體育活動可以使學生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疲勞感下降等。這些非智力因素對人的發展具有促進、定向、引導、維持和強化作用。
二、培養競爭協作精神,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體育教育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競技抗爭的形式吸引著學生前來參與,在體育活動和運動競賽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奮發向上的精神。學生經常從事體育鍛煉、參加體育游戲和運動競賽,可增加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因此,體育教育是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的最佳課堂。一些集體性的體育活動,由于競爭激烈,集體配合性強,在活動中不僅要充分發揮參與者的身體機能、技術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需要大家齊心協力,默契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通過這類的體育活動可有效地培養現代人在競爭中善于與人協作和共事的群體意識和團隊精神。
三、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協調人際關系
體育鍛煉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社會性。獨立性就是個性的一部分,是把依賴性的態度和行為轉換為自主的態度和行為,它是以遺傳傾向很強的氣質為中心,并在社會條件與教育影響下所形成的一個人比較固定的心理特征。從心理的角度講,人的個性就是人體各種心理特征的綜合體現,具體表現在興趣、愛好、才能、氣質、性格等方面。實踐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興趣廣泛,性格開朗,豁達大方。
四、緩解學生精神壓力,消除心理疲勞
眾所周知,現今的青少年學生面對緊張的學習和來自多方面的壓力,普遍感到厭倦和壓抑,易于引起個體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很顯然,處于這種心理的學生十分渴望能從壓力中解脫。體育教育較好地滿足了這一需求。體育活動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和學習、生活緊張。有學者認為,體育鍛煉作為“緩沖器”,它可以降低個體應激生活事件所帶來的緊張水平。因此,學生參加學校體育活動,有利于緩解學生精神壓力,消除學生的心理緊張。
五、體育教育對焦慮和抑郁癥狀的治療作用
抑郁和焦慮是兩種常見的不良情緒反應,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響。不同年齡的個體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經常會產生這兩種情緒反應。對于有些帶有臨床癥狀的抑郁和焦慮病人來說,藥物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癥狀,但不難看出,依靠藥物治療可能產生副作用,如藥物依賴,且要付出一定的費用。體育運動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研究,考察了體育鍛煉對減輕抑郁和焦慮的效果,經過許多對比實驗研究,他們認為,經常參加一定強度的體育鍛煉可以降低抑郁和焦慮。
總之,體育活動對改善人的情緒、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有積極意義。體育教師只有樹立全面的健康觀,擺正健身與增進心理健康的關系,并在體育課的設計、組織教學與教法等方面體現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魏 毅.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情緒效應的探討[J].河南科技學院(自然科學版),2008(1).
[2]陳大為.體育活動對情緒健康的影響[J].體育與科學,2002(2).